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矮縮、黃化的主要原因及相應的防治對策 |
來源:網絡 2018-5-23 16:29:00 |
大豆矮縮、黃化是大豆生產過程中常常出現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大豆的產量,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因此,農戶們必須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大豆矮縮、黃化的主要原因及相應的防治對策,供大家參考。 一、由大豆胞囊線蟲病為害造成 1. 發病癥狀 大豆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植株根部。發病植株生長發育不良、矮小,莖和葉片呈淡黃色,莢和種子萎縮癟小,甚至不結莢。田間地塊表現為成片植株黃化、矮縮(尤以連作地塊較重)。被害植株根系不發達,側根少,細根多,根上附著粉狀白色晶粒(胞囊)——這是鑒別胞囊線蟲病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時間推移,胞囊變為黃色或褐色。 2. 發病特點 胞囊線蟲以胞囊內的卵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孵化沖破卵殼進入土壤,雌性幼蟲以口器吸附在寄生根上,逐漸發育為成蟲,雌蟲體隨著卵的形成肥大呈檸檬狀,即大豆根上所見的白色晶粒。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3~4年,有的甚至可達10年。主要隨農機具、病株殘體、糞肥、風雨和水流進行傳播。 3. 防治對策 ①選用抗病大豆品種,如冀豆12號。 ②進行輪作。與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 ③藥劑防治。土壤處理:對發病嚴重地塊,可在播前整地時,每畝用10%噻唑磷顆粒劑150~200克拌土撒施,或每畝用2%阿維菌素顆粒劑20~25克拌土撒施。拌種:用種子重量0.1%~0.2%的1.5%菌線威顆粒劑,混入100~200倍過篩濕潤細土,拌種后直接播種。 二、由大豆病毒病為害造成 1. 發病癥狀 病葉呈黃綠相間的斑駁,皺縮嚴重,葉脈褐色彎曲,葉肉呈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片葉緣向后卷曲,后期葉脈壞死,植株矮化,結莢很少。 2. 發病特點 大豆花葉病毒病的癥狀表現差異較大,不同品種間或感病時間不同表現癥狀不同,但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葉片皺縮、有黃色斑駁,植株矮化、萎縮,葉片扭曲等癥狀。 3. 防治對策 ①選用抗病品種。防治該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就是選用抗病大豆品種。可以建立無病留種田,及時拔除病株,以無褐斑的無病粒留種。 ②及時防治蚜蟲。該病主要通過蚜蟲傳播,當田間發現蚜蟲為害時,應及時防治。 ③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植株抗病性。在大豆生長期,避免土壤過分干旱,合理施用磷、鉀肥,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培育健壯植株。 ④藥劑防治。當發現病毒病時,可選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700~800倍液噴霧防治,隔10天噴1次,連噴2~3次。 三、由土壤黏重板結、根系下扎困難造成 1. 表現癥狀 植株生長緩慢、矮化,下部葉片黃化,似缺肥狀,查看后發現田間土壤緊實、板結。 2. 發生原因 在土壤黏重的地塊上種植大豆時,農戶圖省時省力,播種后只進行化學除草,沒有進行中耕、培土操作,多次降水或灌溉后造成土壤板結,根系下扎困難,根瘤形成、發育差,植株固氮能力弱。 3. 防治對策 ①勤中耕。在大豆生育期間,因地制宜進行多次中耕。中耕不僅可以消滅田間雜草,還可以疏松土壤、防旱、保墑、壯苗、助長,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的關系,加速有機質分解。中耕還有益于大豆根瘤的形成和發育,提高植株固氮能力。大豆全生育期一般中耕3次以上:第一次在幼苗出土后及時進行,以防草荒;第二次在苗高10~12厘米時進行;以后每隔10~15天進行1次,在封壟前結束。麥后平播的大豆,第三次中耕可結合培土進行。中耕深度掌握先淺、中深、后淺的原則。 ②增施有機肥。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保蓄水、肥能力,因此有條件的地塊應增施。一般結合深翻整地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000~4000千克。 |
相關閱讀 |
石菖蒲除草劑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內容總結 |
施用生控劑時注意事項 |
枇杷桃蛀螟有哪些危害?農戶們該如何應對?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