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是“藥”還是“毒”?為農藥正名刻不容緩!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9-19 9:23:00 |
近年來,由于農藥的不科學使用,引發了毒豇豆、毒大蒜、毒生姜、毒草莓、毒大蔥等一系列農藥安全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農藥行業被過分解讀和“妖魔化”,人們不禁談“藥”色變。農藥安全事件的“黑鍋”究竟該誰來背? 農藥,農業生產的“良藥” 農藥,用對了,就是農業發展的一劑“良藥”。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物災害多發、頻發的國家。近年來,病蟲草鼠害年均發生面積約73億畝次,防治面積達到80多億畝次。從防災防害的效果上看,農藥的合理使用,為我國每年平均挽回糧食5000萬噸、棉花150萬噸、蔬菜1500萬噸、水果600萬噸,減少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元以上。 從生產效率上看,農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大量的人力,使得生產效率得以提升。那么,在農業上起到如此重要地位的農藥又是如何演變發展成人們口中的“毒藥”的呢? 科學使用提意識,不讓農藥變“毒藥”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會長孫叔寶表示,“農藥使用是農藥產業各環節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 施藥人用藥水平的高低,科學合理地用藥與否,在農藥使用的最終的結果上都會千差萬別。這不僅關系到施藥人的安全,更關系到整個農產品的質量更加關系到農藥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農藥使用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推廣研究員邵振潤表示,首先,我國病蟲害發生面積大,防治任務重;其次,農民科技水平低,施藥大多未經培訓,容易造成中毒和殘留;第三,藥械不適應要求,農藥利用率低;第四,農藥經營落后,缺乏經營主體,個體營銷、企業營銷參差不齊;第五,小企業和復配品種多,行業自律不夠,亂添加、亂改標簽嚴重;第六是法規建設滯后,監管處罰力度不夠。 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魏啟文表示,農藥安全及其科學使用廣受國人關注,也時常讓政府揪心、產業頭痛,解決農藥安全科學使用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緊迫。 多方攜手,為農藥正名在路上 “農藥安全科學培訓這臺戲必須大家一起唱。”魏啟文表示,農業部門、行業協會、農藥生產經營者對解決農藥安全科學使用負有共同責任,應共同合理推進農藥安全科學培訓工作。 邵振潤表示,農藥生產企業需要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認真做好安全用藥、科學用藥、減量用藥培訓工作,為綠色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開發部總監Holger Willms向記者介紹了拜耳在這方面開展工作的經驗。他表示,當前農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推進建設可持續農業發展才能在挑戰中完成突破,安全科學使用農藥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農業發展不僅是產品銷售,而是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和收益,更要履行社會責任和保護環境。” “安全科學用藥不僅能夠保障農戶的安全與收益,更能夠延長產品壽命,減少企業損失。”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高級產品安全管理及可持續農業專家孫新友表示,農藥企業往往面臨這樣的痛點:研發了一款新產品,卻因不科學使用,短時間內產生抗藥性,斷送了產品市場。作為農藥企業,應將安全用藥的理念傳達給農戶,對農戶與整個行業負責。 |
相關閱讀 |
農藥懸浮劑或將成為國內第三大劑型 |
農資打假:強調市場準入和源頭監管 |
“多畝玉米幼苗被蟲吃光”!玉米到底出了啥問題?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