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晚霜凍害癥狀、發生原因及防御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2-7 15:12:00 |
小麥幼穗分化處于兩極分化時期,遇到倒春寒天氣極易造成晚霜凍害,影響小麥產量。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小麥晚霜凍害癥狀、發生原因及防御措施,希望能夠為農戶們提供科學措施防治該病害的發生。 1、小麥晚霜凍害癥狀 一是適期播種的水肥地和旱平地麥田生育進程快,兩極分化已結束,葉片外觀受凍較輕,剝開主莖和大分蘗的幼穗發現有的呈水漬狀,以后變成白色,失去光澤,軟縮而死;有的已萎蔫死亡。二是播種偏晚,剛開始拔節,葉尖甚至全葉起初似水燙狀,硬而脆,以后變成藍綠色而青枯,嚴重整塊麥田枯黃,主莖和部分大分蘗幼穗凍死。三是處于拔節末期,第一節間已基本定長,第二節間開始伸長,上部葉片部分受凍,幼穗看似正常,但第二節間皺縮似水燙狀,以后基部和節間發生新蘗,但逐漸死亡。 2、晚霜凍害原因分析 2.1 持續極端低溫 0℃以下低溫是造成晚霜凍害的主要原因。4月3日最低氣溫達到-3.0℃,最低地表溫度-4.7℃,4月4日最低氣溫-0.6℃,最低地表溫度-2.0℃,此時我縣大部分小麥處于兩極分化時期,抗寒能力降低,持續低溫造成全縣小麥普遍遭受凍害。 2.2 冬季氣溫偏高 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大于0℃積溫為273.5℃,比常年同期高90.8℃,按照小麥每長1片葉需要75~80℃積溫的要求,今年積溫偏多,主莖葉齡偏大,單株分蘗增多,導致麥田群體偏大,個體發育較弱;同時,導致小麥生育進程加快,生育期提前,返青期和拔節期比往年提前8~10d,拔節后小麥抗寒能力下降,極易遭受凍害。 2.3 春性弱春性品種面積大 近年來,群眾普遍喜歡大穗型品種,而這種品種多為春性或弱春性,抗寒性弱。2006年冬季氣溫偏高,這些品種生育進程快,遇到倒春寒天氣極易發生凍害。調查中發現,我縣種植面積大的豫麥70、濮麥9號、鄭麥9023等品種普遍遭受程度不同的凍害。 2.4 春季持續干旱 今年1~3月共降水50.5mm,其中3月降水36.8mm,且集中在3月上旬,到3月下旬部分麥田已顯旱象。4月2~4日冷空氣經過時期,天氣晴朗,空氣濕度小,土壤降溫快,加重了凍害程度。 2.5 部分麥田播種基礎差 高寒山區,播期不易超過10月15日,而個別麥田在10月20日后播種,造成冬季苗情差,抗逆性差;有的麥田播量超過150kg/hm2,有的甚至達262.5kg/hm2,返青后群體過大,形成假旺苗,個體抗寒性降低;個別地塊施底肥不足,返青后有脫肥現象,形成弱苗。這些播種基礎較差的麥田今年全部遭受嚴重凍害,有的絕收。 3、晚霜凍害的防御措施 3.1 選育抗寒品種 選用經過農業部門試驗示范、確定適宜本地推廣的早熟、高產、抗寒性好的冬性或半冬性品種。如果因秋作物成熟延遲或天氣原因導致播期晚,可適當選擇弱春性品種。 3.2 提高播種質量,培育壯苗 配方施肥,施足底肥。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種技術,播量控制在90~120kg/hm2。冬性半冬性品種的適宜播期為10月3~8日,如果選用弱春性品種可適當推遲。 3.3 采取鎮壓、化控措施 小麥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進行鎮壓,抑制基部節間生長過快,增強抗寒能力。返青后,若氣溫高,小麥生長過快,可采取化控調節,抑制植株過快生長,增加抗逆能力。 3.4 積極預防 進入3月下旬以后,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搞好天氣預報,在大風降溫天氣來臨之前采取澆水、煙熏等措施,提高地溫和近地面氣溫,預防晚霜凍害的發生。 4、凍害后的補救措施 4.1 立即進行追肥、澆水 對只有葉片受凍、幼穗尚未遭受凍害的麥田,應及時澆水,避免幼穗脫水致死;對幼穗受凍麥田,應及時施用尿素75~112.5kg/hm2,并結合澆水、中耕。 4.2 加強中耕,增溫保墑 寒流過后,要進行中耕,松土保墑,破除板結,提高地溫,促進根系生長,增加有效分蘗。 4.3 搞好葉面噴肥 一般用2%尿素加0.2%~0.4%的磷酸二氫鉀噴灑受凍麥田,可使小麥直接吸收利用,增強葉片活性,延長功能期,增加光合作用。 |
相關閱讀 |
越冬茬菠菜的栽培技術 |
沃柑保果難是什么原因?農戶們該怎么救呢? |
馬鈴薯中后期晚疫病如何防治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