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麥田灰飛虱發生特點、防治時機及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2-12 17:16:00 |
灰飛虱是近年來小麥上的常見害蟲,已同麥蚜蟲一樣成為麥田的常規害蟲,對麥田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多年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往往是結合防治其他病蟲兼治麥田灰飛虱,防治藥劑和時機大多不恰當,防治效果多不理想。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麥田灰飛虱發生特點、防治時機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麥田灰飛虱發生特點 灰飛虱在完整的稻樁上越冬,冬季和春季其數量平穩;4月下旬,越冬代灰飛虱羽化,大量繁殖,危害加劇;5月上旬,進入低齡若蟲發生高峰期,達到最高蟲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蟲,小麥黃熟前至收獲完畢為其遷出期。 由于當地粳稻均為直播且生育期較長等,小麥播期也相對較遲,免耕麥和稻套麥面積較大,這類田塊免少耕,越冬代灰飛虱的死亡率較低。據淮安市楚州區植保站的調查數據顯示:2006―2011年1代灰飛虱的蟲口密度分別為371.7、543.6、571.5、984.6、1 116.0、1 051.2頭/m2,呈逐年上升趨勢,個別灰飛虱發生嚴重田塊蟲口密度甚至達3 600~4 500頭/m2。 2、麥田灰飛虱的防治時機 越冬若蟲往往在稻樁基部和土縫中棲息,位置隱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麥抽穗揚花的“藥肥混噴”時期,越冬代往往已羽化成成蟲甚至進入產卵期,不是防治的最佳時機。5月上旬后期至5月中旬前期(1代灰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此時大部分卵已經孵化,棲息部位上升,接觸藥液的幾率增加,蟲齡結構以低齡為主,抗性最差,是麥田灰飛虱最為有利的防治適期。 3、麥田灰飛虱的防治藥劑與方法 根據綜合使用效果、使用的簡便程度來看,以往使用的吡蟲啉、噻嗪酮及其復配劑、敵敵畏等都不是理想的藥劑。2011年進行吡蚜酮防治麥田灰飛虱的試驗,結果顯示:在聯盟村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60 g/hm2,對水600 kg/hm2,防效達81.82%,若加有機硅15包/hm2,防效可達90.91%;在利民村用25%吡蚜酮懸浮劑360 g/hm2,加有機硅15包/hm2,于4月28日用藥1次,藥后6 d平均蟲量僅為159.75頭/m2,常規防治田的平均蟲口密度達846.00頭/m2,用藥2次(間隔7 d)的田塊最終平均蟲量壓低至60.03頭/m2,而常規防治田的平均蟲口密度高達2 007頭/m2。 吡蚜酮因其毒理的特殊性,不僅對1代灰飛虱的防效較好,對成蟲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同時還可起到保護天敵的作用,是防治麥田灰飛虱的有效藥劑,所以應遵循“治麥田,保當代,控蟲源”的策略,重點在1代灰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大面積使用吡蚜酮加有機硅,但吡蚜酮用量不得低于300 g/hm2。也可使用10%唏啶蟲胺乳油450 mL/hm2進行防治,可以大幅度壓低麥田灰飛虱蟲量,防治時注意加大用水量,以便讓藥液充分接觸到蟲體增加藥效,控制麥田灰飛虱的種群數量,從而顯著減輕1代灰飛虱對小麥的危害,進而減輕稻田和玉米田的防治壓力。 |
![]() |
![]() |
相關閱讀 |
指天椒螨類的危害特點、特征習性及防治措施 |
細辛的科學育苗技術 |
大棚番茄病害的不同癥狀及綜合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