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大豆豆突眼長蝽田間識別、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來源:網絡    2018-4-12 16:31:00
    

    豆突眼長蝽屬半翅目長蝽科,是為害大豆的主要害蟲之一。不僅嚴重為害菜用大豆(毛豆),同時也為害菜豆、豇豆等,作物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造成葉片褪綠變色、植株提前枯萎死亡,田間易與缺素癥等生理性病害相混淆,如不及時合理防治,易造成作物減產。本文介紹了其田間識別、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大豆豆突眼長蝽田間識別、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1、田間識別

    1.1 為害特點

    以成蟲和若蟲集中在寄主嫩葉、嫩梢等避光處刺吸汁液為害,被害葉片開始形成褪綠的灰白色小斑點,后逐漸擴大,連成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嚴重時造成葉片大量脫落,使植株提前枯萎,導致結莢減少、籽粒干癟,降低作物產量并影響產品品質。

    1.2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8~3.2 mm,寬1.2~2.5 mm。體短厚堅實,紅褐色至灰黑色,密布黑色大刻點,刻點內有鱗片狀毛。頭與前胸背板粟黑色至黑褐色,頭垂直。復眼黑色,著生于眼柄上,向外突出,眼柄部甚長,與頭頂成60°,并向左右兩側上前方呈蟹眼狀外突。觸角4節,著生于復眼內側,第1節粗大,但短于第2、3節,第1、4節紅褐色,第2、3節淺黃褐色,第4節紡錘形。喙4節,淺黃褐色,端部黑色。前胸背板前、后緣平行,兩側后部平行,前部收窄前傾,具領片。小盾片黑色,前緣兩側各具1個三角長斜白斑,整體形成1個“T”形黑斑。翅合攏時呈束腰狀,爪片狹,黃白色,具刻點1列,結合縫短,革片黃白色,中部偏內具黑斑1塊。腹部5~7節側緣具上翹的葉狀突,第7腹節葉狀突后伸至腹部末端。足淺黃褐色,但腿節端部與脛節基部粟黑色至黑褐色,與體色同色。胸腹部具臭腺。卵長0.4~0.6 mm,圓柱形,初為淡褐色,后漸變成黑褐色,基部有一絲狀物著生于葉背面。

    若蟲共5齡。初孵若蟲體長約1.5 mm,深紅色,全身具黑色針狀毛,端部粗大。頭部小,復眼黑色突出。觸角4節,粗大,與體色相同,唯第3節白色透明。隨齡期的增大,身體變大而體色逐漸變深,高齡若蟲為紫黑色。

    2、生活習性

    一年發生2~4代,以成蟲在土縫、石隙及枯葉下越冬。武漢地區一年發生3代,翌年4月越冬成蟲開始活動,5月中下旬為第1個為害高峰期,一般夏季豆類蔬菜受害較輕,春秋受害較重。成蟲多于上午羽化,飛翔力極弱,無趨光性,受驚后向下墜落,具明顯假死性,可擴散轉株為害。成蟲早上喜于植株頂端葉面為害,日照強或大風雨時,伏于葉背基部。成蟲可多次交尾,且交尾時間較長,能達數小時。卵多產于葉背的主脈和支脈上,少量產于葉背。初孵若蟲停留在產卵葉片上,避光取食為害,于第1次蛻皮后遷移分散為害,行動迅速。該蟲最適生長發育溫度為25~29℃,成蟲較耐高溫,以冬季溫暖及翌年春季氣溫高、雨量少的年份發生嚴重。

大豆豆突眼長蝽田間識別、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

    3、防治方法

    3.1 農業防治

    合理施肥,增強植株抗逆性。冬耕滅茬,清除田間枯枝落葉及雜草,可消滅部分越冬成蟲。改進種植制度,與非豆類作物實行輪作,減輕該蟲的發生為害。

    3.2 物理防治

    利用假死習性,于成蟲盛發期,用水盆振落,進行人工防治。

    3.3 化學防治

    于田間發現葉片受害癥狀后,選擇廣譜觸殺型或內吸性殺蟲劑進行噴霧處理,施藥時間以早晚和陰天為宜,噴藥時注意葉背著藥。參考選擇5%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劑3000倍液、50 g/L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10%醚菊酯懸浮劑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劑1 8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 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10%氯噻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2500倍液等。

相關閱讀
蒼術小地老虎的危害癥狀、形態特征及防治方法
日本大蔥的科學種植方法
怎樣預防荸薺桿枯病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