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根腐病癥狀、傳播途徑、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1-28 17:30:00 |
甘薯根腐病屬于甘薯的三大病害之一,俗稱雞爪根、姜枝病。感染該病之后,輕者減產10%~20%,重者減產40%~50%甚至成片死亡造成絕收無收,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以下內容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甘薯根腐病癥狀、傳播途徑、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供大家參考。 1、發病癥狀 甘薯根腐病在育苗期和大田生長期均可發病,發病時根尖發黑、腐爛。薯塊地下莖被侵染后,生成黑斑,害病部位多次表皮開裂,皮下組織變黑而疏松。重病植株的根部全爛;病輕的地下莖靠近地表處還能發出新根,但多不能形成薯塊或薯塊小而少。薯塊感病后變畸形,表面上生有大小不一的橢圓形黑褐色病斑,生長中后期薯皮龜裂,容易脫落。皮下組織變黑疏松,患病部位與健康部位交接處形成1層新皮。儲藏期間病斑不擴大,病薯不硬心,熟食沒有異味。 1.1 苗期癥狀 苗期染病病薯出苗率低、出苗晚,在吸收根的尖端或中部現黑褐色病斑,嚴重的不斷腐爛,致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長緩慢,葉色逐漸變黃,拔秧時易自病部折斷。 1.2 大田生長期癥狀 地下部:大田生長期根系是病菌侵染的主要部位,初期先從根尖或根中部形成黑褐色病斑,后蔓延至根莖,形成黑褐色病斑,病部表皮縱裂,皮下組織變黑腐爛,發病輕的地莖還能發出新根,雖能結薯,但薯塊小;發病重的地下根莖大部分變黑腐爛。地上莖:病株莖蔓生長緩慢,節間縮短,葉梗變粗,葉片增厚、皺縮、發黃、變脆,遇干旱或日曬葉片萎蔫,由下向上干枯脫落,最后僅剩生長點2~3片嫩葉。感病早的重病株不分枝,主蔓干枯以至全株枯死,導致絕產和絕收。輕病株入秋氣溫下降,莖蔓仍能生長,每節葉腋處能抽薹開花,薯塊產量極低。 2、病原 甘薯根腐病的病原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其無性階段為鐮刀菌屬,有性階段為叢赤殼屬。其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厚垣孢子近球形,淡黃至棕黃色,表面光滑或有瘤狀突起。菌核扁球形,灰褐色至灰紫色。 3、傳播途徑 甘薯根腐病是典型土傳病害,但病殘體、土壤和帶菌有機肥也是重要初侵染源,帶菌種苗是遠距離傳播的重要途徑。甘薯根腐病病菌借助土壤傳播,病菌分布以耕作層密度最高,發病也重;田間病害擴展主要靠流水和農事活動。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也是初次侵染來源;用病株喂豬,其糞便仍能致病;帶病種薯也能傳病。 4、發生規律 甘薯根腐病的發生和流行與品種、茬口、土質、氣象密切相關;高溫干旱條件下發病重;夏甘薯發病重于春甘薯;連作地發病重于輪作地;晚栽發病重于早栽地塊;砂壤瘦地發病重于土壤肥沃地。發病溫度范圍21~31 ℃,最適溫度為27 ℃左右。土壤含水量10%以下,有利于病害的發展。品種間耐病程度有明顯差異。 5、防治技術 5.1 選用抗病品種 精選無病塊根作為種薯。高產抗病品種主要有商薯19、徐薯18、豫薯13、??薯3號、魯薯3號、魯薯4號、魯薯7號、短蔓紅心王甘薯、皖84-559等。品種的抗病性往往隨著種植年限的延長會有所減弱,因此應注意堅持年年提純復壯,選擇使用年限較短的種屬種苗。 5.2 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 適時早栽,栽種無病壯苗,深翻改土,增施有機肥料與鉀肥,適時澆水。同時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 5.3 輪作換茬 避免連作或與番茄、辣椒、馬鈴薯等作物連作。連作年限越長,土壤帶菌量越多,病害越重。實行甘薯、花生、棉花、芝麻、玉米、高粱等輪作,有較好的防病保產作用。輪作年限要以發病程度而定。據試驗,輪作3年的病地仍有不同程度的發病。因此,重病地塊輪作年限應適當延長。 5.4 清潔田園,杜絕糞類傳病 平時將田間病株就地收集并深埋或燒毀。收獲時,對病薯及病地的秧蔓,進行妥善處理。嚴禁將病薯隨地亂丟或漚肥。 5.5 建立三無留種地,杜絕種苗傳病 建立無病苗床(用無病土,施無菌肥,選用無病、無傷、無凍的種薯),并結合防治甘薯黑斑病,進行浸種和浸苗;選擇無病地塊建立無病采苗圃和無病留種地(選無病地、栽無病壯苗),培育無病種薯。 5.6 藥劑防治 一是種薯消毒。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藥液浸種薯3~5 min,1 kg藥液浸種薯10 t,晾干后入窖。二是藥劑浸苗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靈250~300倍藥液,浸蘸薯苗基部深6~10 cm,時間為2~3 min。三是灌根處理。用96%惡霉靈3 000倍藥液灌根、處理土壤,同時也對甘薯黑斑病防治效果較好。 |
相關閱讀 |
西瓜潛葉蠅的外形特征、危害癥狀及防治措施 |
秋季在種菜科學要點有哪些 |
給南瓜補施微量元素很有必要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