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的癥狀、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 |
來源:好農資招商網 2017-12-22 15:50:00 |
水稻赤枯病是一種生理病害,多在鹽堿地、低洼冷涼地、土質粘重地水稻種植區域發生。該病嚴重危害了水稻生長,導致其品質和產量的下降,農戶們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控措施。以下內容為大家總結了水稻赤枯病的癥狀、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技術,供大家參考。 水稻赤枯病的癥狀及表現 1.缺鋅型赤枯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5-20天開始出現癥狀。先從新葉向外表現褪綠,逐漸變黃白。葉片中部出現小而密集的褐色斑點,嚴重時可擴展到葉鞘和莖。下部老葉下披,易折斷。重者葉片窄小,莖節縮短,葉鞘重疊,不分蘗,生長緩慢,根系老化,新根少。 2.缺鉀型赤枯 一般在水稻分蘗期開始發病。發病期表現植株矮化,葉色暗綠呈青銅色,分蘗后中下部葉片尖端出現褐色斑點,組織壞死枯黃。老葉軟弱下披,心葉挺直,莖易折斷倒伏。重病株根系發育不良,呈褐色,有黑根甚至腐爛,葉片干枯。 3.中毒型赤枯 移栽后返青遲緩,株型矮小,分蘗很少。根系變黑或深褐色,新根極少,節上生邁出生根。葉片中肋初黃白化,接著周邊黃化,重者葉鞘也黃化,出現赤褐色斑點,葉片自下而上呈赤褐色枯死,嚴重時整株死亡。 4.缺磷型赤枯 多發生于插秧后3-4周,能自行恢復,孕穗期又復發,初在下部葉片葉尖有褐色小斑,漸向內黃褐干枯,中肋黃化,根系黃褐,混有黑根、爛根。 水稻赤枯病的發病原因 1.長期灌深水 由于每年栽稻時對水的需求量很大,有些農戶唯恐栽后缺水,灌水很深,特別是植株矮小的機插秧苗,長時間淹沒在水中,根系無法呼吸,生理機能減弱,不能正常吸收土壤中的營養,引起赤枯。 2.地勢不平,排水不暢 高處缺水,低處積水。低洼處的秧苗長期處于深水之中,遇大雨,田間積水無法排出,引起發病。 3.地里留存麥草太多 麥草在腐爛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機酸、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有毒物質,毒害秧苗根系,造成土中氧氣不足,根系呼吸困難,吸收N、P、K等都受影響,尤其對鉀的吸收受阻最大,故表現赤枯癥狀。有些地塊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也表現如此。 4.新開墾的稻田 由于田間工程的實施,在原來的地里又開挖了溝、渠、路,造成稻田部分熟土被挖走,留下生土,土壤缺磷嚴重,可溶性碘含量增加,造成赤枯。 水稻赤枯病綜合防治技術 1.合理整地 實施秋天翻地,利用土壤坷垃形成的空隙,增加土壤的容重,提高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在春季水耙地時,耙到為止,不要打漿,只要土壤表層有1~2厘米即可,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保持良好的通氣性。 2.科學進行水層管理 在花達水位淺插秧,插秧深度不超過2厘米,插秧后,返青前,灌苗高2/3的水護苗。在有效分蘗期灌3厘米淺水增溫促蘗。采用淺水插秧、淺水灌溉、勤灌溉的管理方法。淺水有利于提高地溫、水溫,加快土壤還原速度,提高磷、鉀、鋅等營養元素的溶解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強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供氧量,有利于根系快速吸收養分,促進生根,促進分蘗。灌水在早晨為好,如有落干,第二天早晨再灌,白天盡量不灌水,不落干,以免帶走熱量。 3.增施有機肥 鹽堿地土壤鹽堿含量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透氣能力差,土壤肥力低,理化性質差等特點。有機肥中的腐殖質能與碳酸鈉、碳酸氫鈉形成腐植酸鈉,腐殖酸鈉能促進根系發育,腐殖質具有的活性功能團對土壤中有害的陰陽離子具有螯合和絡合作用,減輕鹽堿離子的危害,有利于發根促苗。有機質能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土壤的容重,增強土壤的氧氣供應能力,切斷土壤返鹽堿的毛細管,抑制返鹽。有機質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狀,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透水、透氣能力。 4.科學施用底肥和追肥 施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硅鋅等養分合理搭配,底肥選用高濃度硫酸鉀型復混肥(氮、磷、鉀:12-18-15或13-17-15),不要施用氯基型復混肥,因其帶入的氯離子會加重對水稻的鹽害,基施鋅肥和硅肥。追施的氮肥選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銨。盡量不要在鹽堿地上施用尿素,因為尿素在施到鹽堿地之后,要在脲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碳酸氫銨,水稻才能吸收,在鹽堿地里,脲酶的活性很差,尿素在鹽堿地土壤中很難在短時間內水解成碳酸氫銨,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致使土壤溶液中溶質濃度增高,使水稻吸收養分困難,影響了養分的吸收。 |
相關閱讀 |
蛇瓜葉斑病的防治措施 |
怎樣防治蘑菇的銹斑病 |
葡萄黑梗是怎么回事?該用什么藥治?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