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明確近年來在香榧果實上出現的一種新病害——褐斑病的病原菌,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等單位研究人員通過分離物致病性測定、形態學觀察、rDNA-ITS序列分析及病原菌生物學特性進行了鑒定,并對苯醚甲環唑、嘧菌酯、甲基硫菌靈、咪鮮胺、肟菌酯及吡唑醚菌酯6種防治藥劑進行了初步篩選。

結果表明,從病樣中分離到的菌株XF01在回接試驗出現的癥狀與田間自然感病癥狀一致,證明菌株XF01為香榧果實褐斑病的致病菌。該病原菌菌絲初為灰白色,后為深灰色或青褐色;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無分枝,淡褐色;分生孢子多倒梨形或卵形,大小平均為19.258 μm×9.048 μm,橫、縱隔膜分別為1-7個和0-3個,無喙或具柱狀短喙,形態特征與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一致。該菌ITS序列(GenBank登錄號為KU525533)與鏈格孢菌株ITS序列(GenBank登錄號為KR864893.1)同源性為100%,并聚為一簇,分子鑒定結果與形態學鑒定結果一致,確定引起該病害的病原菌為鏈格孢菌。該病菌菌絲生長、產孢和孢子萌發的最佳溫度均為28℃,最適生長pH均為7。
室內毒力測定結果顯示,咪鮮胺對該菌菌絲生長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為0.065 μg/mL;吡唑醚菌酯對其孢子萌發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為0.002 μg/mL,表明這2種藥劑可用于香榧果實褐斑病的田間防治。
截至2017年10月底,我國尚未批準香榧病蟲害防治藥劑登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