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劣質肥料沖擊市場,影響農業生產擾亂肥料市場秩序 |
來源:農資與市場雜志 2018-5-28 10:02:00 |
春耕備肥季節來臨之際,編輯部收到不少東北讀者來信來電,反映肥料市場真假難辨,價格混亂,無從選擇。也有不少品牌廠家投訴:制假售假窩點用劣質肥料沖擊市場,偷含量蒙騙農民,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造成農民減產減收,而且對品牌肥料造成沖擊,擾亂了市場秩序。為此,4月份,我們前往東北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的部分市場進行了采訪。 根據投訴線索,我們循著“農資市場看貨色,農民家中問來路,深入工廠探虛實”的路徑,重點采訪了讀者反映強烈的錦州市北鎮市溝幫子鎮、凌海市、葫蘆島市,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四平市公主嶺市、梨樹縣,黑龍江省阿城區、綏化市北林區、肇東市等地的部分農資市場、肥料生產廠家和農村。下面,就采訪所見所聞所思做全方位報道。 源尾訪農家: 對配方含量渾然不知,農民當了冤大頭 4月5日。在一位了解農資內幕的人士帶領下,我們來到農安縣開安鎮某村的汪某家做深入采訪。汪某家有1.8公頃耕地(當地人稱“坰”),種植玉米,已買回某品牌的多肽控失肥40公斤裝43袋肥料,每袋84元。我們在肥料袋上看到,在肥料名稱“多肽控失”四個字的下方很醒目的印著“56TM”字樣。 我們問汪某:你知道這肥料是多少含量嗎?汪某說,上面不是寫著56個含量嗎?我們仔細從袋子下半部找到用小字標識的總養分卻只有35%。原來,廠家把控失增效營養素也算做了肥料的養分,誤導了農民。 此肥料我們取樣委托有關部門做了化驗,總養分是33.69,其中NPK分別是21.41—7.22—5.06。 我們告訴汪某,這肥料標注只有35個養分,如果按你的想法,每坰地施肥1噸56含量的肥料,種1.8坰地買43袋是合適的。但這肥料只35個含量的氮磷鉀,而且每包只有40公斤,得購買54到55包才夠用。目前這個用量,肯定是會造成減產的。汪某說,我哪知道這些呀,我以為就是56個含量哩! 我們問汪某:你這肥料是在哪兒買的?怎么買的?他說:“是組長的老婆到家里來介紹,我就要下了。”并說:“我們組還有不少農戶賣了這個肥料哩!” 我們所采訪的區域,類似情況很多,都是村組干部,或退位的村干部、肥料經紀人向農戶介紹,然后由廠家把肥料直接送到農戶家。這類上門推銷的廉價肥,虛標含量是一個很普遍現象,而且很多肥料標注實際含量更隱蔽,有的標注在肥料袋的反面,有的即便標注在正面,把實際含量印成很小的字,顏色很淺,幾乎讓人看不出來。 汪某家有三人,老婆和30多歲的兒子都屬于智障人,是個十足的貧困戶,家里的房子是用彩鋼板做成的。汪某拍著墻壁說:“不窮,誰家愿住這樣的房子啊!” 給我們帶路的那位當地人士說,這種虛標含量、偷含量、用劣質原材料生產的廉價肥料,最大的市場集中在一些貧困地區、山區和貧困家庭。他們缺錢,加上近幾年農作物不值錢,沒錢投入,就只得買廉價肥料。用劣質肥料和虛標含量的肥料種地,購肥往往會因含量誤導造成用肥量不足,減產是必然的!他告訴我們,正常的年景,施用50多個含量的肥料,每坰地施1噸,玉米正常產量可以達到3萬斤,而使用劣質肥、含量不足的虛標肥,每坰地可能會減產五六千斤!他介紹,這個鎮有22000坰耕地,主要是種植玉米,因為圖便宜,80%以上使用的是這種虛標含量、偷含量以及一些用劣質原料制造的廉價肥。 我們算了一筆賬:2萬2千坰地,八成用廉價劣質肥,每坰若減產5000斤,每年就少收玉米8800萬斤,每斤只按0.75元計算,直接損失就達6600萬元,戶平減少收入逾6000元! 這樣一個驚人的財富流失,可能是任何扶貧項目、扶貧資金,或是“××振興計劃”都無法彌補的! 我們在釆訪過程中得知,此類肥料在東三省和內蒙古大有市場,并呈逐步擴大逐年上升之勢! 制假亂象:劣質原料,簡單工藝 暴利驅使不法商販鋌而走險 釆訪了源尾訪源頭,造假工廠是如何將劣質低含量肥料炮制出來的? 我們每到一地,都有農資經銷商和了解內幕的知情人士向我們檢舉揭發不法商販制售假冒偽劣肥料的黑幕。包括當地有多少工廠,指認位置,相告產銷規模、原材料和工藝設備等等。 據眾多知情人士介紹,我們所走訪的這些區域,年產銷量在兩三萬噸到十一二萬噸的工廠,每個地方都有多家到一二十家,產銷幾千噸的小廠就更多了。一位做了30多年的老農資說,這些假冒偽劣和虛標含量的肥料,近兩年越來越猖獗,每年至少有上百萬噸流向遼、吉、黑和內蒙市場。 這些黑工廠以生產摻混肥為主,因為生產這種肥料,設備簡陋,一個作坊,一個倉庫就夠用了。花兩萬元買一臺攪拌機,氮磷鉀放進去一攪拌,就成了摻混肥。規模稍大一點的,備有顆粒擠壓成型機,將氯化銨擠壓成顆粒,經打磨拋光,就跟尿素的外表一模一樣了。一些不良商販還專門擠壓氯化銨,為一些小廠提供半成品原料。磷是購買磷酸二銨;鉀的成分,是購買氯化鉀,摻和氯化鈉(工業鹽)擠壓成型,染成紅色。三種原料一攪拌,就成了摻混肥料。 在此,記者必須告訴農民朋友和讀者,這與正規肥料企業生產摻混肥大相徑庭。正規肥料企業生產摻混肥,氮的成分主要是尿素,摻進氯化銨,最多也只占30%。鉀是采用進口鉀或青海鹽湖鉀。這些小黑工廠為什么全用氯化銨,而不用尿素?為什么氯化鉀還要摻工業鹽?一方面是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另一個原因是他們生產的摻混肥含量低,大多在30到40個左右,而尿素和磷銨、氯化鉀的含量都比較高,尿素的氮含量在46左右,磷銨和氯化鉀的含量都在60個以上。得用大量的填充料才能生產如此低含量的摻混肥,如果用黑土或者石粉做填充料,遠不如氯化銨+工業鹽成型效果好。 這些小黑工廠,“玩虛的”是一個共性,虛得叫人摸頭不知腦!譬如說,有一種肥料,正面赫然印著:總成分:56,袋子背面印了一厘米高的一行模糊不清的字,經仔細辨認,才知道氮磷鉀總養分是35。不少標注總成分56的肥料,其中的氮磷鉀養分在40個以下,把有機質、微量元素,甚至氯離子含量都標注出來,連同養分等幾項相加,正好是56,農民信以為真是56個含量的肥料。這類肥料每包比大廠50到52個含量的肥還便宜三四十元,農民滿以為撿了大便宜。 玩弄“總成分”與“總養分”文字游戲,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不少小廠家使用在外地注冊的品牌名稱,在吉林、遼寧生產。有一個叫“××旺”品牌的“控失55”肥料,在肥料袋上標注“云南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銷”、“中國科學院……增值肥料”、“國家12.5科技支撐計劃成果”等字樣,其養分標注卻與55相去甚遠。 電話地址都是云南安寧市某地,核準生產許可證卻是“吉”。我們撥打其區號為0871的座機,無法撥通,撥打其400電話,通了,接電人操東北口音。我們問其控失55與氮磷鉀含量是啥關系?是否有虛標誤導嫌疑?對方說:“你不來我公司,不出示證件,我憑什么回答你?”叫你到云南的這處住宅小區去釆訪,可能嗎?不是找死!再說,沒有哪個品牌肥料的公示電話會是整天都撥不通的。撥通了也會如實解答用戶的任何問題。服務熱線絕對不會讓咨詢者千里迢迢去出示證件了才予答復! 聲東擊西,死無對證,是類似黑廠的一個“絕招”。 有些黑工廠白天停工,夜晚生產,產一車肥就運走一車,直接運往農村發放進農戶。有些廠是白天在明目張膽的生產,通過忽悠團,把農民請進工廠參觀,吃好喝好后訂貨,把肥料送到家。 用氯化氨,通過噴漿造粒生產硫基肥,與生產摻混肥的原材料、生產工藝大同小異,虛標含量、弄虛作假,是這些小廠肥料的共性。 高塔肥、純硫酸鉀復合肥等等小廠沒法生產的肥料,他們就委托大型肥料廠貼牌生產,產一些低含量肥料,運回自己的工廠,通過改換成高含量的包裝袋,以略低于市場同含量的價格銷售給農民。 五花八門的造假手段,讓人眼花繚亂。 我們以肥料經銷商的身份深入到四平市公主嶺市打著某知名化工總廠幌子,年產銷量上十萬噸的肥料廠做了暗訪,發現其包裝袋有各種各樣的品牌,前來運貨的大貨車,來有自帶包裝袋前來裝貨的,相同的肥料,往不同的袋子里一裝,就成了不同的品牌。我們在農資市場上賣了一袋其標注氮磷鉀總養分為56摻混肥,委托北京某權威機構做了含量檢測,檢測結果為42.5,偷含量達13.5個! 在遼寧省盤錦市溝幫子鎮,我們以同樣的辦法深入到慶×肥料廠做暗訪,說明要比較大的量在我的區域做銷售,問能否在含量的標注上靈活一點,多賺幾個銀子。該廠的負責人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告訴我們:為了銷經商的利益,該廠本身就在品牌、含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相同的肥料,就有很多的品牌和含量標識的袋子可共銷肥者選擇,你要裝啥袋裝成啥含量的都可以。說這叫“死版”,還有一種叫“活版”,就是你拿啥袋子來裝肥都行! 我們在東北三省采訪時,幾乎所到之處都有內幕人士談到,有人專門在做銷售假肥料袋的營生,啥品牌啥含量的袋子都有,5元錢一個。據我們向正規肥料生產廠家了解,制作一個肥料袋的成本價一到一元。看來,做假肥料袋也是一項獲利不菲的行當! 售假亂象:經紀人賊多,忽悠團恣行 村組干部或“意見領袖”當了幫兇 銷售假冒偽劣肥料和虛標含量的肥料,隊伍十分龐大,花樣不斷翻新,讓人防不勝防。 據有關了解內幕的人士介紹,幫這些小廠家推銷一噸肥料,大約可掙到200元錢,所以,有大量的人愿意參與其中分一杯羹。 一是村組干部及其家屬、退下來的村干部、鄉村的意見領袖、農村小賣部營銷人員,一些種植合作社也攪和進來,充當了推手。 二是有大量的經紀人專門從事此業,推波助瀾。這些人既不需要辦營業執照,也不需要繳納稅費,比打工強得多,所以樂此不疲。 三是有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忽悠團,走村串戶獵獲目標,然后邀請農民來參觀工廠,請所謂的農化師現場洗腦,工廠以好酒好肉來招待,有些還贈送禮品。事已到此,大功告成,忽悠團反肥料送進村屯,送進農家,拿了錢,分了贓就走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據一位深諳此間內幕的人士介紹,廠家所請的經紀人、忽悠團每年都不一樣,忽悠團每年忽悠的品牌也不同。因為農民上過一次當,就不會上第二次當。但是,一旦換了品牌,換了忽悠客,就很難避免再次上當。這位人士做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年年有人在挖坑,年年都是新面孔,年年有人往坑里跳!貧困落后的農民總是逃不脫被坑的命運! 在售假大軍中,有一個現象是值得警惕的:有一部分農資零售商,見賣品牌肥料不賺錢,拼不過假冒偽劣產品和虛標含量的劣質貨,利欲熏心,就自甘墮落到賣假冒偽劣和虛標含量肥料的行列中。比如說,我們在農安縣農資市場采訪,有幾家賣品牌肥料的經銷商就給我們介紹,在這個擁有40多家農資經銷商的大市場,至少有七八家干起了兜售假冒偽劣肥料和虛標含量肥料的勾當,你要啥品牌、啥含量,都可以裝袋就成。你要100元一袋,他就給你裝100元的,你要90元一袋,就給你裝90元的一一一種另類的“量身定做”,反正肥料是先訂貨后送貨,葫蘆里裝的究竟是啥藥,買家一概不知。這些黑心老板家里就有制假肥料廠,有各種各樣品牌的包裝袋,你要啥品牌就給你裝啥,要多少含量就給你裝多少個含量的袋子! 后患無窮:破壞土壤,農民減收 擾亂市場,威脅糧食安全 假冒偽劣和虛標含量肥料在遼、吉、黑和內蒙如此盛行,將帶來無窮后患。 首先是對土壤的破壞。用工業鹽配氯化鉀擠壓成型,外觀能騙過人的眼睛,但土壤加速鹽堿化卻會是實實在在的! 氯離子超標,對作物和士壤的破壞,不言自明。 農民在虛標養分的蒙騙下,長期使用低含量肥料,長此以往,造成土地貧瘠是必然的。 減產歉收,種田效益低下,加速貧困農民更加貧困化。甚至,威脅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糧食安全,帶來一系列問題,后患無窮,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背后真相:利益趨使,打假變成“假打” 職能管理部門轉變作風,加強監管才能改變此狀 東北三省假冒偽劣肥料橫行,成為全國假冒偽劣肥料泛濫的重災區,并不是什么秘密。廠家商家不是偷偷摸摸干的,而是明目張膽,無所顧忌。去年4月6日,中國吉林網曾以《揭開公主嶺化肥市場部分低價化肥的“貓膩”》為題做過長篇報道。東北知名肥料企業的老總在網絡上實名舉報肥料制假售假亂象,這在農資界盡人皆知,社會反響頗大。但是,呼吁歸呼吁,亂象歸亂象,大不了就是管理部門去罰點款了事,肥料市場制假販假“滔聲依舊”。 本來,管理農資市場可謂職能部門多多:工商、質量監督、劑量等部門都負有監管職責;在打假風暴中,公安、法院、檢察院、農業農村局等等部門也參與其中。從管理和執法依據來說,行業標準、計量標準、質量標準、標識規范、廣告宣傳等等各個方面都有明文規定,有法律法規條文。為什么肥料制假販假這樣一個公開的秘密就得不到遏制?危害社會如此嚴重的毒瘤無法鏟除,竟然還能如此囂張? 說到底,還是一個利益問題。 我們在采訪過程中,有人曾說道:我國老工業基地一一東北,如今工業太薄弱,好多縣市區難得有幾家工廠。所以,地方政府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事實真是如此嗎?東北工業真的可以靠制售假冒偽劣肥料能拯救嗎?幾十家上百家制造假冒偽劣肥料的老板在發財,卻是以千百萬農民蒙受巨大損失為代價,以農業的巨大損失為代價!得失之間,政府官員難道真的算不清賬嗎?這些制售假冒偽劣肥料和弄虛作假,欺騙世人的肥料業主,真的可以成為東北工業振興的救命稻草嗎? 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聽到更多的反應是,這些黑心老板與一些職能管理部門結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在不少地方,在不少情況下,打假,往往成了“假打”。貓鼠同眠,利益均沾,才是核心問題!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反映,每生產一頓假冒偽劣或是虛標含量的肥料,老板可以獲得200到400元以上的利潤,一個生產兩三萬噸肥料的小廠,年利潤也在400萬元甚至上千萬!他們拿出利潤的一部分去打發職能部門,尋求保護,是值得的!有如此巨額的利益誘惑,業主能不鋌而走險嗎?職能部門能把毒瘤斬盡殺絕嗎?殺絕了,利益再從哪里來呢? 一位從事20多年農資的老板說,這里的農資檢查,是“查大(大品牌)不查小,查外(外地品牌)不查內,查真(真正的好肥料)不查假!” 我們在采訪過程中,多人提及此事:去年,吉林省兩家知名肥料企業的老總網絡上實名舉報了四平市公主嶺鎮某肥料造假大佬,上級職能部門前來查處時,卻是上演了一場空城計:前來查處前,工廠的成品已經搬的干干凈凈,銷售其肥料的門店要么轉移了產品,要么關門歇業。查了兩天,一無所獲。迫于輿論壓力,廠主某被逮了起來,最后據說是掏1000萬擺平此事,上演了一曲現代版的《捉放曹》。介紹情況的幾位人士都說,該廠年產12萬噸假冒偽劣肥料,純利怎么也在2000萬元以上,他拿出1000萬來擺平這件事,還可以賺更多個1000萬,何樂而不為之? 此次我們專門去暗訪了這家工廠。前文有敘,此不贅述。 這個案件中,孫某是否掏錢擺平,其真偽,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調查核實,只有職能部門和執法部門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調查清楚。我們只是思考了這樣一個問題:肥料工廠,從原料進貨、生產環節,到產品銷售,都應該是有財務賬薄和相關記錄的,公安破案,任何蛛絲馬跡都可能成為線索。一座工廠,成品一搬走,怎么就偵察不出任何線索了呢?工廠的成品搬光了,已賣出去,存放在農民家里的肥料總不至于都藏起來吧?職能部門和公安進村入戶查找線索搜集證據,還辦不了他嗎?我們強大的職能部門,譬如說工商系統,是從國家機關一直延伸到鄉鎮街道,有強大的網絡系統和人才隊伍,怎么就查不出線索?不了了之?再退一步說,即便是關門兩天,隨后不是又開了門,恢復生產了嗎?為什么職能部門沒有跟蹤調查,跟蹤管理呢?假使是舉報不屬實,該廠主不屬于制造假冒偽劣肥料,也該調查清楚,做出結論,還他一個清白!這才是對人民負責,對企業負責應有的一種態度! 但沒有。該廠依然固我,生意依然紅火,甚或變本加厲!這不能說明是職能管理部門見忘。只能證明:坊間的傳說不是空穴來風! 兩點忠告 環境如此,世態如此,作為記者,“文死諫”乃天職,我們最后想提出兩點忠告: 一是忠告農民朋友:地里刨金不容易,要清醒頭腦,擦亮眼睛,不能別被人騙了還幫人家數錢!看不懂含量標志,識別不了浮夸廣告等不要緊,記住這個底線就行:按當前的原材料價格,自動化程度較高和管理水平較高的正規大企業,氮磷鉀每個含量的成本達50元,那么,養分總含量達50個的肥料,一噸肥的成本無論如何得2000元,虛標56個含量,每包卻只要價100元以下,那一定是偷含量或是劣質原料。企業越小,生產成本越高,價格只能越高才合乎邏輯。肥料不是玩魔術能玩出來的。 再者,要算清楚投入產出賬。貪便宜買了劣質或含量不夠的肥料,如果種2坰地,買肥時可能省下了三五百或上千元,但是少收上萬斤玉米,就是少收入七八千元!掉得太大了。 二是忠告制售假冒偽劣肥料和虛標含量肥料的不法商販:從生存法則來說,面對最弱勢群體一一貧困農民巧取豪奪,讓他們蒙受數倍于肥料被騙款的歉收損失,這已傷天害理!干危及天下人飯碗的勾當,損人也害己!別以為當大家都吃不飽肚子的時候,你的萬貫家財就能變魔法一樣變成白米飯和白面! 如果上升到法律層面,制售假冒偽劣肥料,決不是什么“游走在違規與違法的邊緣”那么簡單! 在采訪過程,我們在與一位老農資探究東北肥料市場亂象的原因時,那位老農資總結為這樣四句話:“違規不違法,打了擦邊球,職能部門不作為,農民當了冤大頭。”這話貌似經典,但頭兩句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看看《刑法》對于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立案標準是明確的:“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1、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五萬元以上的; 2、偽劣產品尚未銷售,貨值金額十五萬元以上的;3、偽劣產品銷售金額不滿五萬元,但將已銷售金額乘以三倍后,與尚未銷售的偽劣產品貨值金額合計十五萬元以上的。” 對照此立案標準算一算:制售數千噸數萬噸甚至十多萬噸假冒偽劣肥料,貨值是多少?是數以千萬億元!這該當何罪? 職能管理部門疏于監管,置全國多個部門統一部署的農資打假風暴于不顧,該查處而未查處,該移送公安偵破的而不移送,放任制假售假大行其道,那么,在加強黨風、政風建設的今天,社會能放任這種監管缺位,放任其失職甚或瀆職?! |
![]() |
![]() |
相關閱讀 |
鉀肥市場盤整觀望,市場成交依然偏弱 |
磷酸一銨:6月份國內進出口數據統計 |
二銨:7.18日湖北三寧出廠價格分析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