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小麥穗期病蟲的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及防控技術
來源:網絡    2018-2-6 16:56:00
    

    小麥穗期病蟲害有哪些特點?如何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對于種植小麥的農戶來說,了解這些信息對于保障小麥產量、提高麥粒品質、減少農藥用量非常重要。下面小編將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小麥穗期病蟲的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及防控技術,供大家參考。

小麥穗期病蟲的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及防控技術

    1、小麥穗期病蟲爆發致災的特點

    鹽城市地處沿海,有里下河、沿海和黃淮三個不同的生態區,南北跨度長,達300公里,小麥病蟲種類主要有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灰飛虱、麥蜘蛛和粘蟲等7種。而發生面積大、對小麥產量及品質危害最大的是穗期的“兩病一蟲”,即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和麥穗蚜。其發生危害特點表現為:

    1.1 赤霉病成災頻次加大,危害程度重、病癥類型多

    1.1.1流行頻率增加,發生區域北擴 總趨勢是成災頻次加大,危害愈來愈重。從1951年以來至20世紀末,本地區赤霉病大流行的年份有8次,平均6年多流行一次,從2001~2015年15年間,大流行頻率明顯增加,先后于2003、2010、2012大流行,平均4年多流行一次,特別是2012年為近34年來發生最嚴重的年份。位于淮北麥區的響水縣,赤霉病常年不發生或發生很輕, 2010年響水赤霉病的發病面積占種植面積的95.9%,病穗率平均為10.8%;2012年發生面積為46.95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100%,其中病穗率31%~40%的面積有0.3萬畝。

    1.1.2發生范圍廣,危害程度重 2003年全市小麥赤霉病發病面積310.05萬畝,占種植面積的98.7%,病穗率大于50%的面積占16.6%,病穗率30%~50%面積占22.2%,病穗率10%~30%的面積占36.1%,病穗率1%~10%的面積占25.1%。2010年赤霉病發生程度僅次于2003年,發病面積462萬畝,占種植面積91.4%,病穗率大于50%的面積占7%,病穗率30%~50%的面積占15.1%,病穗率10%~30%的面積占34.7%,病穗率1%~10%的面積占43.2%,未治田塊病穗率46.1%,病指26.95。2012年是近34年來發生最為嚴重的年份,發病面積488.25萬畝,占種植面積的90.2%,病穗率大于40%的面積占21.6%,病穗率30%~40%的面積占19.2%,病穗率10%~30%的面積占36.0%,病穗率1%~10%的面積占23.2%,未治田塊病穗率76.4%,病指51.85。

    1.1.3顯癥期早,穗腐、頸腐、稈腐并發 2012年為赤霉病大發生年份, 5月2日部分田塊查到赤霉病病穗, 5月1日前揚花的小麥田在5月8~10日普遍顯癥,比常年早10天左右,之后田間病情迅速上升,5月12日最高病穗率達93%。且30%左右的高感品種田塊穗腐、頸腐、稈腐并發,加重了危害損失程度。同年,建湖縣調查,田間頸腐率平均高達12.64%,明顯高于大發生的2010年,產量損失嚴重。穗腐、頸腐、稈腐混合并發更加重了赤霉病的危害程度。

    1.1.4區域間、品種間發生危害差異性大 地區之間南重北輕,如大流行年份的2012年,南部東臺市未治田塊平均病穗率88.6%,病指51.50,病穗在10%以下的面積僅占13.2%,而北部響水縣未治田塊病穗率45.5%,病指26.8,病穗率在10%以下面積占94.7%,前者病穗率、病指分別是后者的1.95倍和1.92倍。盡管大面積種植的小麥品種中尚無明顯高抗的品種,但品種之間發病程度仍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上是春性品種輕于半冬性品種。2012年調查未用藥田塊,揚麥13、鄭麥9023、揚麥16、寧麥8號、揚麥11、揚輻麥4號病情指數分別為55.75、53.30、45.50、32.75、31.75、24.75;2013年調查矮抗58、鄭麥9023、新麥208、淮麥18、淮麥20、揚麥13病指分別為44.79、3.44、1.58、1.65、1.08、0.55。從大面積調查結果來看,在赤霉病重發年份,春性品種中以揚麥11、揚麥14、揚麥18、揚麥20、寧麥13、揚輻麥4號發病較輕,半冬性品種發生均較重。

    1.2 小麥白粉病重發區域南移,盛發期提前,不同茬口、品種間病情差異較大

    小麥白粉病在氣溫在15~20℃、田間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上時,病害發展迅速,霧大露重、早春氣溫上升快,病害發生嚴重。肥水施用過多,小麥生長過旺,植株幼嫩,抗病力低,群體密度過大,通風透光差,田間濕度大的田塊,也很容易發生白粉病。

    1.2.1危害區域南擴,重發生常態化 2010年以前小麥白粉病重發區域主要在中、北片的建湖、阜寧、濱海和響水四縣,南片東臺、大豐區域病情一直較輕,但自2010年以來南片區域發生程度逐漸加重,2015年各地白粉病自然發生程度均為近10年來最重。從常發區來看,小麥白粉病近年來連續重發,阜寧縣1991~2000年大發生的年份有6年,2001~2010年大?l生年份有8年,2011~2015年則連年都達大發生程度,近5年來,阜寧縣系統田最終病株率分別為69.0%、88.5%、91.0%、100.0%、100.0%,病葉率分別為52.33%、76.58%、76.55%、86.45%、81.11%。

    1.2.2盛發期提前,稻茬麥重于旱茬麥 2014年響水縣系統田于3月15日始見, 4月上旬病情開始上升發展,4月6日病株率12.8%,病葉率4.2%;4月中旬進入發病盛期,4月13日病株率77.3%,病葉率29.8%,比常年早5~7天;4月下旬末病情急劇上升,5月初達發病高峰;4月13日旱茬麥病株率4.9%,病葉率1.6%,稻茬麥病株率67.6%,病葉率26.2%;5月20日調查,旱茬麥病田率81.3%,病株率38.6%,病葉率20.2%,病指6.2,發生程度較輕;稻茬麥病株率95.7%,病葉率86.9%,病指30.8,發生程度達中等偏重。

    1.2.3品種間發病程度差異明顯。2014年響水縣5月10~15日調查,鄭麥9023病株率和病葉率均為100%,病指達55.6,病菌已侵染至穗部;煙農19、淮麥19、濟麥22、淮麥20平均病株率分別為81.9%、72.6%、45.3%、37.8%,平均病葉率分別為69.4%、63.8%、32.7%、22.5%,病指分別為26.2、22.6、10.2、8.3。

    1.3 麥穗蚜間歇性發生,部分年份發生較重

    2010年以來,與病害相比,麥穗蚜為間歇性發生,部分年份發生較重,2011年和2014年麥蚜蟲前期達偏重~大發生程度,其中,2011年前期蚜量高,發生普遍,危害時間長,如射陽縣4月25日有蚜田率91.7%,百株蚜量上升至167.1頭,大豐區同期調查,有蚜田率100%,百株蚜量達331.54頭,是近年來發生較重的一年。2013~2014年,冬、春季氣溫持續偏高,小麥蚜蟲發生早,發生普遍,蚜量高,發生程度亦重于常年。3月底田間蚜量激增,全市平均百株蚜量達259.2頭。4月上旬,蚜量發生進入高峰期,全市平均百株蚜量為524.2頭。

    2、小麥穗期病蟲害致災成因

    在近年的小麥生產中,受多年連作、秸稈全量還田、少免耕面積擴大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田間病害的菌源量不斷累積,加之小麥品種更新迅速,綜合抗病能力,特別是對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較差;小麥群體偏大,也對病害流行較為有利。

    2.1 菌源充足,具備了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 本地區常年稻樁子囊殼查見率高,盡管年度之間相差較大,但均能滿足病害流行的菌源要求。南部東臺市近17年平均稻樁穴帶菌率、枝帶菌率分別為17.2%、3.9%,大流行的2003年、2010年、2012年3年中只有2010年穴帶菌率、枝帶菌率均超過常年水平,分別為39.4%,8.7%,是常年的2.3倍、2.2倍,而2003年、2012年穴帶菌率、枝帶菌率均明顯低于常年水平,2003年穴帶菌率、枝帶菌率分別為11.0%、1.9%,是常年的64.0%、48.5%,2012年穴帶菌率、枝帶菌率分別只有2.2%、0.2%,是常年的12.8%、5.7%。

    2.2 氣候適宜,滿足了病害流行的環境條件 氣候偏暖,有利于赤霉病的流行。進入21世紀以來,小麥抽穗、揚花、灌漿期間溫度明顯上升, 2000~2014年4月中下旬平均氣溫為15.1℃,比1954~1999年均值高0.8℃,5月上中旬平均氣溫為17.7℃,比1954~1999年均值高0.6℃,年度之間赤霉病發生輕重,取決于小麥揚花期前后的氣溫和雨量。2012年,在小麥抽穗前連續4天降雨(4月18~21日),田間濕度大,有利于子囊殼和子囊孢子的形成和積累,4月下旬平均溫度高達18.9℃,是有資料記載以來最高的年份,在中南部地區小麥于4月25~27日普遍揚花期間,4月25日降雨達15.4 mm,當北部響水等地于5月1~3日大面積揚花時,4月29日起連續3天降雨,雨后兩天出現霧露天氣,加上降雨期間溫度偏高,有利于病菌侵入,5月4~13日,10天中有5天有雨,雨量雖不大,但平均氣溫高達21.4℃,為歷年同期最高,田間高溫、高濕的小氣候條件加速了病菌擴展和再侵染。2010年小麥抽穗揚花前,雨水多、雨量大,4月11~22日間12天內有8個雨日,降雨量65.9 mm,土壤含水量大,田間濕度高,小麥大面積揚花期間,4月26日、28日有雨,小麥灌漿期的5月5~18日,14天內有6個雨日。2003年亦是如此,小麥抽穗揚花前的4月11~24日,14天內有9個雨日,雨量53.4 mm,小麥大面積揚花期間,4月25日、28日、29日3天有雨,小麥灌漿期的5月3~19日,17天有12個雨日。

    2.3 栽培方式變化,促進了致病菌源的形成積累 本地區多為小麥-水稻輪作,亦有小麥-玉米、棉花輪作,且普遍推廣免耕或淺旋耕,特別是近年來推廣小麥、水稻秸稈全量還田,病殘體在田間的大量積累,成為病害流行的菌源庫。氮肥施用量高,群體密度高,田間蔭蔽程度大、濕度高,均有利于赤霉病菌孢子的釋放、侵染。小麥生育期推遲也是赤霉病流行頻率升高的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水稻秈改粳和直播稻面積擴大,水稻收獲期明顯推遲,小麥11月才開始播種,持續時間達1個月左右,導致小麥越冬期苗小苗弱,盡管氣候偏暖,但小麥生育進程仍然偏遲。小麥抽穗揚花期由20世紀80年代的4月下旬初推遲到下旬末,相差5~7天,揚花期溫度明顯提高,雨水多,滿足了赤霉病流行的溫濕度條件。

    2.4 品種抗耐性差異,加重了病害的流行和危害程度 本地區南部的東臺市、大豐區大部分種植南方育成的春性小麥品種,中部的鹽都、亭湖區主要種植北方育成的半冬性品種,部分種植春性品種,而北部地區均種植半冬性品種。由于北方選育地以前很少發生赤霉病,對赤霉病的抗性總體較差,大多達高感級別。根據2014年調查,鹽城市小麥種植面積552.93萬畝,春性小麥154.05萬畝,占總面積的27.9%,抗耐性較好的春性小??品種揚麥11、揚麥14、揚麥20、揚輻麥4號種植面積只有44.55萬畝,僅占總面積的8.1%,此外,種植品種多,生育期不一,也增加了赤霉病流行的幾率,2014年種植面積達1萬畝以上的品種多達31個。

    2.5 抗性菌株,降低了多菌靈的控制效果 1994年在江蘇首次發現抗多菌靈的禾谷鐮刀菌株(抗性比例為0.29%)后,至2002年抗性菌株比例有逐年緩慢遞增的趨勢,2002~2003年間抗性比例迅速上升至19.8%,并且在2003~2004年達到菌株抗性比例高峰,抗性比例為21.2%,隨后3年抗性比例降低。但隨著近年來赤霉病流行頻率增加,用藥次數增多,赤霉病抗性菌株比例逐年推高,在目前防治赤霉病以多菌靈及其復配品種為主的情況下,以正常推薦藥劑量防治,防效下降明顯。

    小麥白粉病的發生成因,和赤霉病有較大相似的地方,主要是受菌源、氣候和品種的影響。

小麥穗期病蟲的發生特點、發生原因及防控技術

    3、小麥穗期病蟲防控集成技術

    3.1 小麥穗期病蟲防控對策

    基于小麥穗期“兩病一蟲” 發生特點,一般年份,穗期病蟲防控重點考慮赤霉病,兼顧白粉病、麥穗蚜,白粉病、蚜蟲早發、重發的年份,可以提前用藥防治一次。穗期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必須堅持“主動出擊,積極預防”的防治策略,遵循“兩遍用藥不動搖,三遍用藥看需要”的技術要求。

    3.2 全面應用非化防技術

    3.2.1選用耐病性品種 不同品種間小麥赤霉病發病程度差異較大,一些高感品種如豫麥、鄭麥、煙農等品種感病時間長,赤霉病流行風險大,防治要求高,自然危害重,因此要大力壓縮高感品種的種植面積,尤其是要控制或杜絕跨區引種,慎重種植煙農系列、矮抗58、華麥1號、鄭麥9023等高感品種,降低病害流行風險和危害程度。中、南部地區可選用寧麥13、寧麥16、揚麥13、揚麥20、揚麥22、蘇麥188、蘇科麥1號、揚輻麥4號、鎮麥6號以及鎮麥9號等品種,北部地區可選用本省選育的淮麥、徐麥等系列。

    3.2.2壓縮直播稻面積 由于直播稻收獲遲,易影響后茬小麥適期播種,通?^壓縮直播稻面積,既可保障水稻的安全生產,還可避免因直播稻收割遲而造成小麥播期過遲,增加播種量,增加揚花灌漿期遇到高溫、連陰雨的概率,從而降低赤霉病流行風險,減輕白粉病的發生。

    3.2.3搞好溝系配套 搞好三溝配套,田間壟間有縱向排水溝,串通排水溝的有橫向導水溝;每匡田與導水溝聯系著的有排水渠。麥田三溝配套,排水降漬,有利提高根系活力,一方面增加小麥的抗逆能力,另一方面創造不利白粉病、赤霉病的發病條件,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

    3.2.4推廣機條播技術 推廣機條播技術,控減用種量,適期播種時畝播種量10公斤左右,不超過12公斤,控減基本苗,減少麥苗密度,增加植株間的通風透光性,減輕小麥白粉病的發生。

    3.3 協調應用化學防治

    在小麥穗期,通過噴施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等混配液,達到一次施藥防病、防蟲、防早衰,實現保粒增重的目的。關鍵是:

    3.3.1適期防控。掌握主栽小麥品種的生育進程,一般年份即在小麥揚花初期(即10%植株揚花)開展第一次藥劑預防,碰到氣候特別有利或揚花初期將有強降雨的年份可提前到見花打藥或齊穗期打藥,隔 5~7天用第二次藥,生育期遲的品種或高感病品種要做好第三次用藥。雨前要突擊防治,雨后要及時補防。由于小麥赤霉病的感病期長達 20天左右,灌漿初期的防治也要加強。

    3.3.2選準藥種。防治小麥赤霉病,第一次用藥可選擇不含苯并咪唑類的單劑或復配劑,可選用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5%戊唑咪鮮胺、75%戊唑?百菌清;第二次可選用含苯并咪唑類的復配劑,可選用59.7%咪錳?多菌靈、42%甲硫?咪鮮胺、40%戊唑?多菌靈、28%烯肟?多菌靈、40%多?酮。不提倡單用多菌靈,減少苯并咪唑類藥劑的用量,降低抗藥性菌株頻率。在白粉病重發年份,要加足防白粉病的藥劑用量,藥劑可選用40%環丙唑醇20 ml/畝、5%己唑醇80ml/畝、30%戊唑醇35g/畝、40%腈菌唑15g/畝、400g/L氟硅唑10ml/畝、12.5%四氟醚唑40ml/畝、50%醚菌酯10g/畝、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200g/畝、15%三唑酮70g/畝。在麥穗蚜發生較重的年份,藥劑可選用10%烯啶蟲胺40ml/畝、10%醚菊酯100ml/畝、25%噻蟲嗪16g/畝、25%吡蚜酮30g/畝。

    3.3.3優化施藥技術。用足劑量,目前赤霉病防治藥劑的登記使用劑量均顯不足,在赤霉病流行年份很難控制其發生危害,防治上應立足赤霉病大流行,用足劑量。用足水量,機動彌霧機不少于20公斤/畝,手動噴霧不少于30公斤/畝。使用先進藥械,在防治小麥赤霉病時,要大力推廣彌霧機或電動噴霧器防治,擔架式、背式彌霧機霧化程度高,藥液在麥穗上附著率高,防治效果好。添加增效劑,為提高藥效,降低化學農藥用量,可在防病治蟲藥劑中增加助劑,可用5%白醋100ml/畝或有機硅10ml/畝。

相關閱讀
胡蘿卜甜菜夜蛾為害癥狀有哪些?農戶們該怎么防治?
杏樹的危害特點、特征習性及綜合防治方法
黃瓜苦是怎么回事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