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唱“上行”主旋律,從化肥上市企業虧盈中找準肥市新機遇! |
來源:中國農資傳媒 2018-5-7 9:11:00 |
根據《中國農資》統計的20家化肥上市公司的數據發現,2017年虧損的公司僅3家,占比15%,同比凈利潤出現下滑的公司6家,占比僅30%。2017年20家化肥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同比增加77374萬元;營業收入總額同比增加1954521萬元。整體來看,肥市上行是主旋律。其中氮肥行業全面減虧,除個別企業外,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盈利;磷肥行業在市場價格上漲中利潤增加,企業效益轉好;唯一的鉀肥上市企業出現上市首虧,但發展后勁十足;復合肥行業利潤下滑明顯,向服務轉型已成行業共識。 氮肥:市場回暖與淘汰落后產能并行 2017年,受益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總體上呈現出好中趨穩態勢,化肥產品市場好于預期,整體來看,全年上行是主旋律。特別是自2017年9月份以來,全國農資商品價格呈現普遍上漲態勢,且短期內漲幅較大。受益于此,部分氮肥企業實現盈利。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淘汰落后產能是大勢所趨。 市場回暖,減虧增效 在今年所有的氮肥上市企業中,除湖北宜化因為環保、安全生產事故等原因出現業績大幅下滑外,其他氮肥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業績增長。 2017年,華錦股份旗下錦天化公司抓住尿素市場回暖的時機,降成本,增效益。錦天化公司全年合成氨、尿素裝置生產負荷分別保持在97%和94%以上,主要消耗指標進一步下降,全年生產尿素58萬噸,全年減虧增效,當期經營實現盈利。 華昌化工的業績比較理想。2017年,華昌化工實現營業收入531891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2.33%;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731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87.28%。在報告期,公司實現毛利54824萬元,與上年相比增加29362萬元。造成毛利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由尿素、復合肥銷售量及銷售價格上升,肥料系列產品與上年相比增加毛利5363.4萬元。 2017年,華魯恒升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04.08億元,凈利潤12.22億元,同比分別增加35.15%、39.58%。從產品結構來看,華魯恒升的化肥業務屬于氮肥行業,主導產品為尿素。2017年受供給側改革、安全環保形勢、原材料價格上漲、下游需求等因素影響,尿素價格同比出現增長。2017年,山東省氮肥企業共計生產尿素672萬噸(同比降低21.44%),公司產品占17%左右(全年開工率維持在60%左右),省內排名前三位。 本報告期,*ST河化主要經營范圍仍為尿素、液體二氧化碳、液氨、甲醇等產品的生產與銷售。其中,尿素產品實現的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的90%以上,液體二氧化碳、液氨、甲醇等產品實現的營業收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約10%。2017年,公司多措并舉,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公司債權債務問題,爭取各項財政補貼以及多方面的資金支持,確保了公司本年度實現扭虧增盈。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088.16萬元,實現凈利潤2946.24萬元。 另外,魯西化工、陽煤化工等企業都實現了利潤增長。2017年,對氮肥企業而言是全面減虧的一年,這主要得益于宏觀經濟穩中向好、化工市場回暖上行,從而促使氮肥企業利潤上升。 盈利背后,風險仍存 2017年以來,受成本上漲助推及去產能取得一定成效的影響,氮肥市場價格有所回升,企業經營狀況有所好轉。但從供需端看,我國農業用氮肥需求已經進入平臺期,預計未來不僅不會明顯增長,還有可能逐漸下降,我國氮肥行業仍然面臨過剩壓力,特別是一些氮肥企業的盈利并沒有持續性。 *ST柳化是合成氨煤頭生產企業,以煤為原料生產合成氨,再以合成氨為原料生產尿素、硝酸、硝酸銨等產品。2017年,化工化肥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深度低迷后,在原油及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的助推作用及國家對行業環保管控更加嚴格的影響下有所復蘇,特別是進入四季度后,大部分產品市場回暖,價格上漲,公司抓住市場機遇,利用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使公司盈利能力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所提升。此外,2017年公司獲得市財政7.1億元政策性補貼。 報告期內,*ST柳化實現營業收入18.30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86%,營業成本17.31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8.79%;此外,公司獲得市財政7.1億元政策性補貼;實現利潤總額6155.15萬元,凈利潤6155.15萬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6155.15萬元。2017年度,*ST柳化雖然實現盈利,但利潤來源主要是柳州市政府給予的政府補助,扣除政府補助的影響后公司實際上經營虧損64844.85萬元。 *ST河化在報告期內也獲得了政府等外力支助。2017年,河池市人民政府豁免*ST河化所欠河池市財政局5000萬元借款,同時*ST河化與相關供應商就應付的各項采購款和工程款達成債務重組協議,取得1555.22萬元應付款的豁免。 由此可見,雖然氮肥行業業績呈現普遍向好的局面,但是部分企業仍然缺乏通過市場手段持續盈利的能力,市場風險仍然較大。 一手抓淘汰,一手抓轉型 近年來,尿素行業虧損不斷加劇,預計今后幾年的時期內尿素產能過剩局面不會改變。為此,氮肥企業要么淘汰落后產能,要么積極進行轉型。 2017年以來,滄州大化決定尿素裝置全面停產;川化股份在2017年報中,其化肥業務的營業額為空白,由此可見,川化股份正在遠離化肥業務。 除了退出者,還有部分企業正在壓縮產量,提升質量,或另尋他途。盡管華錦股份今年在尿素業務實現盈利,但是就整體而言,該公司化肥板塊的占比越來越小,目前尿素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重僅2.38%,而2016年這一比例也只有3.16%。該公司的化肥產量有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因為其遼河化肥分公司自2016年10月起部分裝置停產造成化肥行業產品銷售量、生產量均下降。其中,化肥銷售量同比下降30.71%。針對化學肥料業務,華錦股份計劃實施轉型發展,圍繞合成氣利用,積極開發尿素深加工新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因此華錦股份在尿素方面的發展將不會注重“量”,而更看重“質”。 華魯恒升則根據市場變動,主動調整產品結構,降低尿素負荷,增產附加值較高的其他產品。2017年,華魯恒升尿素系統負荷維持在60%左右。與此同時,該公司注重化肥產品升級和結構優化,以肥料功能化項目為載體,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躍升。 赤天化則于今年2月將公司全稱由“貴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貴州圣濟堂醫藥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赤天化是貴州省最大的氮肥生產企業,基于氮肥產業遠景不夠樂觀,赤天化的重點業務也在發生轉移,投向醫藥產業則可以從更名中直接看到。 點評 總的來看,迫于產能過剩的壓力,氮肥企業去產能化已經邁出了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一步,未來,去產能的步伐還將繼續,向高質量或其他行業的轉型也將常態化。 磷肥:價格上漲,效益好轉 2017年的化肥行情走勢總體上是先抑后揚,1-9月份,受產能過剩、需求不旺影響,市場走勢平穩趨弱,9-12月份,受國家加大環保檢查力度,工業煤改氣導致天然氣供應不足,礦山安全整改導致煤炭、磷礦開采量減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化肥供應減少,價格快速上漲,二銨累計上漲300-350元/噸,一銨累計上漲400-450元/噸,企業效益明顯好轉。 2017年,云天化實現營業收入560億元,同比增加5.59%,實現利潤總額4.22億元,同比增加36.05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加345772萬元。 云天化年報分析認為,2017年,國內磷肥產品繼續面臨產能過剩、同質化的問題,但受益于磷肥行業大力推進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市場狀況改善效果顯著。鑒于環保政策持續嚴控,市場規范性加強,部分環保不達標的企業開工率受到影響。報告期內,國內磷肥產品價格出現反彈,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復蘇。 六國化工業績向好,2017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76555.58萬元,同比上漲6.92%;實現凈利潤3955.52萬元,同比增加24644.77萬元;其中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為7560.27萬元,同比增加20022.72萬元。2017年,該公司主導產品市場行情持續向好,銷售毛利同比大幅增加,綜合毛利率由去年6.05%上漲到本年11%左右。公司主要產品復合肥和磷酸二銨毛利占公司總毛利75.03%。 除行情轉好外,六國化工通過多種措施促進銷售增長。2017年,該公司加大了產品結構的升級調整,繼續大力推進新產品銷售,繼續推出系列專用肥、生物有機肥、海藻復合肥、腐植酸液體水溶肥、植保套餐肥等新品種肥料;與阿里電商渠道的縣運營中心及村級服務站合作,大力推進農村淘寶項目,電商銷量增長近兩倍;啟動智能配肥項目,建設微型配肥站近30家,通過為種植大戶和農民測土配方,結合種植作物,實現精準配方施肥;大力開展會議營銷,全年召開新產品推介會、訂貨會、現場觀摩會等各類會議4000余場。 點評 相比于氮肥行業,磷肥行業的資源集中度較高,原料成本相對較好控制,一些大型磷肥生產企業多年來也一直重視產品創新、產業升級,因而行業基本保持平穩的發展態勢。今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來自行情回暖,但是磷肥行業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存在,而在出口方面又有來自國際新增產能釋放的壓力,因此2017年的行情在今年將很難持續。 鉀肥:鹽湖股份出現上市以來首虧 2017年,我國鉀肥行業需求總量基本持平略有增長,但需求結構發生變化,硫酸鉀、氫氧化鉀等化工類企業需求顯著增長。且隨著經濟作物不斷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鉀肥的施肥比例仍保持緩慢增長。近年來,我國鉀肥行業保持平穩發展,但是,2017年鹽湖股份卻出現了上市以來首虧。2017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6.99億元,較上年增加12.88%,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5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318.77%。 鹽湖股份年報顯示,出現虧損的主要原因: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鉀肥銷量的減少;海納“2.14”、化工“6.28”安全事故的影響,2017年生產裝置大部分時間處于停產中,市場景氣度較高的PVC、燒堿、水泥等均未能生產,并進行相關整改投入,導致虧損數增加;煤炭和天然氣供給不足導致化工裝置不能滿負荷運行;海納、金屬鎂等項目大規模轉固致成本增加。 針對未來的發展,鹽湖股份進一步明確了“鹽湖生態鎂鋰鉀園”發展戰略和“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戰略布局,聚焦鎂鋰鉀三大產業,推動鹽湖資源開發利用納入國家戰略取得進展。 展望未來,鹽湖生態鎂鋰鉀園潛力巨大。一是生態潛力巨大。鹽湖資源稟賦及生產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受益于清潔能源和制造過程以及產品自身綠色生態。二是鎂鋰鉀產業潛力巨大。鎂是世界上目前可廣泛應用的最輕的金屬材料,隨著鎂合金在“復興號”高鐵動車組及航天、航空上的應用,鎂系列產品具有廣闊市場。鋰為“能源貴族元素新星”、“二十一世紀的能源金屬”、明天的“宇航合金”,隨著工信部啟動燃油車退出時間表,鋰產業迎來了“黃金十年”增長期。鉀是糧食的“糧食”,是糧食生產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園區潛力較大。作為國家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內的龍頭,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奮斗,生態鎂鋰鉀園已見雛形,貢獻了“與光伏、光熱、風電新能源融合發展,與天然氣、煤炭化工耦合發展”的經典循環經濟模式。 應該說,在該公司不斷深化改革的前提下,鹽湖股份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點評 根據中國農資流通協會的數據,2017年我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呈現下跌趨勢,農用鉀肥施用量下降了8.4%。同時,鉀鹽鉀肥的需求結構也在發生變化,硫酸鉀、硝酸鉀、氫氧化鉀等化工需求顯著增長。面對這種情況,鉀肥企業也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復合肥:利潤總體下降,向服務商轉型成共識 2017年,復合肥行業依舊艱難前行,行業處于調整期,面對農產品價格長期低位,農民施肥積極性下降、種植結構調整巨大、化肥相關優惠政策取消、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競爭白熱化等不利影響,復合肥上市企業除新洋豐外整體呈現利潤下降的態勢,但是仍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平。未來,向服務商轉型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的共識。 2017年,芭田股份面對了上市后的首次虧損,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6684.61萬元,同比增長2.7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078.91萬元。 該公司年報分析認為,在當前的中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正面臨復雜的轉型過程,農產品價格依然震蕩下滑,2017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復合肥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使得公司產品成本上升,毛利率下滑,加上貴州芭田投入過大,短期內產銷未能達到預期,管理架構不能完全適應現在全新的競爭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來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 由于復合肥技術壁壘不高,進入門檻較低,受原料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競爭日趨激烈的特點,在這些背景下,2017年我國復合肥產能首次出現下降趨勢,同比減少3.67%。面對當前的市場環境,芭田股份正努力做好農化服務,以服務促銷售。 2017年,金正大實現營業收入1983354.01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1549.94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營業收入增長5.8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下降29.64%。 受行業調整影響,金正大的凈利潤下降,但是整體盈利水平仍較高。能保持這樣的業績,對持續高速增長的金正大來說十分不易。根據年報披露,2017年,金正大通過營銷轉型、農業平臺、技術創新、全面管理達成了相對理想的業績。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金正大重點打造了農業平臺——金豐公社,通過該平臺推動我國農業服務行業的發展。 報告期內,由金正大發起并控股,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IFC)、華夏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參與的金豐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創立。該公司匯聚全球種植業產業鏈知名企業,聯動中國種植業優質合作伙伴為我國農業提供土壤改良、全程作物營養解決方案、農作物品質提升、農技培訓指導、土地托管、信息服務、農村金融保險、農產品流通等全方位的農業服務,力爭將金豐公社打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服務新模式。報告期內,金正大通過“增效技術+品牌管理+營銷服務+定點生產”的模式,推進與上游及同行企業的合作,積極構建行業共創共享生態圈;積極推動與種子、植保、農機、農村金融等企業合作,發揮市場協同作用,積極聯合拓展市場,構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農業產業化發展聯合體,形成產業鏈發展新優勢。 2017年,受國內糧食價格下降、氮磷鉀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的影響,加上國家對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要求的不斷提高,復合肥行業經營壓力陡增。史丹利受上述因素影響,企業效益下降明顯。報告期內,史丹利實現營業總收入526878.24萬元,同比下降15.53%,實現營業利潤29838.16萬元,同比下降44.63%。 針對未來的發展,史丹利公司判斷:復合肥企業未來除了應加強品牌建設、渠道建設之外,在新型肥料的研發、農化服務等方面也應加大投入力度。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的不斷加速,復合肥企業也要探索新型商業模式,以適應未來種植的模式變化。 在所有的以復合肥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中,新洋豐獨樹一幟實現了利潤的持續增長。 2017年,新洋豐實現營業收入903240.19萬元,同比增長9.1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8015.07萬元,同比增長20.79%。 年報顯示,新洋豐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持續發力結構優化,產品創新成效顯著;2.渠道激活全面推進,營銷創新已現成效;3.牽手德國康樸專家,技術國際化實現突破;4.內部管理提檔升級,生產經營效果明顯提升;5.產業鏈條有序延伸,現代農業轉型加速推進。 2018年,新洋豐將穩步有序推進,聚焦農資肥料主業,通過產品創新、模式創新、資源整合和國際化等四大抓手,繼續把主業做大做強做優,同時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向現代農業方向延伸,特別是優質可信任農產品的種植、加工和流通領域,致力于成為領先的農業產業解決方案的的提供商,將公司產業鏈從“礦山到田間”延伸到“田間到餐桌”,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閉環。 點評 由此可見,復合肥行業盡管呈現利潤下降的態勢,但是復合肥企業的盈利水平仍在。未來,復合肥行業巨頭將通過整合資源,聚焦農業服務領域,成為農業產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其介入農業產業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提升。 傳媒觀察 站在股市看肥市,今后化肥行業將圍繞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調整產品結構等方面加速轉型升級。隨著化肥行業的不斷調整,未來中國化肥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將逐步改善,擁有技術創新能力、農業產業服務能力以及安全環保的化肥企業將在行業洗牌中脫穎而出。 就當下的發展而言,新型復合肥仍然是企業獲得利潤增長的重要產品,新型肥料的研發和推廣將持續進行,特別是基礎肥料企業更會向這個方向靠攏。同時,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也在積極推動新型農業綜合服務模式的落地,這些生產企業將成為農業產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
![]() |
![]() |
相關閱讀 |
進口鉀肥大合同敲定 |
一銨下游需求的減弱 行情漸呈弱勢 |
二銨:國際市場不佳,重心仍在國內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