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稻育苗期爛秧的發生及防治措施分析介紹 |
來源:網絡 2018-4-5 15:39:00 |
4月中旬前后是一季中稻大面積播種育秧的關鍵時期,由于氣候不穩定、溫差大,加上部分農戶在育秧管理上缺技術、缺經驗,苗床不時會出現死秧、爛苗情況。為了掌握爛秧的發生和防治規律,筆者近兩年在生產實踐中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找出了防治的方法,現歸納如下: 1、發生情況 水稻育苗期爛秧的發生大體上概括為非侵染性(生理性)爛秧和侵染性爛秧。 1.1 非侵染性爛秧(又分為爛種、爛芽和黃枯) (1)爛種引發的原因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于種子質量差或種子貯藏欠佳而失去發芽力。二是催芽時溫度過高發生燒芽或溫度過低,芽體生長慢,甚至不發芽而被病菌侵染。總之,播種下床后根芽不長,才會致使種子腐爛。 (2)爛芽是播后不扎根或肥害。播后不扎根:一是種子的芽體催得過長。二是苗床板結、濕度過大,地下部通透性差、缺氧,造成扎根慢,種苗頭重腳輕、苗長根短,最終導致爛芽。肥害是苗床施用了未腐熟的人畜糞、土雜糞或施用的化肥質量差或和土層未均勻混和,致使根系中毒而死苗。 (3)黃枯病多發生在3葉期前后。早先葉尖不吐水,莖基不腐爛,2―3d后,從葉尖開始向下黃枯,可成片成簇死苗。我縣今年黃枯病發生較普遍,以稻板床秧田發生重,其中以地勢低的、板結的、濕度過大的苗床表現明顯。4月中旬前后低溫寒潮不時侵襲我縣,對秧苗的影響非常大:一是干旱缺水的苗床,受低溫和干旱的雙重影響,秧苗根系發育差,可導致黃枯;二是濕度過大、板結的苗床加上低溫干擾,床中的旱秧是苗長根弱,最易發生黃枯病。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不協調,體內水分和營養的供應失去平衡,是黃枯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1.2 侵染性爛秧 侵染性病害主要為真菌引發的立枯病。該病發病初期秧苗枯黃卷縮,莖下部腐爛、軟化,后期全株死亡。 2、防治意見 (1)選用良種,結合曬種和藥劑浸種,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抗寒抗病能力。 (2)做好浸種催芽工作,催芽時掌握好溫度和水分,既不要高溫逼芽,也不要低溫等芽。 (3)選好床址,不要未腐熟的土雜糞作苗床基肥:床體要疏松、透氣、海綿狀,含飽水分;適期播種,播種時籽不見天。 (4)遇低溫寒潮后暴晴天氣,缺水的苗床可給秧苗適當補些水分,亦可在中午時用稻草等覆蓋物蓋膜,減弱陽光暴曬和葉片蒸騰的程度。 (5)藥劑防治。在2、3葉期前后,澆灑70%敵克松1000倍液2~2.5kg/hm2,可有效抑制立枯、黃枯等病害病情的擴展。 |
![]() |
![]() |
相關閱讀 |
向日葵葉斑病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及應對措施 |
姜腐爛病的癥狀及防治法 |
小麥白粉病即將來襲,植保專家教你做好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