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豆雙斑螢葉甲的危害、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策略 |
來源:網絡 2018-5-17 18:07:00 |
雙斑螢葉甲是一種危害嚴重的農業害蟲,給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損失,農戶們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治措施。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大豆雙斑螢葉甲的危害、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策略,供農戶們參考。 1、分布與發生危害情況 雙斑螢葉甲是一種雜食性昆蟲,寄主廣泛。此蟲有4個蟲態,其中卵、幼蟲和蛹生活在地下,幼蟲主要為害部分雜草和豆科植物的根,僅成蟲在地上危害,取食大豆、玉米、向日葵等多種植物。近年來,拜泉縣各鄉鎮大豆作物上出現雙斑螢葉甲發生危害,面積逐年擴大,危害程度加重,嚴重地塊一株大豆有蟲30多頭,以成蟲群集在大豆葉上,在豆株上自上而下取食葉片,將葉片吃成孔洞,嚴重時僅剩葉脈,影響光合作用而造成減產,給大豆生產造成了很大威脅。 2、形態特征 2.1 成蟲 體長3.6~4.5 mm,寬2.0~2.5 mm,長卵形,頭、胸部紅褐色,具光澤,觸角11節絲狀,端部色黑,長為體長2/3;復眼大卵圓形;前胸背板寬大于長,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細小刻點;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線狀細刻點,每個鞘翅基半部具一近圓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側多不完全封閉,其后面黑色帶紋向后突伸成角狀,有些個體黑帶紋不清或消失。兩翅后端合為圓形,后足脛節端部具一長刺;腹管外露。 2.2 卵 橢圓形,長0.6 mm,初棕黃色,表面具網狀紋。 2.3 幼蟲 體長5~6 mm,白色至黃白色,體表具瘤和剛毛,前胸背板顏色較深。 2.4 蛹 蛹為離蛹,長2.8~3.5 mm,寬2 mm,白色,表面具剛毛。 3、發生規律 雙斑螢葉甲在拜泉縣1年發生1代;以卵在土壤表面1~15 cm深處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開始孵化,幼蟲共3齡,幼蟲期30~40 d,在2~8 cm土中活動或取食大豆根部及雜草,完成生長發育。6月下旬老熟幼蟲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 d。7月上旬田邊雜草始見成蟲,初羽化的成蟲喜在地邊的蒼耳、刺菜、紅蓼上活動,經10~15 d轉移到豆地危害,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進入危害盛期,主要在大豆生育中、后期為害復葉。 成蟲有群集性和弱趨光性,日光強烈時常隱蔽在下部葉背,成蟲具有弱的假死習性,能短距離飛翔,一般一次飛翔2~5 m,早晚氣溫低于8 ℃或風雨天喜躲藏在葉背、植物根部或枯葉下,喜在9:00―11:00和16:00―19:00飛翔取食,干旱年份發生危害重。 4、防治策略 為保證大豆產量不受雙斑螢葉甲的影響,經過試驗研究,積極采取措施,運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藥劑四位一體的綜合防治體系,統防統治,把該害蟲造成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使其不能影響大豆的正常產量。 4.1 農業防治 4.1.1 清除雜草。清除田間地頭雜草,特別是稗草、刺菜、蒼耳等,減少雙斑螢葉甲的越冬寄主植物,減少越冬蟲源,降低發生基數。 4.1.2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逆性。對雙斑螢葉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農田及時補水、補肥,促進大豆的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 4.1.3 減少蟲源。秋整地,深翻滅卵,破壞越冬場所,可減輕受害。 4.2 物理防治 該蟲有一定的遷飛性,可用捕蟲網捕殺,降低蟲口基數。 4.3 生物防治 農田地邊種植生態帶,如苜蓿等,以草養害,合理使用生物農藥,保護利用天敵。 4.4 化學防治 4.4.1 防治適期。根據該害蟲的發生規律,在防治策略上堅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內”的原則防治成蟲。6月中下旬就應防治田邊、地頭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蟲及大豆上的成蟲,并要統防統治。 4.4.2 防治方法。田間雙斑螢葉甲發生時,用25 g/L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0.3~0.4 L/hm2,或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0.3~0.4 L/hm2,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0.3~0.4 L/hm2,對水噴霧。應選擇氣溫較低、風小天氣噴霧,注意均勻噴灑,噴藥時地邊雜草都要噴到,消滅害蟲寄生源,噴藥時可在配好的藥液中加有機硅助劑,以提高殺蟲效果,節省用藥量,由于該蟲危害時間長,單次打藥不能控制,隔7 d打藥1次,視發生情況連續噴藥2~3次。 |
![]() |
![]() |
相關閱讀 |
黃瓜緩苗快有絕招 |
小麥黃苗怎么治 |
番茄幼果褐色開裂是怎么回事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