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米苗枯病病因,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2-22 15:26:00 |
玉米苗枯病是玉米苗期出現的一種病害,該病嚴重影響了玉米苗的生長,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顯得非常重要。那么,玉米苗枯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玉米苗枯病防治措施有哪些?本文將就此為大家做詳細的介紹。 玉米苗枯病致病因素 1.病原菌數量增加 1.1種子帶菌種子可以帶菌,存在于種皮、胚、胚乳等各個部位。種子帶菌感染率高于土壤帶菌感染率,種子帶菌感染率平均可達70%多。因此種子帶菌是苗枯病發生的前提。 1.2病殘體和土壤帶菌土壤中存在致病菌,可以引起苗枯病。串珠鐮刀菌腐生能力較強,可脫離寄主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土壤分離可培養出該病菌。秸稈直接還田,使得作物病殘體攜帶大量的鐮刀菌進入土壤,致使病菌大量繁殖和積累,土壤病原基數逐年上升,增加了苗枯病發生的。 1.3肥料(有機肥)帶菌在玉米產區,豬、畜飼草料多以玉米秸稈和子粒粉碎后為飼料。糞便不經發酵腐熟而以生糞直接還田,增加了土壤病原菌的數量。 2.不良氣候條件 “低溫高濕”的氣候條件是引發苗枯病的重要條件。6月中下旬氣溫逐漸升高,玉米剛剛播種或處于苗期,是玉米抗病能力較弱的生育時期,如果遇上大雨、暴雨或連陰天,造成土壤含水量增加,地溫降低,地表板結,耕作層透氣性差導致作物根部缺氧,從而根系的活動能力降低,玉米抵抗力減弱,增加了感病的機會。如果遇上長期土壤干旱,空氣干燥,灌溉條件缺乏,造成土壤缺水,從而滿足不了玉米正常生長的需要,也能導致玉米苗枯病的發生。 3.土壤養分和理化性狀 3.1土壤養分由于同一作物吸收營養元素的選擇性,使得土壤中營養元素呈現生理不平衡。土壤養分的失調,會使玉米的抗病能力降低,增加了感病的機會,特別是缺鉀的地塊苗枯病容易嚴重發生。 3.2土壤理化性狀雨后土壤表層板結,耕層厭氧菌活動旺盛,形成耕層缺氧環境,植株根系發育受阻,抗病性減弱,增加了病菌對根系的侵染。調查表明,地質是砂壤土或砂壤土以下的地塊發病嚴重,壤土發病輕說明土壤的偏砂性對苗枯病的發生有直接的作用。土壤黏重(易板結)、貧瘠(缺肥)和鹽堿地(板結、缺肥)較一般地塊發病嚴重。調查發現,在雨前播種的發病多而重,而在雨后播種的發病輕而少[2]。原因是雨后開溝播種、追肥以及滅茬等田間作業打破了地表板結,提高了地溫,增加了土壤含氧量,不利于苗枯病的發生。 4.粗放的田間管理 玉米種植多為麥田套種或免耕直播,播種后隨即噴施封閉式玉米除草劑。噴施封閉式的除草劑的地塊利于苗枯病的發生,播種后直接施用玉米除草劑的地塊苗枯病發生嚴重,并且免耕田追肥較晚,造成玉米缺鉀缺磷而易感病。機播玉米田發病重,點播的發病較輕。機播過深,在加上干旱使群眾播種時加大了深度,使得玉米苗的地中莖過長,出苗弱,受病菌侵染的機會增加。 5.品種特性與種子質量 5.1品種特性不同玉米品種及雜交種的親本自交系對苗枯病的抗性存在差異,有強有弱,但至今研究還沒有發現免疫材料。通過抗性鑒定表明,掖單2號、鄭單518、鄭單18等雜交種以及齊318、HZ32、HZ85、W414、W115等自交系表現高抗苗枯病,鄭單958、鄭單15、農大108、安玉5號、鄭單22等雜交種和87-1、許178、13-2、W10等自交系抗病指數較高。 5.2種子質量多年調查結果和研究顯示,以178、魯原92、齊318、齊319自交系作母本的品種種子子粒較小,苗期生長勢弱,抗病性差,根系易感病。魯單50、魯單981、農大108、泰玉2號、連玉19等小粒玉米雜交種,后期雖然長勢抗病性強,但苗期生長勢弱,對高溫高濕很敏感,因而易感病。大粒品種如掖單2號、鄭單958等品種苗期長勢強,發病率低。陳種子或種子干癟、受機械損傷、受凍等情況也易感病。 苗枯病的防治措施 1.整平土地、精細播種播種前要把地整平,防止雨后大量積水。在地塊周圍有良好的排灌設施和條件,達到遇旱能澆,遇澇能排。遇旱情提倡先澆水后播種,反對播種后澆大量蒙頭水。雨后及時排水,提倡雨后松土再播種。防止播種過深。 2.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如鄭單958、登海11號等品種。精選種子,剔除干癟、受損、受凍的,選擇大粒、飽滿的種子進行播種,提高播種質量。 3.合理施肥重視磷肥、鉀肥、微肥的施用,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對于砂壤土地塊、免耕直播田提倡同時施種肥或及早追肥。有機肥一定要發酵腐熟后再施用。玉米秸稈直接還田的,還田后要進行無害化滅菌處理。提倡玉米秸稈過腹還田。 4.加強田間管理播種后遇大雨或澆蒙頭水,應及時劃鋤松土,提高地溫,提高土壤含氧量,利于根部透氣,促發新根,同時抑制土壤中真菌的繁殖,減少玉米感病的機會。出苗后及時間苗定苗,培育齊苗壯苗,增加玉米苗期的抗病性。玉米苗期和制種田抗病力差,最好不使用玉米除草劑,特別是不抗苗枯病的品種。建議播種后先及時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結,增強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扎根,然后再噴施封閉式的除草劑控制雜草。 5.化學防治可選擇甲基托布津、多菌靈、惡菌靈、三唑酮等藥劑,按它們的常規濃度進行施藥,重點對苗基部進行噴霧或進行灌根,每隔5~7d噴1次,連續噴施2~3次,并且噴施葉面肥(天然蕓薹素內酯、天達216以及磷鉀肥、微肥等),促進植株盡快恢復正常生長。 |
![]() |
![]() |
相關閱讀 |
播栽生姜的技術要點 |
防治蘋果銹果病的方法要點 |
提高冬棗坐果率的技術要點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