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桑白果病發病規律、原因及防治技術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0-9 16:19:00 |
桑葚含有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豐富的活性物質,對人體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近年來,果桑產業發展迅速。但是,果桑白果病嚴重影響了產業的快速發展。果桑白果病主要發生在安徽、上海、重慶、福建等果桑種植區,發病率高達30%~90%,一旦發病很難治愈,給果桑產業帶來致命性的危害,因此必須通過合理的防治措施防止此病的發生。本文從果桑白果病的種類、病原、發病規律等出發,分析此病的發生原因,針對桑果白果病的發病原因,總結綜合防治措施,以期能有效地防控果桑白果病,促進果桑產業及其附屬產業的發展。 1、種類及病原菌 目前關于果桑白果病研究報道的病原真菌有4種,目前該病常見的病原主要有桑實杯盤菌、肉阜狀杯盤菌、桑椹核地杖菌3種,分別引起不同類型的白果病。 1.1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 桑葚肥大性菌核病又名腫果病,其病原菌為桑實杯盤菌,屬子囊菌亞門核盤菌科杯盤菌屬。發病時,桑葚由紫紅色變成白色或灰白色,花被顯著增大,落地后部分花被成黑色菌核。菌核大小不一,呈瘤狀突起,表面有長有子囊盤,子囊盤呈碗形或漏斗形。病原菌菌絲侵蝕子房,形成分生孢子梗,呈葡萄形。 1.2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又名爆米花病,其病原菌為肉阜狀杯盤菌,屬子囊菌亞門核盤菌科杯盤菌屬。發病時,桑椹由紫紅色變成灰白色,癥狀類似腫果病,但是只有患病的小果出現膨大癥狀。病小果花被肥厚、膨大,子房產生黑色菌核,呈圓形小塊,表面平。菌核能夠生出子囊盤,呈碗形。 1.3 桑椹縮小型菌核病 其病原菌為桑椹核地杖菌,屬蠟釘菌目地舌菌科核地杖菌屬。發病時,桑椹由紫紅色變成灰白色,整體縮小,質地變堅硬,花被外生細微皺縮,并散生微細褐色斑點。病椹落地后,形成黑色菌核,質地堅硬。菌核抽生出子囊盤,子囊呈棍棒狀。 2、發病規律 病原菌侵襲桑椹后,在桑椹內發育形成黑色菌核。病椹落地后,菌核埋入地下,在土壤中越冬。來年春天菌核產生的子囊盤伸出地面,發育產生子囊。每個子囊內含有多個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被釋放出來,借助風力,四處飄散。正值桑椹花旗,子囊孢子深入花器,感染花被,以致發生白果病。在桑椹的生長期內,分生孢子可多次侵染桑椹,于桑椹成熟期出現癥狀。如果不能及時地清除發病的果實,會導致來年的大發病,且在桑樹的整個生長期均能感染病原菌。 3、發病原因 3.1 溫濕度 溫濕度與果桑白果病的發生具有密切的關系,一般溫度高、土壤潮濕時,果桑白果病的發病率較高。春季溫暖,降雨量多,土壤潮濕,土壤中的菌核容易抽生子囊、分生孢子,容易發生果桑白果病。若桑園的通風性差,積水較多,發生白果病的幾率更大。如果在花果期遇到陰雨或高溫多濕的天氣,極可能導致果桑白果病的大發生。 3.2 栽植密度 桑樹栽植密度影響著桑樹的生長環境。目前桑樹栽植的密度多在7 496株/hm2以上,行距較小,桑樹苗多為低干樹,株與株之間密度較大,通風透光性差,濕度高,發病率較高。 3.3 土地耕耘 一般新栽植的桑樹幾年內幾乎不發生果桑白果病,但是如果發病一次后,不注意防治,落在地上的菌核會不斷生長,有效菌核數不斷增加,增加了果桑白果病的發病率。而菌核的有效量和存活率會隨著耕作次數的增加而減少,因此桑園土壤耕作與桑果白果病的發病率具有一定程度的聯系。 3.4 防治時間 一般認為,果桑白果病病原菌只有在桑樹開花期能夠感染發病。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桑樹的整個生長期都有可能感染病原菌,只不過桑樹開花期是桑果白果病的易感期。因此,僅在開花期防治此病是不能防治成功的,防治措施需貫穿整個生育期。 3.5 樹齡 桑樹樹齡越大,土壤中積累的病原基數越大,越容易誘發果桑白果病。通常新栽的桑樹第1年不發病,第2年輕微發病,之后發病嚴重程度逐年累加。 3.6 施肥 桑樹的生長需要大量養分,尤其是果桑結果期需要充足的營養。如果前期施肥量不足,養分則不能滿足桑樹生長的需求,導致桑樹營養不良,抗病能力降低,極易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而導致發病,因此需要重視施肥管理。 4、防治技術 4.1 品種選擇 選擇抗性強的桑樹品種以降低果桑白果病的發病率。我國各地果桑品種不同,品質各異,市場上應用較多的品種,如無核大十、紅果二號為主,兼有白玉玉、臺灣長果桑、嘉陵30號等,該類品種的果桑結果率高,是一批優質品種,但是大多品種抗性差,并不能抵抗白果病病原菌的感染。目前市場并沒有抗性強、品質優的果桑品種。因此,選育高品質、抗性強的果桑品種刻不容緩。 4.2 消滅隔離病原 病原菌菌核易在冬季潛伏,來年春天導致發病。因此,為防止病原菌的感染,冬季應徹底清理桑園,將園內枯枝落葉焚燒干凈后深埋,以減少園內病原菌的基數,減弱來年病情。若果桑發病,應及時將發病的桑果、枯枝、落葉等物焚燒或深埋,防止病原菌傳播,切斷傳染源。 4.3 合理栽植密度 桑樹的栽植密度應控制在5 997~7 496株/hm2范圍內,這樣株與株之間的距離恰當,通風透光良好,能夠有效減少病原菌。 4.4 耕作 在桑樹開花期前進行1次深耕,深度12~15 cm,將土壤表面的病原菌菌核深埋于土壤深處,阻斷子囊盤伸出土壤表面到達地上,降低病原菌的侵染幾率。 4.5 覆蓋地膜 如果條件允許,在桑樹發芽前,用地膜或者秸稈覆蓋桑園,這樣既能阻止來年子囊盤伸出地面,降低發病幾率,又能有效地清除雜草。 4.6 科學施肥 植株的抗病能力與土壤的肥力有密切聯系,通常土壤肥力強,植株的抗病能力相對較強。為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可以增施磷肥和鉀肥。桑樹開花期前,在桑園內撒滿石灰,用量為1 499 kg/hm2。 4.7 化學防治 目前果桑白果病防治常用的化學藥物為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但有研究表明,此2種藥物在其他作物上防治白果病的效果較差,因此在進行化學防治時,不要單一的使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可與其他類型的農藥交替使用。 4.8 藥物防治時間 根據藥物的持效期、上次病害的嚴重程度以及當年的氣候決定藥物的噴施次數。一般1年噴施3~5次藥物。在果桑白果病的菌核子囊盤伸出土壤時第1次噴藥。桑樹開花率達40%左右時進行第2次噴藥。分別于盛花期和盛末期進行第3次和第4次噴藥。在桑果采摘前15 d則應停止噴藥。 5、結語 果桑白果病是一種致病力強的真菌病,其菌核生長繁殖能力強,短時間內能夠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導致果桑發病。由于其菌核易生長,如果不能有效地去除病原菌,極易導致來年果桑白果病的大發生。果桑白果病一旦發病,很難治愈,嚴重制約著與桑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預防此病的發生。通過果桑白果病的病原菌以及發病規律可知,果桑白果病與桑園溫濕度、桑樹品種、栽植密度、耕作、施肥、防治時間等因素有關,因此可針對這些發病原因制定防治措施。防治桑果白果病主要是阻斷傳染源、消滅病原菌、保證通風透光、保證養分充足,因此可選擇抗性強的桑樹品種、合理控制栽植密度、深耕土壤、合理施肥、根據具體情況恰當噴施藥物等,以更好地防治果桑白果病,降低發病率,提高果桑產量,進而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 |
相關閱讀 |
防治油菜病蟲害怎樣用藥 |
桃樹缺磷會怎么樣?農戶們該如何應對? |
李子樹凍害怎樣避免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