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金針蟲的特征習性、發生規律、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18-5-24 17:08:00 |
小麥金針蟲是小麥種植期間出現的一類害蟲,主要有溝金針蟲和細胸金針蟲等,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給農戶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小麥金針蟲的特征習性、發生規律、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形態特征 1.1 溝金針蟲 成蟲深栗褐色,扁平,密生金黃色細毛,體中部最寬,前后兩端較狹。卵乳白色,近似橢圓形。幼蟲黃褐色,體形扁平,較寬,胴部背面中央有明顯的縱溝,尾節粗短,深褐色無斑紋。蛹體細長,乳白色,近似長紡錘形。 1.2 細胸金針蟲 成蟲黃褐色,體形細長,密生灰色短毛,有光澤。卵乳白色,近似橢圓形。幼蟲淡黃褐色,細長,圓筒形,胴部背面中央無縱溝,尾節圓錐形,背面基部兩側各有1個褐色圓斑,并有4條深褐色縱溝。蛹乳白色,近似長紡錘形。 2、發生規律 2.1 溝金針蟲 3年1代,以成蟲和幼蟲在土壤深20~80 cm處越冬。次年3月開始活動,4月為活動盛期。4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產卵期,幼蟲期很長,直到第3年。 2.2 細胸金針蟲 需2~3年1個世代,成蟲活動能力強,對剛腐爛的禾本科草類有趨性。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卵產于表土內,經過8~21 d發育成幼蟲。5月下旬10 cm土溫達7.8~12.9 ℃時危害最盛,7月上中旬土溫達17 ℃時逐漸停止危害。 3、生活習性 3.1 耕作栽培制度 耕作粗放地區、間作套種面積較大地區及荒地、雜草叢生的地段,因耕翻較少,金針蟲能安全地完成生活史,所以金針蟲發生較重。而精耕細作地區,因麥收后及時伏耕,加重了機械損傷,蛹室及蟄后成蟲的土室遭到破壞,部分成蟲、幼蟲、蛹被翻至地表,使其死亡率增加,所以發生較輕。 3.2 土壤濕度 金針蟲不耐土壤干燥環境,喜濕潤,在干旱土壤里危害很輕,其適宜的土壤含水量為20%~25%。 3.3 土壤溫度 金針蟲適宜在較低溫度下生活,早春回升危害早,秋后較耐低溫,入蟄期遲。土壤平均溫度在10~15 ℃時為危害盛期,20 ℃時停止危害,冬季潛伏于深層土壤越冬。小麥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易受金針蟲危害,以早春受害最重。 4、金針蟲發生嚴重的原因 一是對金針蟲發生條件了解和認識不足,防治不當。二是隨著機械化的普及推廣,秸稈還田面積不斷增大,土壤肥力提高,給地下害蟲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三是近年來10月降雨偏少,土壤濕度利于其活動,農田管理粗放。四是小麥播種后至冬前氣溫偏高,有利于金針蟲地下活動。 5、綜合防治方法 根據金針蟲的發生規律及田間管理特點,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采用化學防治,采取播種期防治和生長期防治相結合,成蟲防治與幼蟲防治相結合,人工誘殺與藥劑治蟲相結合的措施,可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5.1 農業防治 一是搞好中耕除草,精耕細作,深翻地,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二是選用抗病、抗蟲的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三是開好排水溝,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后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四是在播種前,撒施殺蟲的藥土。五是合理密植,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 5.2 藥劑防治 可采用如下藥劑防治:①用50%辛硫磷乳劑1∶100倍液或48%樂斯本(用藥量為種子量的0.3%)拌種。②用50%辛硫磷乳劑3 000~3750 g/hm2、20%吡蟲啉乳油3 000~3 750 g/hm2,或5%樂斯本顆粒劑30~45 kg/hm2、50%辛硫磷粉劑37.5~45.0 kg/hm2,拌細土375 kg/hm2播前撒施耘地或順壟條施。③毒餌誘殺。用豆餅碎渣、麥麩等,拌和90%晶體敵百蟲1份,制成毒餌,具體用量為15~25 kg/hm2。 |
相關閱讀 |
樹木流膠病防治方法歸納總結 |
薄荷的種植時間,薄荷的種植技術 |
黃瓜莖基腐病的有效防治法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