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抗性白粉虱的危害特點、特征特性、發生規律原因及防治措施
來源:網絡    2018-5-8 17:30:00
    

    白粉虱是蔬菜、棉花及花卉等植物的常見蟲害之一,嚴重影響了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隨著農藥產品的廣泛使用,抗性白粉虱開始大量出現,防治難度進一步增大。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抗性白粉虱的危害特點、特征特性、發生規律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1、危害特點

    作為一種危險性害蟲,白粉虱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寄主范圍廣,繁殖能力強,危害程度高。其成蟲和若蟲群集在植株葉背吸食汁液,成蟲喜聚集在植株頂部嫩葉背面活動,卵和若蟲則聚集在植株的中下部葉片,葉片受害后,褪綠、變黃、萎蔫、干枯,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此外,其分泌的蜜露會污染葉片及果實,導致發生煤污病。作為植物病毒的傳播媒介,成蟲可傳播病毒病。當蟲口密度較高時,葉片呈黑色,果實品質受到影響,導致減產。

    2、形態特征

    卵:長橢圓形,長0.2 mm左右,基部有卵柄,以利于從葉背的氣孔插入植物組織中。若蟲:1齡幼蟲橢圓形,長0.29 mm;2齡長0.37 mm左右;3齡則緊貼葉片,體黃綠或淡綠色,觸角和足退化,長0.51 mm;4齡又稱偽蛹,橢圓形,黃褐色,長0.7~0.8 mm,初期體扁平,逐漸加厚呈蛋糕狀,中央略高。

抗性白粉虱的危害特點、特征特性、發生規律原因及防治措施

    3、生活習性

    因為成蟲具有趨嫩性,在作物上自下而上白粉虱的分布規律為新羽化成蟲→偽蛹→老齡若蟲→變黑的卵→新產的綠卵。白粉虱在冬季以各蟲態在溫室越冬并繼續危害,成蟲羽化后可進行孤雌生殖,也可在1~3 d內交配產卵。因其靠卵柄插入植物組織,因而能與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脫落,若蟲孵化3 d內在葉背可進行短距離游走,當口器插入葉組織后就失去爬行能力,開始營固著生活。白粉虱繁殖的適溫為18~21 ℃,在溫室條件下,約1個月完成1代。在18 ℃條件下,歷期31.5 d,在溫度24 ℃條件下,歷期24.7 d,在溫度27 ℃條件下,歷期22.8 d。24 ℃條件下,各蟲態發育歷期為:卵7 d、1齡5 d、2齡2 d、3齡3 d、偽蛹8 d。

    4、發生規律

    白粉虱在溫室條件下,一年內可發生10余代,世代重疊現象明顯,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白粉虱繁殖的最適宜溫度為18-21℃,在溫室條件下完成1代需要30天左右,成蟲羽化后1-3天可交配產卵,也可進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為雌性。白粉虱的種群數量,由春至秋逐步發展到高峰。

    4.1 成蟲。形體小,淡黃色,雌蟲體長1-2 mm,翅展2-2.3 mm;雄蟲體長0.8-1 mm,翅展1.7-2 mm。翅膜質覆蓋白色蠟粉。有趨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頂以前,成蟲總是隨著植物的生長不斷在頂部嫩葉產卵。

    4.2 卵。長0.22 -0.26 mm,最寬處0.06-0.09 mm,卵有柄,柄長0.03 mm。初產時淡黃色,后漸變紫黑色,產下的卵以卵柄從氣孔插入葉片組織中,與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極不易脫落。

    4.3 若蟲。橢圓形,扁平,長0.52 mm,體緣及體背有數十根長短不一的蠟刺,兩根尾須長。其孵化后3天內,在葉背可作短距離游走,當口器插入葉片組織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機能,開始固定在葉片背面為害作物。

    4.4 蛹。橢圓形,乳白色或淡黃色,不透明,體長0.7-0.8 mm,體厚0.18 mm,體背有蠟絲5對-8對,體背有10對蠟翅。

    5、發生原因

    5.1越冬場所充足

    由于日光溫室、蔬菜大棚迅速發展,而且黃瓜、青椒、番茄等白粉虱喜食作物種植較多,不僅為白粉虱提供了充足的越冬場所,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翌年暴發危害提供了充足的蟲源。

    5.2人為因素

    冬季溫室作物上的白粉虱繼續繁殖危害,無滯育或休眠現象。溫室的開窗通風或菜苗移栽使蟲源從溫室移至露地,導致白粉虱的蔓延。

    5.3寄主范圍廣,防治難度大

    白粉虱不僅為害大多數農作物,而且對多種農田雜草也進行危害,具有寄主范圍廣、食性雜、產卵量大、繁殖快、漂移性強、生活周期短、擴散性大等特點,加大了防治難度。

    5.4保護地栽培和露地生產銜接緊密

    從春季至秋季,白粉虱持續發生,其種群數量因為夏季的高溫多雨有所抑制,但不明顯,秋季達到高峰。由于溫室與露地銜接緊密,果蔬等作物持續種植,導致白粉虱呈周年發生態勢。

    5.5抗藥性強

    由于農藥的長期使用,加上白粉虱世代多,繁殖快,其對常規農藥已有較強的抗性,尤其對氨基甲酸酯類、有機磷類、菊酯類農藥的抗性較高。同時,長期不合理用藥,單戶單塊地防治,很難提高總體防效。因此,在防治過程中,必須輪換用藥,做到統防統治。

    5.6適應性強

    干旱少雨是白粉虱發生的適宜氣候條件,6—9月常常暴發。2004年調查結果表明:白粉虱種群的發展與多雨天氣關系不緊密,7月降水量達324.7 mm,比2003年同期多74 mm,比常年同期多82.7 mm,但是8月白粉虱的發生量仍然較大。

抗性白粉虱的危害特點、特征特性、發生規律原因及防治措施

    6、防治措施

    6.1農業防治

    對于從外地引進的苗木花卉,要經過檢疫后方可進入市場;不能將番茄、黃瓜和菜豆混栽;育苗前清理田間雜草,熏殺殘余蟲口,帶出田外集中進行燒毀;在溫室通風口安裝防蟲網;溫室第1茬種植耐低溫且白粉虱不喜危害的植物,如芹菜、蒜黃等。

    6.2物理防治

    根據白粉虱成蟲有趨黃性的特點,在溫室內設置黃板(1.00 m×0.17 m纖維板或硬紙板,涂成橙黃色,再涂上一層黏油,一般使用10號機油加少許黃油調勻),設置密度480~510塊/hm2,誘殺白粉虱成蟲的效果顯著[3]。黃板設置于行間,與植株高度相平,7~10 d重涂1次,操作時應注意避免將油滴在作物上造成燒傷。釋放麗蚜小蜂可與黃板誘殺協調運用。

    6.3生物防治

    可人工繁殖釋放麗蚜小蜂,當溫室內白粉虱成蟲在0.5頭/株以下時,按15頭/株釋放麗蚜小蜂成蜂,每隔2周釋放1次,共3次。寄生蜂可在溫室內建立種群,并能有效地控制白粉虱危害。

    6.4化學防治

    春夏以日光溫室附近的田塊防治為重點,冬季以日光溫室防治為重點,統一連片用藥。關鍵技術:治早治小。1齡白粉虱若蟲蠟質層薄,不能爬行,接觸農藥的機會多,抗藥性差,易防治。因此,在白粉虱密度低、蟲齡小的早期防治至關重要,應集中連片統一用藥。白粉虱寄主多,食性雜,成蟲遷移性強,漂移性大,只有田內外統一用藥,才能控制其繁殖危害;關鍵時段全程藥控。白粉虱繁殖率高,生活周期短,群體數量大,世代重疊嚴重,在7—9月白粉虱繁殖的高峰期必須進行全程藥控;選準藥劑,交替使用。可用10%吡蟲啉1 500倍液、25%撲虱靈2 000倍液、1.8%阿維菌素2 000倍液、20%滅掃利2 000倍液、5%銳勁特1 500倍液、10%蚜虱凈可濕性粉劑4 000~5 000倍液等,每隔5~7 d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滅蚜靈煙劑5 250 g/hm2與以上藥劑交替使用。噴藥時,注意均勻噴透,一般用彌霧機或手動噴霧器對準植株背面進行噴霧,為延緩產生抗藥性,應注意輪換用藥。

相關閱讀
玉米黑粉病的發生詳解及防治對策
盛夏紅棗管理方案
棉花抗旱排澇的要點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