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綠豆豆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來源:網絡    2018-5-22 16:59:00
    

    豆野螟又名豇豆莢螟、豆莢野螟、蛀莢蟲、大豆卷葉螟蛾等,主要為害綠豆、大豆、小豆、豇豆、四季豆、豌豆、蠶豆等豆科作物。隨著綠豆種植面積的擴大,豆野螟已經成為綠豆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嚴重影響產量和商品性,大發生年份可減產50%以上。本文詳細總結了綠豆豆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參考。

綠豆豆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1、豆野螟的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10~13mm,翅展20~26mm。前翅黃褐色,從外緣向內具大、中、小透明斑各1塊,有紫色閃光;后翅外緣深褐色,其余白色半透明,有3條棕色的波狀紋。停駐時兩翅水平展開。卵橢圓形、扁平、黃綠色,卵殼具網狀紋,長約0.6mm。老熟幼蟲體長13~15mm,黃綠色,頭和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黑褐色的毛片4個,后排有色斑2個,無剛毛。1~8腹節背面亦各有毛片6個,前4后2;臀板淺褐色,僅具毛片3個。蛹黃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內卷曲。

    2、發生規律

    2.1生活習性

    豆野螟成蟲晝伏夜出,晝夜均可羽化,但以夜間為主。成蟲具趨光性,白天常躲在蔭蔽處,多在茂密的豆株葉背下,稍稍驚動迅速悄散,一般只飛出3~5m,傍晚出來活動,以19~21時最活躍,停息時前后翅平展。卵多散產,偶爾2~3粒產于一起,主要產在花瓣、花托、嫩莢和葉柄上,也可在花梗、幼莖上,未現蕾、開花時也可產卵于葉背的葉脈附近,常造成落蕾、落花、落莢、主莖枯心及葉片呈篩網狀等現象,卵期2~3d。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首先蛀入花蕾取食雌雄蕊,造成蕾、花脫落。3齡后的幼蟲能轉莢為害,亦可以隨落地花再轉株為害,轉株時間多于早、晚進行。幼蟲為害莢、葉時多在兩莢碰接處或在莢與花瓣、葉片及莖桿貼靠處蛀入,蛀孔呈圓形,蛀孔內外堆積有幼蟲排出的綠色糞便,被害莢在雨后常導致腐爛。幼蟲常在植株的中上部危害,在受到驚擾時會迅速吐絲下墜到地面逃離。老熟幼蟲也常用此法在蔭蔽處以細土、枯枝、落葉綴結土室,再在其中作繭化蛹。末代以老熟幼蟲在表土隱蔽處或淺土層做蛹室結繭,以預蛹越冬。

    2.2發生特點

    豆野螟在南陽盆地每年發生4~5代,第1代大約在6月中下旬出現,10月底終見,一般以7~8月的2、3代幼蟲為害最嚴重。每代大約歷時30d,在最適溫度或盛發期內完成1個世代的歷期僅需18~25d,所以世代重疊十分嚴重。豆野螟是喜高溫潮濕的害蟲,土壤濕度直接影響成蟲羽化和出土。成蟲豆野螟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廣,7~31℃都能生長發育,但最適溫為28~29℃,相對濕度為80%~85%。豆野螟發生的輕重與寄主生育期關系密切。若寄主整個開花結莢階段處在幼蟲發生高峰期內,則受害重,反之則輕。7~8月高溫多雨,利于豆野螟成蟲早發,綠豆、豇豆等作物的生育期也因溫度偏高,提早進入開花結莢期,為豆野螟的早期蟲源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條件。另外,豆野螟的發生為害輕重與綠豆等作物的品種或株型有很大的關系。豆莢表面光滑少毛、蔓性生長且為無序花序的品種發生較輕,直立生長、花蕾集中的品種發生較重。從同一花序長出的莢之間或莢與植株的其他部位不相接觸者、花序梗長者、籽小莢短者受害較輕。豆野螟的發生與豆類作物的種植模式也有關系,間作套作的田塊發生輕,單作的田塊發生重。豆野螟的天敵有卵和幼蟲的寄生蜂、寄生蠅等10余種,在8~9月,卵的被寄生率有時可達50%。

綠豆豆野螟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3、防治技術

    3.1防治誤區

    一是“前防后不防”,即在作物生長前期進行防治,后期坐等收獲;二是“防上不防下”,在噴灑農藥僅對上部的莢、葉進行噴灑,而忽視了地面的落花、落蕾;三是“防大不防小”,在防治時看到豆莢有豆后才開始用藥,錯過了防治適期,導致防效不佳;四是“轟炸式防治”,為求“干凈徹底”不隔天連續噴灑農藥,既造成了農藥的浪費,又造成了作物的藥害及藥物殘留超標。

    3.2防治的難點與重點

    豆野螟發生期、發生量與種群消長規律受播期、天氣特征、寄主作物種類及生育特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表現不同,因此很難確定具體的防治時間與次數。要控制豆野螟的發生和危害,主要是掌握好不同豆類作物的生育期,豆野螟的生活習性、發生特點及早代產卵孵化期,同時要采用綜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3防治方法

    一是農業防治。采用與水稻等非豆科作物輪作,收獲后清除田間枯枝落葉并深翻土壤,開展與非豆科作物間作套種等方法可大大降低越冬代蟲源數量。二是生物防治。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設置防蟲網隔離,減少高毒農藥的施用數量,保護和利用好豆野螟天敵,可大大減少田間蟲口基數。三是化學防治。在防治中應做到“治早、治小、治巧”。豆科植物花期是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為做到“治早”,在作物現蕾期或初花期就開始防治,施藥時間宜在6~8時花瓣開放時進行,此時藥液可以接觸到蟲體。豆野螟為蛀食性害蟲,用藥時按照“治花不治莢”的原則,應在豆野螟沒有鉆蛀果莢之前的低齡幼蟲期用藥,防治標準為百花(含蕾)有蟲20頭以上,百莢有蟲5頭以上。用藥時噴灑重點部位是花蕾、花和嫩莢,落地的花莢也要噴到,連噴2~3次。施藥間隔期視蟲情而定,以綠豆為例,春播綠豆一般為7~10d,夏播綠豆為5~7d。可選用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阿維菌素2 000倍液,最好交替使用不同的農藥。鮮食的豆類在防治時要注意農藥的安全期。有試驗表明,病與蟲綜合防治效果也很好。四是人工捉蟲。對于面積較小的地塊或開花集中的直立品種,在因天氣或其他原因錯過防治適期,導致藥物防治效果不佳時,可采用人工捉蟲的補救措施。

相關閱讀
文竹怎么種?文竹的栽培工藝
設施草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毛竹害螨如何有效防治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