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雙斑長跗螢葉甲的特征特性、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18-2-8 17:38:00 |
雙斑長跗螢葉甲是一種雜食性昆蟲,在我國眾多地區均有分布,嚴重危害大豆、玉米、向日葵、十字花科等多種植物的生長。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大豆雙斑長跗螢葉甲的特征特性、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大豆種植戶做好該蟲害的防治工作。 一、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3.6~4.8mm,寬2~2.52mm,長卵形,棕黃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復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于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l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后面黑色帶紋向后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消失。兩翅后端合為圓形。后足脛節端部具1長刺;腹管外露。卵橢圓形,長0.6mm,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幼蟲體長5~62mm,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蛹長2.8~3.5mm,寬2mm,白色,表面具剛毛。 二、生活史及習性 此蟲有四個蟲態,卵、幼蟲和蛹生活在地下,僅成蟲在地上為害。該蟲一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深處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共三齡,老熟幼蟲做土室化蛹。幼蟲主要取食雜草的根系完成生長發育,6月底或7月初始見成蟲,成蟲羽化后經20d開始交尾,初羽化的成蟲喜在地邊、溝旁、路邊的蒼耳、刺菜、紅蓼上活動,約經15d轉移到豆類地為害,7—8月進入為害盛期,以后成蟲種群數量逐漸降低,8月底成蟲基本消亡。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成蟲具有弱的假死習性,能短距離飛翔,一般一次飛翔2~5m,成蟲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產卵越冬。早晚氣溫低于8℃或風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氣溫高于15℃成蟲活躍,干旱年份發生為害重。 三、危害特點 1.發生為害始期隨溫度變化。雙斑螢葉甲在我省的開始發生為害時間一般為6月底。其發生期早晚與溫度有關,5月份平均溫度的高低決定著雙斑螢葉甲發生期的早晚,溫度高則發生期早;溫度低則發生期晚。 2.干旱年份發生為害較重。高溫干燥對雙斑螢葉甲的發生極為有利,降水量少則發生重;降水量多則發生輕,暴雨對其發生極為不利。 3. 雙斑長跗螢葉甲以成蟲群集為害。該蟲主要以成蟲群集的方式取食大豆葉片,將葉片吃成孔洞。 4.發生量大,危害程度重,持續時間長。雙斑長跗螢葉甲在6月下旬開始進入豆田危害,7月中旬至8月上旬進入發生為害高峰期,發生嚴重時百株蟲可達1000頭左右,一般地塊被害株率達60%以上,嚴重地塊達100%,在田間的為害時間可持續到8月底。 5. 發生始期群集點片危害,發生量大時擴散危害。雙斑長跗螢葉甲成蟲初遷入豆田時呈現點片危害,達到為害高峰即向外擴散,遷入相鄰的農田危害。成蟲食葉片造成缺刻或孔洞,嚴重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 6.對光、溫的強弱較敏感。氣溫高于15℃成蟲活躍,中午光線強溫度高,雙斑長跗螢葉甲在豆田活動旺盛,飛翔力強,取食葉片量大,早晚光線弱溫度氣溫低于8℃時飛翔力差,活動力差或風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葉下棲息。 7.短距離遷飛性為害。由于雙斑長跗螢葉甲具有一定短距離遷飛的習性,相鄰的農田同時發生時,其中一塊地進行防治而其他地不防治,則過幾天防治過的地又呈點片發生,加大防治難度,為害程度更重。 四、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秋耕冬灌;清除田間地邊雜草,特別是稗草,減少雙斑螢葉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數;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對雙斑螢葉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農田及時補水、補肥,促進農作物的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 2.生物防治 農田地邊種植生態帶(小麥、苜蓿)以草養害,合理使用農藥,保護利用天敵。雙斑長跗螢葉甲的天敵主要有瓢蟲、蜘蛛等。 3.化學防治 由于該蟲越冬場所復雜,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堅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內”的原則防治成蟲。6月下旬就應防治田邊、地頭、渠邊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蟲;成蟲盛發期可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阿維菌素EC或2.5%功夫EC1500~2000倍,噴霧1~2次,5%氟蟲腈SC112.5g/hm2或25%噻蟲嗪WG225g/hm2,都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
![]() |
![]() |
相關閱讀 |
蔬菜病害的生態防治要點 |
花生白絹病是什么?花生白絹病如何防治? |
稻縱卷葉螟怎樣防治效果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