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癥狀、傳播途徑、發病因素和防治技術 |
來源:網絡 2018-3-30 16:07:00 |
辣椒白絹病是辣椒種植區的一種嚴重的土傳病害,嚴重影響了辣椒的品質和產量,阻礙了辣椒種植產業的發展。因此,農戶們必須采取措施加強對該病的預防。本文根據辣椒白絹病的病害癥狀、傳播途徑和田間發病的影響因素,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辣椒白絹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1、病害癥狀與傳播途徑 植株接近地面莖基部表皮首先腐爛,初呈暗褐色水漬狀病斑,隨后病部凹陷,表皮長出白色絹絲狀菌絲體,呈輻射狀向四周擴展,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周后,植株萎蔫,葉片凋萎、干枯、脫落,逐漸整株枯死,發病后期在病部菌絲上產生許多褐色或淡褐色白菜籽狀小菌核。根部受害時,皮層腐爛,在病根上產生的稀疏的白色菌絲。與地面接觸的果實也可發病,發病后果實軟腐,表面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 該病以菌核在土壤或混雜在種子里過冬。翌年當氣候條件適宜時,菌核長出菌絲從辣椒根部或根莖部侵入為害,使植株莖基部組織腐爛,病株周圍土壤中的菌絲可沿著地表蔓延到鄰近植株上,造成病害的擴展蔓延。菌核也可隨雨水、灌溉傳播。辣椒種子帶菌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2、田間發病的影響因素 2.1溫濕度 調查表明,該病在5月下旬始見,病害流行時段為6~7月,7月底病情達到高峰。8月份后隨著降雨的減少和氣溫的降低,病情不再發展。氣溫低于20℃時,田間不發病;平均氣溫25~30℃有利病害發生。相對濕度高于85%有利病害發生;低于75%,病害發展受到明顯抑制。5~6月份雨季來臨,土壤濕度大,氣溫較高,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與蔓延。 2.2連作 該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連作地塊病害比新種植地重。據調查,重茬地平均病株率24.5%,而新種植地僅10.6%。 2.3地勢 調查結果顯示,地勢低洼地、平原地、丘陵坡地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9.8%、18.3%、8.7%。表明地勢低洼地較平原地發病重,平原地較丘陵坡地發病重。5~6月是雨季,導致低洼地較長時間積水,田間濕度大,病害明顯較重。 2.4土質和栽培方式 據對不同土質的調查結果顯示,黏土、壤土、砂土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3.1%、16.3%、9.4%。表明土壤黏重的地塊發病較重。在調查中還發現,施肥水平高,有機肥和氮、磷、鉀配合施用,辣椒生長健壯的田塊,發病相對較輕;少施或不施氮、磷、鉀肥的田塊辣椒長勢較差,發病相對較重。據不同種植密度的辣椒田調查,種植過密田塊和比較合理田塊的平均病株率分別為21.7%、13.3%,表明種植密度過大的田塊通風透光不好,發病明顯較重。 3、綜合防治技術 3.1農業防治 一是輪作。病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5~6年。辣椒種植應與非茄科作物輪作,最好采用水旱輪作。二是種子處理。先用55℃溫水浸種20min(注意要不斷攪動),然后用30℃清水浸泡4h,最后再用1%的硫酸銅溶液浸種5min,可殺死種子中大部分病菌。三是深耕土壤。深耕可將表層土壤中的病菌翻入深土層,病菌菌核在深土層中難以萌發。因此,深翻土壤可有效地防止該病發生,同時,還有利于根系生長。四是選擇肥、水條件良好的地塊種植。種植辣椒應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排灌方便、中等以上肥力的砂壤土栽培。結合整地施消石灰750 ~1 050kg/hm2,使土壤呈中性至微堿性,可抑制病菌的發生。同時,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2.5~30.0t/hm2,過磷酸鈣600~750kg/hm2,硼砂22.5kg/hm2,硫酸鎂75.00kg/hm2。采用穴施,并與田土充分拌勻后種植。合理密植,一般連畦帶溝寬110~130cm,雙行種植,畦高25~30cm;單壟種植,連畦帶溝90cm。五是拔除病株。發現病株應及時拔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并在病穴及周圍土壤上撒消石灰粉消毒;辣椒收獲完后對田間的殘枝、落葉徹底清除干凈,以減少傳染源。六是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實行氮、磷、鉀肥平衡施肥,合理施用硝酸鈣、硝酸鉀等氮素肥料可減輕病害為害。在干旱時應早上或傍晚適量澆水,進入雨季,要及時排水,避免陰雨天進行農事操作。適時中耕、除草、松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3.2化學防治 田間發現病株,立即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對細土100~150份混合均勻撒在病株根莖處。也可用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在莖基部進行淋施,每穴澆藥液250g,7~10d施1次,連續施用2~3次。農藥交替使用,對控制病害的擴展蔓延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
![]() |
![]() |
相關閱讀 |
促進苦瓜發芽需掌握的技術 |
五種方法保證蘋果果面的光滑度 |
小麥套作春棉的種植方式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