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瓜棒孢葉斑病的田間診斷和綜合防治方法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2-20 16:15:00 |
黃瓜棒孢葉斑病是黃瓜種植過程中農戶們會遇到的一種病害,該病病菌寄主范圍廣、傳播途徑多,菌株易極變異,易對多種殺菌劑產生抗性,農戶們防治不及時或者不當,很容易造成嚴重的損失。本文總結了黃瓜棒孢葉斑病的田間診斷和綜合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黃瓜棒孢葉斑病田間識別 該病主要為害葉片,由中下部葉片向上發展,幼葉發病輕。葉片被害產生圓形、近圓形或者不規則形病斑。根據病斑大小分為小型斑、大型斑和角狀斑3種類型。小型斑易出現在低溫地濕條件,呈黃褐色小點,病斑擴展后,葉片正面為近圓形黃褐色病斑,中間灰白色,略凹陷,病健交界處明顯。葉背面與正面病斑大小一致,顏色相近,稍隆起;大型班多在高溫高濕時產生,葉片正面為黃色近圓形病斑,粗糙不平,隱約有輪紋,背面水漬狀,中央灰白色,外圍褐色,濕度大時,葉片正、背面均出現灰黑色霉狀物;角狀斑多與小型斑、大型斑、霜霉病以及細菌性角斑病混合發生。病斑黃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處明顯。 2、黃瓜棒孢葉斑病與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及炭疽病的區別 2.1 與霜霉病的區別 黃瓜棒孢葉斑病葉片正、背兩面病斑大小相同,濕度大時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健交界處明顯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葉片正面褪綠、發黃,表面平整,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病健交界處比較模糊,濕度大時葉片背面生有黑色霉層。 2.2 與細菌性角斑病的區別 黃瓜棒孢葉斑病在濕度條件下葉片正、背兩面病斑上均產生灰黑色霉狀物,而細菌性角斑病葉片兩面均無霉層生成,葉背面產生白色菌膿,干后形成白痕。 2.3 與炭疽病的區別 黃瓜棒孢葉斑病的大型病斑與炭疽病癥狀極為相似,病斑周圍呈褐色,內側白色,圓形,區別為炭疽病病斑上會產生紅色粘稠物。 3、黃瓜棒孢葉斑病發病規律 3.1 病原菌初侵染源和傳播方式 黃瓜種子帶菌率不高,但從南瓜種子上分離到較多病菌,因此,在黃瓜與南瓜嫁接時,南瓜種子所帶病菌可能成為初侵染源[3]。之后,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叢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其他寄主植物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初侵染后的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或農事操作向周圍蔓延擴散。一個生長季病菌可進行多次再侵染,病害日益加重。 3.2 田間發病條件 黃瓜棒孢葉斑病病原菌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8℃,產孢最適溫度約為30℃,孢子萌發需要較高濕度,相對濕度超過90%才能萌發,水滴中萌發率最高。因此,高溫高濕利于該病蔓延。葉面結露、光照不足、晝夜溫差大也會加重病情。此外,植株衰弱,偏施氮肥,硼元素缺乏時發病重。 4、黃瓜棒孢葉斑病綜合防治方法 黃瓜棒孢葉斑病的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到預防和治療有機結合,盡最大可能減輕病害為害。 4.1 農業防治 4.1.1 選用抗病品種,進行種子消毒。首先要選用抗病品種,黃瓜與南瓜嫁接時,除黃瓜種子不能帶菌外,南瓜種子也不能帶菌,可用55 ℃溫水浸泡黃瓜種子和黑籽南瓜種子30 min進行消毒。 4.1.2 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與非瓜類作物實施2年以上輪作,上茬作物收貨后,及時清除病殘體。設施黃瓜可利用硫磺熏蒸,減少下茬黃瓜初侵染源。施足基肥,及時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適量使用硼肥,防止植株早衰。澆水后及時通風排濕,減少結露機會,創造不利于病菌擴展蔓延的條件。 4.2 化學防治 由于黃瓜棒孢葉斑病侵染成功率相當高。因此,要做好早期預防工作,及時噴藥。發病初期,用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1500倍液、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5-7天噴1次,連噴3次。同時,由于多主棒孢菌菌株極易變異,易對多種殺菌劑產生抗性[4],在防治過程中要減少殺菌劑使用頻率,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輪換使用。 |
![]() |
![]() |
相關閱讀 |
什么是玉米干腐病 |
火龍果瘡痂病的癥狀、傳播突進、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
桃園斜紋夜蛾爆發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