![]() |
大豆葉部病害癥狀、影響因素及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9-6 17:02:00 |
大豆葉部病害有很多種,對大豆的生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對于廣大大豆種植戶來說,了解掌握大豆主要葉部病害的癥狀、影響因素及防治方法,可以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對提高和保證大豆產量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小編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癥狀 1.1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名蛙眼病,可侵染大豆葉片、幼苗、莖、莢和種子,其中葉片是其主要危害對象。由病粒萌發的幼苗,其子葉上的癥狀表現為有半圓形或圓形褐色病斑。該病主要發生在成株葉片上,癥狀為著生邊緣褐色的病斑,且病斑中央呈灰色或灰褐色蛙眼狀,遇潮濕天氣時葉背處病斑的中間部位會密生霉層。重發時的癥狀表現為病斑合并一起、葉片枯死脫落。莖斑特點為呈紡錘形或橢圓形,莢斑特點為呈圓形或橢圓形,籽粒病斑比較明顯,與葉斑一樣呈圓形蛙眼狀,輕病粒只表現為褐色小點[1]。 1.2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可以侵染大豆葉片、幼苗、葉柄、莖、豆莢和籽粒,其主要危害對象是葉片。葉片癥狀特點為病斑初為褪綠的小斑點,呈半透明的水漬狀;然后轉為黃色至淡褐色,擴大成直徑3~4 mm、紅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且邊緣有明顯的黃色暈圈,同時在病斑背面有白色的菌膿溢出;病斑常匯合成枯死的大斑塊,一般在老病斑中央處撕裂脫落,造成下部的葉片早期脫落。豆莢上的病斑特點為初呈紅褐色小點,后變成黑褐色,大部分集中在豆莢的合縫處。籽粒上病斑特點為不規則形、褐色,上面覆有1層細菌菌膿。莖和葉柄上病斑特點為黑褐色、水漬狀條斑[2]。 1.3大豆花葉病毒病 大豆花葉病毒病的癥狀變化很大,常見的有輕花葉、皺縮、沿脈皰斑、卷葉、黃斑花葉、葉脈壞死及頂枯等,輕者對植株生長影響不大,嚴重者使植株矮化。病株種子常產生斑駁,顏色與臍色一致,褐臍豆上形成褐斑,常稱褐斑粒,斑紋為放射狀或云紋狀。由于氣候及品種對種皮斑駁的形成影響很大,病株種子不一定都產生斑駁,但無病植株不能產生斑駁種子。 2、影響因素 2.1大豆灰斑病 一是氣候條件。大豆灰斑病為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在溫度25~28℃條件下最適于生長繁殖。一般東北地區的發病時間為6月上中旬,如果7月下旬遇溫度偏高、濕度偏大、多雨天氣,則該病發生較重,如果8―9月遇多雨天氣,則種子的帶病率比較高。如果苗期天氣低溫多雨,土壤潮濕、地溫低,則會造成幼苗出土困難,發病重[3]。大豆開花結莢后如果天氣為多雨,相對濕度大,則該病會快速流行。二是品種。品種抗病性對該病的發生流行有很大影響,高感品種發生早,傳播快,著生大量病斑,形成大量孢子;抗灰斑病品種則發病晚,著生少量病斑,形成少量孢子。大豆品種資源中抗源豐富,容易獲得抗病品種,但病菌適應性較強,導致品種保持抗性的時間有限。三是其他因素。田間菌量大時該病一般重發,如大豆種子帶菌率高、病株殘體未清理徹底以及大豆連作等都會加大菌源量;另外,低溫高濕地較崗地的發病率要高。 2.2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病菌主要在種子和土壤表層的病株殘體中越冬,對土壤中微生物的拮抗作物特別敏感,土壤中病組織腐爛后病菌很快死亡。土壤濕度越大、土層越深,病菌死亡越快。因此,病菌在北方土壤內的殘株中可越冬,而在南方則不能在殘體中越冬。病菌可由雨滴反濺帶到葉片,也可在葉面潮濕時通過田間作業或收獲而傳播。暴風雨有利于該病的傳播和侵染[4]。 2.3大豆花葉病毒病 一是種子傳毒率。帶毒種子在田間形成的病苗是東北春大豆地區花葉病的最主要的初侵染來源。一般栽培品種種子傳毒率多在5%以下,少數能達15%~30%。種傳率在0.5%以下,不易造成危害。二是介體蚜蟲發生時期、數量及遷飛距離和著落頻次。在田間存在毒源的前提下,介體蚜蟲的發生直接影響田間病害的蔓延速度、早遲和距離,即流行和危害程度。介體蚜蟲發生越早,數量越大,病害流行越重。蚜量與日侵染率呈正相關。三是大豆植株感病時的生長發育期。感病越早,種傳率越高,危害越大。一般開花期為防治大豆花葉病毒病的關鍵時期。四是氣候條件。氣溫直接影響大豆花葉病毒病害的潛育期。最適溫度25 ℃時潛育期5~6 d, 20 ℃時為7~10 d,10~15 ℃時為15~24 d或更長。潛育期越短,發病速度越快。溫度和降雨也影響介體蚜蟲的發生時期、數量和遷飛活動,從而影響病害流行。五是品種抗性。抗花葉病毒病品種發病程度輕,種子傳毒率和種子斑駁率低,病害潛育期長,產量損失小,我國各地栽培品種大多數為高感品種,少數地區種植了抗病品種,但也很容易失去抗性。 3、防治方法 3.1大豆灰斑病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子;二是避免重、迎茬,實行合理輪作;三是在大豆播種前進行藥劑拌種,可選用60%多福合劑,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4%;四是在大豆花莢期,采用人工背負式噴霧器,選用40%多菌靈膠懸劑對水噴霧防治,7~10 d后再噴1次,以控制籽粒病害;五是清除病株殘體,并帶出田外,收獲后及時翻耕,以減少越冬菌量[5]。 3.2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一是選用抗病品種,特別是重病區切忌種植感病品種;二是精選無病種子,播種前可選用50%福美雙拌種消毒,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3%;三是與禾本科作物輪作,輪作年限要達3年以上;四是在該病發生初期用藥劑防治,可選用12%綠乳銅乳油8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微粒粉劑400倍液,7~10 d噴1次,連噴3~4次;五是及時收集田間的病株落葉,用作燃料或堆肥,秋翻土地時將病株殘體深埋,以消滅菌源。 3.3大豆花葉病毒病 一是選用無毒或低毒大豆種子,選育抗病品種;二是在蚜蟲發生前,結合鏟地清除病苗;三是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進行噴藥防治,可以選用2%菌克毒克水劑1.65~2.25 kg/hm2,對水450 kg噴霧,確保噴勻,無漏噴,連續噴2次,間隔7~10 d;四是在7-8月,結合治蚜噴施防治大豆花葉病毒病的藥劑。 |
![]() |
![]() |
相關閱讀 |
夏季小白菜的種植方法 |
果樹蟲害的防治方法 |
西紅柿芽枯病的癥狀及防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