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梨樹梨眼天牛的危害、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5-21 17:44:00 |
梨樹種植過程中,常常會大面積出現梨眼天牛,給梨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梨樹梨眼天牛的危害、形態特征及其危害總結如下,以便指導農業生產。 1、分布及其危害 梨眼天牛屬鞘翅目,天牛科,又名梨綠天牛,琉璃天牛。在我國北方各個果區都有發生,在我州主要集中在臨夏縣北塬專區,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永靖縣等縣。寄主植物有蘋果、梨、海棠、杏、梅、李、石楠木等,以幼蟲蛀食枝干,被害處樹皮破裂,充滿煙絲狀木屑,受害樹木發育不良,受害枝易折斷。 2、成蟲幼蟲的形態特征 2.1 成蟲體長8~11mm、體寬3~4mm。圓筒形,橙黃色,鞘翅藍黑色或藍紫色。有金屬光澤。復眼黑色,分為上下兩葉。觸角11節,基部5節淡棕黃色,每節端部色深,觸角4、5節全部深棕色。觸角上密被長毛,雄蟲觸角與體等長或稍長,雌蟲觸角略短于體長。體被細長的豎毛,后胸腹板各有藍黑色或紫色大斑,有時不明顯。雌蟲腹部末節較長,中央有1縱紋。 2.2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8~21mm,體呈長筒形,背面扁平。被孵化幼蟲乳白色,后漸變為淡褐色。頭黃褐色,長大于寬,上腭大,深褐色,前胸背板方形,骨片黃褐色。足退化呈刺瘤突狀,腹部有7節的背腹板,均有卵形瘤狀突起。 2.3 蛹體長8~11mm,初期是白色,漸變為黃色,羽化前鞘翅漸呈藍黑色。 2.4 卵黃白色,長圓形,略彎曲,長約2mm。 3、生活史及其發生規律 據觀察,兩年完成1代。多以3齡幼蟲在坑道內越冬。在北塬地區,4月中旬老熟幼蟲停食開始化蛹,4月中下旬化蛹盛期,蛹期是15~20d。5月中旬開始羽化,盛期是在5月中下旬,可一直延續到6月下旬。 成蟲羽化后一般是在枝條內停留3~8d才爬出。成蟲有一定假死性,受驚動時常墜落近地面前又展翅飛遷。飛行力不強,一次飛遷很少超過6m。經常棲息在葉背和嫩枝上,取食少量的葉片主脈,葉柄、葉緣和嫩枝周皮。晴天多在上午8~11時和下午5時到日落前繞樹冠飛行,交尾的時間為1~2時,交尾后2~5d雌蟲即開始產卵,產卵前先用上腭將枝條周皮咬成“三”“三”傷痕,將卵產在傷痕之間,外有一小孔。成蟲對產卵的枝條有很強的選擇性,一般選擇直徑是15~25mm粗的枝條產卵。直徑是10mm以下或45mm以上的枝條很少產卵。成蟲喜光,產卵的方位多選擇在東南兩面的枝條,枝葉茂密的樹,卵多產在樹冠周圍,一雌一般產卵10粒以上,多者可達30粒。成蟲壽命10~30d。 卵期一般是10d左右,初孵幼蟲在就近的枝條上取食韌皮部約1個月,2齡幼蟲以上開始蛀入木質部,順著枝條生長方向蛀食,坑道深約6~9cm。 幼蟲有經常出坑道取食皮層的習性,晴天多在上午9時前后和下午的6時后爬出,陰天多在中午爬出。取食皮層的面積一般可達3~7cm2。在坑道口外堆滿煙絲狀木屑纖維和糞便。10月下旬停止取食,坑道口用木屑糞便堵塞。翌年3月再恢復取食,自然死亡率是10%左右。 4、防治的主要措施 4.1 防治成蟲在成蟲羽化期,結合防治果樹其他害蟲,可以噴灑60%可濕性西維因粉200倍液,或50%對硫磷2 500倍液,40%的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 4.2 防治蟲卵在枝條產卵的傷痕處涂藥,用煤油0.50kg加50%敵敵畏乳劑50g藥配制成的煤油藥劑,以毛筆或毛刷均勻涂沫,消滅蟲卵。 4.3 防治幼蟲 捕殺幼蟲:利用幼蟲爬出的習性,在早晨或傍晚,對有新鮮的蟲糞的坑道口,掏除木屑捕殺幼蟲。 刺殺幼蟲:用1~2mm粗鐵絲刺入坑道內,并轉動刺殺幼蟲。 熏殺幼蟲:用棉球或軟泡沫塑料醮50%敵敵畏或樂果10~20倍液、塞入坑道內,道口用泥堵住。 苗木檢疫:對帶蟲苗木不經處理不能外運。 |
![]() |
![]() |
相關閱讀 |
小麥黃苗是什么原因,該怎樣防治? |
柑桔樹機械移植技術初探 |
雨季菜田管理要點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