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雪腐、雪霉病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18-4-11 17:47:00 |
小麥種植過程中,由于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極易誘發小麥雪霉、雪腐病的發生。為了減輕病害的發生,做到對癥下藥,及時防治,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小麥雪腐、雪霉病的發病癥狀、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發病癥狀 小麥雪腐、雪霉病引起病害的共同特點是:苗期受害葉片瞎綠色或黃褐色水浸狀。兩者不同點是:雪腐病受害葉破碎,上有灰白色松軟菌絲體,并教生茶褐色球形或不規則形菌核,肉眼看來內有許多小黑點,像芝麻粒一樣。雪霉葉桔病受害葉片不破碎,病部產生粉紅色霉層。 2、發生特點 雪腐病是以菌核的形式越夏。小麥播種后地表上菌核遇濕度較大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產生擔子果和擔孢子,由擔孢手浸染小麥使其發病.土壤中的菌核也可以直接產生菌絲浸染小麥。秋季受浸染的小麥經過一段較快的病情發展之后,在冬季積雪下仍能緩慢發展,次年雪化氣溫回升后,病情再進一步發展,并產生大量菌核。 雪霉病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種子、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秋季浸染近土表屢的小麥葉片和葉鞘,種子內部潛藏的菌絲體也可從胚芽鞘和胚根鞘侵入寄主內部。冬季在雪層下部產生的菌絲體會擴展蔓延,春季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并多次重復浸染,從小麥發芽期到成熟前均可發病,產生芽腐、苗枯、葉枯、穗腐和根腐等癥狀。引起此病害流行原因有四點。 2.1 積雪量大 引起小麥雪腐(霉)病的病原都是耐低溫類病菌.在低溫高濕條件下,菌絲體能快速生長發育。 2.2 耕作栽培條件 連作地菌量積累多,發病重。另外.土壤濕度大、灌溉、地勢低洼、易積水、土壤瘠薄、土壤黏重、麥苗生長弱、過度密植等都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2.3 種子不處理或處理不當 拌種不規范,拌種藥量不足,或根本不拌種,造成小麥雪腐(霉)在一些田塊發病率高達90%以上,有的甚至全田死亡.發病率達到100%。 2.4 土壤帶菌量大 由于小麥雪腐(霉)病菌是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雪霉病菌不但可在種子和病殘體中越夏,還可在土壤中存活1年以上。因此造成一些田塊菌量積累較大。 3、防治方法 3.1 嚴把種子質量關 種子生產經營企業在進行種子強制性指標檢驗的同時,還應對種子的有害生物和種子成熟度進行檢查和檢驗。選擇抗病、抗冬性強的冬小麥品種。加強種子質量的檢驗。 3.2 輪作倒茬 小麥與玉米、大豆等作物輪作,能基本上解決病害的發生和流行。 3.3 加強栽培和耕作管理 進行伏耕滅茬。施足底肥,合理增施氮磷鉀肥,增強麥苗的自身抗病力。適期播種,促進麥苗根系生長發育,早春融雪后及時春耙和追肥.提高地溫,加快麥苗的返青分蘗。 3.4 藥劑防治 采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量為種子量的0,3%或者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00~200 mL藥液拌100kg種子)進行拌種;還可在降雪前10d左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g對水20~30kg噴霧。早春發生病害時,弱苗及病害發生田塊追施尿素5~8kg/667m2,并葉面噴灑殺菌劑和調節劑。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80g/667m2或綠亨2號20g/667m2或先鋒八零30g/667m2加蕓苔素或綠亨葉康或復硝酚鈉(鉀)對水葉面噴施,可提高返青速度,防止病害蔓延,促根壯苗。 |
![]() |
![]() |
相關閱讀 |
前胡除草劑都有哪些類型呢?該如何選擇? |
豇豆早衰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
蕹菜菌核病有哪些癥狀表現?農戶們該怎么防治?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