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4月小麥葉片發黃現象令人揪心!亟待解決! |
來源:農資經銷商 2018-4-3 9:42:00 |
小麥的整個生長期大致可以分為:播種期、出苗期、分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節期、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乳熟期等。4月上旬黃淮海冬小麥將陸續進入拔節期,也是小麥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即所謂的中年期,有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該時期出現問題,會影響小麥穗器官的發育,使穗粒數銳減,對產量影響很大。當然如果在小麥返青期出現問題,也不利于小麥拔節,最終影響產量。 3月份小麥逐漸進入返青期,3月中下旬—4月中上旬是小麥發生葉片發黃,甚至干枯的重要時節,近段時間很多農戶和市場推廣人員反映,一些麥田出現不同程度苗黃現象,其中大部分麥田葉片、葉尖出現發黃現象,放眼望去,黃綠相襯,苗勢極弱;少部分麥田麥苗1~2葉出現干枯;小部分麥田麥苗分片枯死,呈現出缺苗斷壟現象。小麥發黃現象從河南豫南信陽、駐馬店開始,由南往北進行蔓延,逐漸從河南向河北、山東等地發展。 所謂綠油油的小麥讓人稀罕,黃蔫蔫的小麥令人揪心!看似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卻讓大家手無舉措,因為小麥發黃干枯原因有多種,如果沒有找到病因,就不能對癥下藥,那么小麥減產將會非常嚴重。因為黃化麥苗地上植株生長緩慢,地下根系發育不良,根少且小,吸收營養能力減弱,麥苗外觀表現瘦弱,逐漸呈現黃葉;而重發田塊地上葉片枯黃,地下根部發黑,有的甚至腐爛,徹底阻礙了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植株最終死亡,造成麥田缺苗斷壟現象。 小麥黃化原因多,我們只分析幾種常見現象: 1、生理性病害。 很多地區的小麥黃化現象是由氮過剩、鉀缺乏所引起的生理性病害所致。若小麥自3葉期就出現黃化癥狀,從下部葉片開始,自下而上依次出現云紋狀半透明白斑。嚴重時白斑連成一片,整個葉片呈黃白色,數日后,葉片即干枯。每個葉片先從葉尖出現黃化,再逐步向下發展,與健康植株相比,黃化植株的分蘗相對少,初生根差別不大,但次生根很少或沒有,早期發生黃化的田塊均為早播徒長麥田。 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鉀肥缺乏的田塊,若往年就有此種現象,次年種植小麥前施底肥或中期追肥時,多施富含鉀的肥料,減少氮肥;若現象較輕,可以噴施含鉀葉面肥(注意市場上劣質不含鉀產品較多)。 2、小麥病害。 近些年土壤環境惡化,加劇了土壤病菌的積累。部分地塊紋枯病、根腐病、全蝕病發生嚴重,這些病害發病部位多在莖基部或根部,影響水分和養分運輸,明顯表現在葉片上,有的葉片干枯,有的葉尖發黃,嚴重者病斑部位枯爛,小麥減產嚴重; 其次小麥梭條斑花葉病毒病也會引起黃化現象,該病又叫小麥黃花葉病,在小麥返青期發病植株新葉上會產生褪綠條紋,少數心葉扭曲畸形,之后褪綠條紋增加并擴散。病斑表現長短不等、寬窄不一的不規則條斑,形似梭狀,老病葉漸變黃、枯死,通常成片發生。病株分蘗少、萎縮、根系發育不良,重病株明顯矮化。 不管小麥發生哪種病害,若防治不當,減產都很嚴重,特別是陰雨天氣多,田間濕度大,溫度適宜,有利于小麥苗期病害的發生。應提前預防為主,可用殺菌劑對種子進行拌種,或是在發病初期噴施三唑酮、戊唑醇、噻呋酰胺、苯甲·丙環唑防治小麥紋枯病和根腐病;有全蝕病發病歷史的田塊,用硅噻菌胺拌種,該病一旦成片發生,藥劑防治困難。對于發生病毒病的地塊,除了噴施常規殺菌劑外,要注意蚜蟲防治,噴施殺蟲劑(病毒病多為刺吸式害蟲傳播引起),再加蕓苔素內酯等調節劑,一起防治,方能有好的防效。 3、地下害蟲危害。 部分田塊金針蟲危害嚴重,主要咬斷小麥莖基部,導致小麥根莖輸導組織受損,造成麥苗心葉發黃,形成枯心苗。可選用毒死蜱100--200倍液進行灌根。 以上是小麥田發生黃化現象常見的原因,并不是全部原因,例如土壤酸化、板結等現象,會造成小麥根系變弱,新根發育遲緩,根系少,影響營銷吸收,會造成黃化;整地質量差,尤其是秸稈還田、旋耕整地后鎮壓不實或沒有鎮壓的麥田發黃較重;麥田除草劑(如唑草酮)用量過大或使用不當也會成小麥葉片葉尖發黃。有的甚至是多種原因綜合發生引起的,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盲目防治,不跟風防治。 |
![]() |
![]() |
相關閱讀 |
2012年1月份精喹禾靈原藥產銷分析 |
除草劑市場需求開始增加,價格出現波動 |
歐盟統計局分析顯示,16個成員國農藥銷售總量僅增長了1.6%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