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種病害引起小麥枯穗的癥狀及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18-4-3 16:22:00 |
赤霉病是小麥的主要病害,主要為害麥穗,造成枯穗。受害麥穗籽粒皺縮癟小,千粒重下降,產量降低,出粉率降低,品質變劣,且病粒中還含有致嘔毒素和雌性毒素,人畜食用病麥粒及其加工品后,會引起眩暈、發燒、惡心嘔吐、頭痛、腹瀉等中毒反應及其他嚴重疾病,重者可引起死亡。小麥赤霉病在膠東地區屬偶發性病害,一般年份發生較輕,但近年來發生有上升趨勢。因赤霉病與全蝕病、紋枯病引起的枯穗有相似之處,為正確識別,現特將這3種病害引起枯穗的癥狀及赤霉病的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赤霉病與全蝕病、紋枯病引起枯穗的區別 ①赤霉病引起的枯穗癥狀。一般在小麥抽穗揚花期、灌漿至乳熟期表現癥狀,田間發生呈零星分布狀。感病初期在小穗穎殼上出現水漬狀褐斑,逐漸蔓延到整個小穗,小穗隨即枯黃。1個小花發病后,很快可蔓延到整個小穗,進而蔓延到穗軸,使臨近的小穗感病。穗軸感病嚴重時,病部枯死,輸導組織被破壞,使病部以上小穗得不到水分、養分的供應而干癟枯死,呈青枯狀白穗。因此,赤霉病病穗一般表現為1個至數個小穗或穗中上部發病枯死(若穗頸處感病則整穗發病枯死),病株莖葉正常,根系完好,不易拔起。陰雨多、天氣潮濕時,在小穗基部和穎殼縫隙處著生粉紅色膠質霉層,天氣干旱時霉層不明顯。發病后期,病穗上產生紫黑色小顆粒,即病原菌的子囊殼。發病小穗內籽粒表面有白色至粉紅色的霉層,這是區別赤霉病引起的枯穗與其他病害引起的枯穗的主要特征之一。 ②全蝕病引起的枯穗癥狀。全蝕病為土傳根病,病菌只為害小麥根部和基部1~2節莖節及其葉鞘,使根及莖基部節間組織腐解,水分、養分吸收和輸送受阻,致使病株逐漸死亡,一般在小麥灌漿至成熟期田間陸續出現枯穗。陰雨潮濕時枯穗受霉菌腐生,病穗呈污褐色。全蝕病病株表現為整株死亡,枯穗在田間成簇或點片發生,健株與病株區別明顯。由于根系腐爛,枯穗病株極易連根拔起,在莖稈基部1~2節葉鞘內側及莖稈對應處產生黑褐色菌絲體,呈“黑膏藥”狀,這是判斷全蝕病引起枯穗的主要特征。 ③紋枯病引起的枯穗癥狀。多發生于澆水條件好、群體大的高產田。紋枯病在小麥不同生育期均可侵染,拔節期以前主要為害葉鞘,拔節期以后病菌由葉鞘侵入基部莖稈,在莖稈上產生近圓形或橢圓形灰白色至灰褐色、邊緣褐色的病斑,當病斑蔓延環繞莖稈1周時,造成莖壁環周壞死,病株上部因養分、水分供應中斷而逐漸死亡,形成枯株白穗。由于基部莖節枯死,小麥易倒伏,病株拔起時極易從基部受害部位拔斷。在莖基部葉鞘上和莖內髓部形成表面粗糙的大量蘿卜籽狀菌核,這是小麥紋枯病的主要特征。 2、赤霉病的防治方法 ①選用抗(耐)病品種。當前種植品種中,魯麥21和煙農15較為抗病。 ②加強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適期早播,使小麥早發早熟,減少花期遇雨幾率;合理密植,提高田間通透性。 ③藥劑防治。防治重點是抓住關鍵時期用藥。在小麥抽穗揚花期前后注意天氣變化,若有2~3天以上連續陰雨天氣,應搶在雨前噴藥防治;若此期雨日天數多,可間隔7天左右再噴藥防治1次。藥劑可選用25%戊唑醇水乳劑80~100毫升/畝對水50千克噴霧,戊唑醇可兼治銹病和白粉病,綜合防治時應全株噴藥。單一防治赤霉病時,也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125克/畝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100克/畝對水40千克噴霧,重點給穗部施藥。 |
![]() |
![]() |
相關閱讀 |
蘋果黃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農戶們該如何防治? |
如何預防包谷空桿 |
甘蔗什么時候澆水,甘蔗澆水方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