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肥料大牌子打不過小牌子,是監管不力還是轉型方向跑偏?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0-10 8:50:00 |
今年,在以種植大田作物為主的東北地區,大品牌肥料幾乎全線下挫,而一些小廠小牌子卻死灰復燃大行其道。其實,這并非個案,近幾年大企業、大品牌再也不復曾攻城拔寨的迅猛之勢,倒是很多做區域市場的企業活的有滋有味。大牌子打不過小牌子,究竟是要歸結于市場監管不力,還是農資行業在轉型方向上出現了整體性跑偏? 甲方:敗在轉型跑偏 大品牌敗在價格偏貴,小牌子能夠逆襲靠的就是低價。很多人據此認為低價是萬惡之源,價格戰是罪魁禍首。由此還推導出,低價讓企業失去了利潤來源,因而也就喪失了可持續的科技創新的能力,進而阻礙了一個行業的進步。 這個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但深究起來,并非完全如此。最簡單的道理就是,任何一個行業技術進步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消費者的投入成本。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技術進步的意義何在呢? 以肥料為例,反觀行業近些年的轉型軌跡,絕大多數企業以發展新型肥料為核心戰略,而背后的考量一般有二:一是擴大企業盈利能力,因為新品意味著市場的獨特性,也就意味著更高的利潤;二是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節本增效。但問題是,往往盈利的目的達到了,而幫助農民節本增效的目的則難以一概而論,有些確實實現了增產增收的初衷,但不可否認,其中也有相當比例的產品屬于炒作概念,農民并沒有看見實實在在的效果,反而為此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或者說產出與成本出現倒掛。更甚者,有些企業為了掩蓋產品性能上的缺陷,對產品一年一更新、一年一迭代。市場是教育出來的,這種非理性炒作的結果,便是農民不再相信所謂的高科技、大品牌,轉而投向小廠小牌子,盡管這些肥料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只要養分含量基本合格,效果上并不比大牌子差多少。 肥料行業轉型務必要以降低農業投入成本為核心目標,這在當前農產品價格低迷、種植成本高企凸顯的當下至關重要,特別是隨著種植大戶的涌現,種植成本變得越來越敏感。 我們不難看到,近些年一些大型企業著力優化產品供應鏈設計,諸如推廣智能配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制定高產營養解決方案等做法,本質上都是為了降低種植成本,讓農民以最合理的投入,獲得最優的產出。 當然,有必要指出的是,降低種植成本并不意味著要賣便宜的肥料,而是要做更具科技含量的肥料,即便價格貴一點,但能減少用量或者增加產出。而且對企業而言,肥料銷量即便下降了,但利潤反而會提升。這才是大企業未來要完成的任務,也是農資行業正確的轉型方向。 乙方:敗在監管不力 大牌子肥料打不過小牌子,表面看是因為農產品種植效益走低導致的消費變化,其實最大的根源還是在市場監管不力。 大牌子肥料價格偏高,但這是合理的,無可厚非。就肥料而言,大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標準生產,制造成本高一點實屬正常,更何況一些新型肥料,因為在研發和原料上的額外投入,售價高一點同樣也屬正常。據說今年在環保督查風暴最緊的時期,很多大廠減產或投入重金技改,但小企業卻風生水起,因為他們面臨的環保壓力要比大企業小得多。附加在產品上的環保成本,同樣會影響產品定價,所以,如果僅憑低價來決定市場,對大牌子而言,是不是失去了應有的公平呢? 正如前述,市場是教育出來的,而教育對象的文化水平同樣決定了一個市場的成熟度。農資行業面對的群體是農民,他們往往信息相對閉塞,部分人教育程度也不高,對一個產品的認知和判斷多基于個體的經驗,在這種背景下,價格偏高的大品牌并不具有市場優勢。 最后,筆者認為,無論是大牌子還是小品牌,無論是誰勝誰負,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給農民提供貨真價實的產品和服務,這樣的品牌不論大小,都是值得推崇的。 |
![]() |
![]() |
相關閱讀 |
2012年化肥進口關稅配額總量、分配原則及相關程序 |
硝基復合肥核心競爭優勢明顯 |
瘋狂到理智,三聚氰胺價格走軟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