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根絨粉蚧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 |
來源:網絡 2018-2-28 17:48:00 |
大豆根絨粉蚧是大豆生長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蟲害,嚴重影響了大豆的生長,給農戶們造成了損失。因此,加強對該蟲害的防治工作成為大豆種植戶必須要做的工作之一。以下內容為大家介紹了大豆根絨粉蚧的生活習性、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供大家參考。 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 大豆根絨粉蚧1年發生3代,一般只在1棵植株的不同部位或鄰近的植株內活動。以卵在卵囊內于土壤中或附于大豆的殘枝、殘葉、殘茬上越冬。第一代5月中旬開始孵化,大豆未出土前先寄生在黃花蒿、薺菜、葶藶、酸模葉蓼、大薊、卷莖蓼、鴨跖草等雜草上,待大豆出土后立即在大豆子葉、莖稈和真葉上寄生危害,多集中于子葉基部及其上部莖稈處,隨著植株的長大,在莖稈上有上移危害現象。5月下旬初開始蛻皮,5月下旬末達到蛻皮盛期,蟲體變大,6月中旬開始分泌綿毛狀白色蠟粉覆蓋整個蟲體,蠟粉逐漸加厚形成孢囊,嚴重時孢囊密集重疊,莖稈上似掛一層棉絮。雌蟲在孢囊內產卵,每頭雌蟲產卵65~150粒,最多的達200粒。產卵后,雌蟲腹部縮短,色變深,不久干縮死亡。卵囊內均為卵粒,初孵幼蟲先在卵囊周圍聚集3~5分鐘后再爬行分散。尋找寄主為害。幼蟲耐高溫干旱,當20厘米土壤含水量在14%以下時,仍能正常生長發育,但有往深處轉移的行為,有的幼蟲可深達17厘米。若連續3天積水則易引起死亡。6月上旬雄蟲羽化,雄性成蟲雖有翅和足,但其飛翔和爬行能力都很弱,主要借助風、某些動物媒介傳播。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發生第二代。8月中旬發生第三代,幼蟲寄生于正值開花期的大豆上,造成落花、落莢,嚴重時不能結莢。9月中旬又形成卵囊準備越冬。經蟲情調查表明,越冬卵孵化后發育成熟度較一致,因此第一代若蟲發生整齊,其后世代則蟲齡不一,世代重疊現象嚴重,各種不同發育程度的雌成蟲隨時可見,發生型復雜。因此藥劑防治主要應針對第一代若蟲。防治效果好。同時可減輕當年為害。 大豆根絨粉蚧綜合防治技術 1、藥劑防治通過兩年來藥劑篩選研究,篩選出適合我縣氣候特點的高效、低毒、低殘留,低成本的防治藥劑。從田間藥劑防治效果看,防治大豆根絨粉蚧藥劑①3%莫比朗乳油防效好,持效期長,用藥3天、7天后防效分別為88.28%、95.2%,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防效增強。②25%快殺靈乳油,用藥3天后防效達90.5%,到7天防效為93.73%。③10%吡蟲咻乳油防效一般,持效期短,用藥3天后防效達86.05%,7天后防效為90.3%。 2、藥劑防治方法根據大豆根絨粉蚧的危害是由田邊或田中央先點片發生,再蔓延到全田發生的特點,所以應在大豆根絨粉蚧發生初期開展防治,防治方法以挑治為主,即哪里有蟲防治那里,這樣可有效的減少防治藥劑,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田間施藥時間應選擇晴天無風的下午(16時到19時),人工背負式噴霧器田間作業時應勻速進行,要求藥劑噴霧要均勻周到,將大豆植株葉片正、背面都應噴到。如用小四輪作業時,要在二檔之內勻速運行噴霧,以發揮良好的藥效。 3、農業防治根據大豆根絨粉蚧的習性采取惡、化生活環境的措施。 3.1 輪作換茬合理輪作換茬能減輕為害。可采取大豆與玉米、大麻、亞麻作物輪作等形式,減輕其發生危害。 3.2 適時晚播適時晚播可錯過卵孵化期,減輕危害。 3.3 加強栽培管理早春及時清除田間雜草,減少寄生寄主,秋后集中銷毀有蟲殘枝、殘葉和殘茬,減少越冬蟲源,降低發生基數,減輕其危害程度。 3.4 苗期灌水有條件的地方采取苗期灌水,可消滅幼蟲,減輕危害。 |
![]() |
![]() |
相關閱讀 |
萵筍裂莖的原因及如何預防 |
春天蔬菜怎么對抗倒春寒 |
色素辣椒臍腐病的防治辦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