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稻二化螟區域綜合治理技術方案 |
來源:農藥快訊 2018-3-24 10:45:00 |
二化螟是水稻重大害蟲之一。長期以來,二化螟防控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導致部分稻區二化螟種群對主治藥劑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危害逐年加重,對水稻生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有效防控水稻二化螟危害,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浙江省植物保護檢疫局日前制定印發了2018年水稻二化螟區域綜合治理技術方案。 1、治理策略 強化區域治理,主攻抗性二化螟重發區域。堅持綜合治理,運用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狠抓越冬代,壓低蟲口基數,加強蟲情監測,抓住關鍵時節,科學使用高效、低風險農藥,降低化學農藥使用強度,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保障水稻生產、稻米質量和稻田生態安全。 2、治理區域 單雙季混栽區(包括稻-茭白、稻-玉米、稻-菜混栽區),重點是二化螟對主治藥劑產生高水平抗藥性的稻區。 3、主要技術 3.1 監測預警 加強二化螟越冬基數和發育進度調查,在二化螟發生嚴重地區增設二化螟的監測點,加強蟲情監測,提高預報準確率,提高防控成效。 3.2 農業防治 (1)減少插花種植。單雙季稻混栽區提倡集中連片種植,盡量避免插花種植,減少二化螟橋梁田。 (2)適期播種。單季稻區視當地實際,適當推遲播種期,宜在5月20日以后播種,減少二化螟落卵量。 (3)集中育供秧。推廣集中育供秧,做好帶藥下田,減少大田防治壓力。 (4)稻樁處理。提倡低茬收割,晚稻收獲時盡量降低稻樁高度。有條件的地區組織開展稻樁粉碎,減少越冬蟲量。 (5)灌水殺蛹。根據當地測報監測情況,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中旬),對冬閑田、綠肥田進行翻耕,將殘留稻樁、稻草翻入土中,并灌水淹沒(低茬收割或粉碎稻樁的稻田也可直接灌深水,淹沒稻樁),保持7~10天,殺滅越冬代蟲蛹,降低蟲口基數。 3.3 生態調控 (1)種植誘蟲植物。在稻田機耕路兩側種植誘蟲植物香根草,叢間距3~5米,誘集二化螟成蟲產卵,減少二化螟在水稻上的著卵量。 (2)種植顯花植物。田埂種植芝麻、大豆或撒種草花等顯花植物,為天敵提供食料和棲境,提高天敵種群數量。 (3)田邊留草。在田邊保留禾本科為主的雜草,為天敵提供棲息地,更好地發揮稻田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 3.4 生物防治 釋放赤眼蜂。在稻田二化螟成蟲始盛期釋放稻螟赤眼蜂或螟黃赤眼蜂,間隔3~5天釋放1次,每代視蟲情釋放2~3次,每畝每次釋放1萬頭,每畝設置5~8個釋放點,釋放點間隔約為10~12米。放蜂高度以分蘗期蜂卡高于植株頂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頂端5~10厘米為宜。 3.5 理化誘控 性信息素誘殺。從越冬代成蟲羽化始期開始,全程應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誘捕器誘殺雄性成蟲。大面積連片使用,平均每畝設置1個性誘捕器,每個性誘捕器間距25米左右,采用外密內疏的布局方法,區域內非稻田同樣放置。誘捕器放置高度為誘捕器底部高于地面50~80厘米。選用持效2個月以上的長效誘芯,及時更換誘芯。 3.6 科學用藥 (1)重點對象:早稻田和單季稻秧田的一代二化螟、超級稻上集中危害的二代二化螟、單季晚稻和連作晚稻穗期二化螟。 (2)防治適期:防治分蘗期二化螟,于枯鞘叢率達到8%~10%或枯鞘株率3%時用藥;防治穗期二化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點防治上代殘蟲量大、當代卵盛孵期與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 (3)防治藥劑:優先選用微生物制劑,如蘇云金桿菌(Bt)、殺螟桿菌或白僵菌制劑等進行防治。化學農藥要根據當地二化螟抗藥性水平和藥劑篩選結果選用高效、低風險藥劑,如乙多·甲氧蟲、阿維·甲蟲肼、氯蟲苯甲酰胺(高水平抗藥性稻區慎用)。重視輪換用藥與交替用藥,延緩二化螟抗藥性進程。施藥時可在藥液中加入有機硅、懷農特、激健等助劑,增強藥劑粘著、擴散和滲透性能,提高藥效,減少農藥用量。 |
相關閱讀 |
低于30%草甘膦復配水劑惹爭議 |
綠色食品中的農藥使用原則 |
農藥草甘膦市場價格趨于穩定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