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菜角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0-19 15:32:00 |
油菜角野螟是目前油菜上的主要害蟲,危害輕的油菜產量損失在10%左右,受害嚴重的地塊損失達30%或更高。本文將油菜角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希望能夠幫助農戶們更好的解決該蟲害問題。 1、形態特征 油菜角野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各蟲態的形態特征如下:成蟲:體黃褐色,體長11~13 mm,翅展28 mm,前翅淺黃色,翅外緣具暗褐色邊緣,翅后緣有寬邊。后翅淺黃褐色,邊緣生褐曲線。頭呈圓形,顏色黃褐色,觸角微毛狀。下唇須向前平伸,第2、3節末端具有褐色鱗。下顎須白色。胸部、腹部背面淺黃色,下側具有白鱗。卵:卵粒直徑1 mm左右,初產時為淡黃色,1 d后變為桔黃色,孵化前變為褐色,卵塊形狀不規則。幼蟲:幼蟲共5齡,1齡幼蟲體長1.0~1.5 mm,2齡幼蟲后期體長7 mm左右,老熟幼蟲體長24 mm左右,黃綠色,背中線為一條黃色縱帶,頭部黑色有光澤,尾節背面有2個黑斑,腹足趾鉤二序缺環式。蛹:蛹黃褐色,長10 mm左右。 2、發生規律 油菜角野螟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田間2~3 cm土層或田埂草叢下結繭越冬,次年5月中旬開始化蛹,蛹期約20 d。6月上旬先從海拔約2 200 m的川水地區開始羽化成蟲出土,且海拔越高,羽化期越晚,但基本與當地的油菜花期保持一致。成蟲飛翔能力不強,有趨光性,油菜田四周草叢或植株中是其白天的棲息地。羽化成蟲出土當天即可交配產卵,交配后約4 d即進入產卵高峰期,產卵期共10 d左右,卵塊呈乳黃色,平均有卵6~15粒,有的可達20粒以上,卵多產于油菜幼嫩果柄或角果上,少量產在油菜葉片背面。油菜角野螟孵化開始于6月中下旬,且海拔越高,孵化時間越晚,但基本與油菜角果初期保持一致。角果或葉肉是初孵幼蟲的危害對象,2齡以后分散在角果上取食油菜籽粒進行危害,造成空莢,3齡后幼蟲的食量增大開始轉株危害。9月中旬幼蟲進入老熟期,9月下旬入土結繭越冬。 根據多年調查,油菜角野螟的發生分布規律:一是夏季高溫干旱有利于成蟲羽化、產卵、孵化。經調查在川水區油菜田比高海拔的高位水地地區油菜田塊發生重。二是同一村油菜田塊中靠近渠邊、田埂邊有樹木、雜草多的地塊發生重。三是大面積的連片重茬種植地發生重。四是種植密度大的地塊比密度較小的地塊發生重。 3、防治措施 根據油菜角野螟的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可采用以下幾個方面的防治措施:一是為消滅部分越冬幼蟲,降低蟲源基數,可于油菜收割后進行深耕翻土;二是及時鏟除田埂、溝渠旁及田間雜草,破壞成蟲棲息場所,減輕危害;三是合理輪作倒茬,破壞其生存環境及賴以生存的食物源;四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可用殺蟲燈進行誘殺;五是加強田間監測,當油菜花期至角果初期百株卵塊累計達40塊以上時即可進行化學防治。防治適期以角果初期為主,噴藥防治1~2次,藥劑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阿維菌素乳油,噴藥液量300 mL/hm2,注意交替使用農藥。 |
![]() |
![]() |
相關閱讀 |
小麥返青“第一水”澆早吃大虧! |
番茄斑萎病的癥狀表現、傳播途徑及防治方法 |
紫甘藍立枯病怎么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