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雜草稻的發生特點、危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4-10 16:45:00 |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在眾多地區均有種植。然而,在種植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水稻雜草稻的問題。為了有效地控制稻田雜草稻的危害,本文針對水稻雜草稻的發生特點、危害、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總結,供大家參考。 1、形態特征 苗期雜草稻出葉快,分蘗多。拔節后。雜草稻植株生長迅速,株高明顯高出常規粳稻品種,葉片較長、寬,葉色較淡,株型松散。成熟期考察,雜草稻株高比伴生的粳稻品種稍高或相仿,分蘗成穗多,抽穗期早5—7d,上部3張功能葉均比常規粳稻長且寬,功能葉衰老速度快。田間直觀印象是葉片寬,葉色淡,繁茂性好,長勢類似雜交秈稻。雜革稻的莖稈以綠色為主,有部分呈紫紅色,少部分雜草稻出現分離現象,植株有高有矮,穗型有大有小,也出現了大青棵。雜草稻穗型較大,每穗粒數較多,彎穗型,稻粒細而長,有芒,千粒重較低,灌漿速度快,落粒性極強,邊成熟邊落粒。谷粒黃色或黃褐色,糙米(種皮)呈棕紅色或瑪瑙色,米質適口性差。據調查,雜草稻平均穗長21.94cm,比常規粳稻長7.66cm,每穗總粒數平均為153.9粒,比常規粳稻多50.25粒,千粒重為22.83g比常規粳稻低3.64g,落粒率73.7%—96.5%,比常規粳稻高56.36%。 2、危害 由于雜草稻前期生長旺盛、繁茂性強且早熟,在稻田與栽培稻爭光、爭肥、爭空間,抑制了常規粳稻的生長發育,當田間雜草稻發生占40%時,水稻成熟期就基本上被雜草稻.覆蓋,無目標產量的形成;加上雜草稻極易落粒.產量收成很低;部分未落粒的雜草稻與栽培稻一起收獲,因其粒型小、果皮有色素沉淀,影響稻米加工和外觀品質。據報道。黑龍江省僅稽生稻一項因品質下降而造成的損失,每年至少達3億。4億元;由于其具備了休眠性、落粒性、繁殖系數高等雜草特性,生育繁殖已脫離勞作控制范圍,一旦發生粥危害多年,尤其在直播稻田和不翻耕套播稻田,雜草稻數量成倍上升。危害日益嚴重。 3、發生原因 雜草稻早熟易落粒,成熟時種子落入田中.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成苗,這樣年復一年,繁殖蔓延。但雜草稻迅速蔓延的原因.仍然與近年來栽培技術體系的改革是分不開的。隨著稻麥免、少耕技術的推廣應用.土壤耕翻次數明顯減少,耕翻深度也越來越淺,使掉落在田間的極少量種子能夠生存繁衍:而麥套稻田和直播稻田則給常規粳稻和雜草稻提供了同樣的適宜環境,使雜草稻的出苗率和成活率大大提高。而跨區機械作業和種子調運過程中混入的極少量雜草稻種子,是雜草稻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 4、防治措施 根據各種雜草的發生特點,對水稻移栽本田雜草的化學防除,當前的策略是很抓前挑治中、后期。通常是在移栽后的前(初)期采取土壤處理;以及在移栽后的后期采取土壤處理或莖葉處理。前期(移栽前至移栽后10天),以防除稗草及一年生闊葉雜草和莎草科雜草為主;中后期(移栽后10-25天)則以防除扁稈藤草、眼子菜等多年生莎草和闊葉雜草為主。具體的施藥形式可以分在移栽前、移栽后前期和移栽后中后期3個時期進行。在水稻本田施用除草劑,除要求必須撤干水層噴灑到莖葉上的幾種除草劑外,其他都應在保水條件下施用,并且大部分藥劑施藥后需要在5~7天內不排水、不落干,缺水時應補灌至適當深度。排草凈、惡草靈、丁惡混劑和莎撲隆,在移栽前施用最好。水稻移栽前用除草劑,多是在拉板耢平時,將已配制成的藥土、藥液或原液,就混漿水分別以撒施法、潑澆法或甩施法施到田里。撒施藥土的用量為20kg/畝,潑澆藥液的用量為30kg/畝。移栽后前(初)期封閉填表的處理方法,已被廣泛應用。移栽后的前期是各種雜草種子的集中萌發期,此時用藥容易獲得顯著效果。但這一時期以恰是水稻的返青階段,因此使用除草劑的技術要求嚴格,防止產生藥害。施藥時期,早稻一般在移栽后5~7天,中稻在移栽后5天左右,晚稻在移栽后3—5天。此外,還應根據不同藥劑的特性、不同地區的氣候而適當提前或延后。藥劑安全性好或施藥時氣溫較高、雜草發芽和水稻返青扎根較快,可以提前施藥;反之,則適當延后。施藥方法,以藥土撒施或藥液潑澆為主。大部分除草劑還可結合追肥拌化肥撒施。水稻移栽后的中后期,如有稗草和莎草科雜草及眼子菜、鴨舌草、矮慈菇等一些闊葉雜草發生,可于水稻分蘗盛期至末期施用除草劑進行防治。 |
相關閱讀 |
玉米黃呆薊馬該如何防治?具體措施有哪些? |
種子催芽需要哪些條件 |
枇杷避凍防凍措施及凍后恢復措施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