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蘆病毒病的發病癥狀、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
來源:網絡 2018-6-1 17:47:00 |
在西葫蘆生長過程中,危害最大的就是西葫蘆病毒病,該病一般在9―10月發生,會造成50%左右的減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絕產絕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西葫蘆病毒病的發病癥狀、發病原因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發病癥狀 西葫蘆病毒病的危害時間較長,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染病。幼苗期感病,葉片出現綠色斑點,有明脈現象,植株矮化,較為嚴重時葉片變形呈雞爪狀,葉片失綠起皺并出現蕨葉[1]。成株期感病,植株容易落花導致結實率降低,有的植株會結實,但所結瓜體表面出現腫瘤或黑色斑點,嚴重影響其外觀和口感,還會危害人體健康。此外,感病后,果實在未成熟時比較容易掉落。 2、發病原因 西葫蘆病毒病的病原有南瓜花葉病毒、煙草環斑病毒、西瓜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病毒以及甜瓜花葉病毒。其中,最主要的病原是黃瓜花葉病毒以及甜瓜花葉病毒。這些病毒的寄主和傳播途徑都很多,會導致西葫蘆病毒病的大面積發生。 2.1 種子自身攜帶病毒 西葫蘆種子在播種前,如果沒有經過消毒處理就直接播種,那么種子自身就極有可能攜帶病毒,成為西葫蘆病毒病的初侵染源。 2.2 肥料、土壤中含有病毒 現代農業提倡少用化肥,多用農家肥。但在使用農家肥時,如果盲目施肥,用到沒有經過腐熟的肥料,就可能會攜帶病毒,并隨著肥料的施入,侵染到西葫蘆植株中。如果選用上年度出現病毒病的地塊種植西葫蘆,并且種植前沒有對種植地塊進行滅菌處理,那么土壤中會有上年度殘留的病株,這些病株上的病毒找到新的寄主后便會繼續侵染新的植株。 2.3 昆蟲傳播 西葫蘆病毒病的傳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蚜蟲和白粉虱的介入,通過它們的飛行,可以將西葫蘆病毒病的病原傳至健康的植株上,造成西葫蘆病毒病的大面積發生,尤其是在干旱、少雨且溫度較高的季節,蚜蟲和白粉虱會大量繁殖,病毒病也會大面積暴發。 2.4 人為傳播 西葫蘆整個栽培過程中需要經過人工處理,在綁蔓、整枝、打杈、蘸花以及田間管理等過程中,病毒都會沾染在操作人員的身上,并隨著他們的走動傳染到其他植株上,造成病毒病的大范圍發生。 3、防治方法 3.1 播種前種子處理 西葫蘆的種子在播種前要經過消毒和催芽處理,以防種子自身帶毒,成為初侵染源。具體操作過程:首先將種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 h后加入10%磷酸三鈉溶液浸泡30 min,然后再用清水將種子沖洗干凈并晾干,放置在滅過菌的濕布中,一段時間后種子便可冒出小芽。 3.2 選用抗(耐)病品種 種植抗(耐)病性強的品種是防治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提高植株本身抗(耐)性,病毒病造成的損失才會較輕。目前,市場上流通的抗病性較強的品種主要有早玉、金珊瑚、雪葫一號、碧玉、冬玉等,這些品種不僅具有一定的抗(耐)性,且產量高,綜合效益好,可大面積推廣種植栽培。 3.3 加強田間管理 西葫蘆種植田塊可與禾本科作物實行輪作制度,切忌在同一地塊連年種植西葫蘆,以防病毒病的交叉感染以及土壤養分的耗盡。播種前要整地,土壤要深耕,耕深一般在10 cm左右。施足基肥,可培育壯苗,加強植株的抗病性。要定期對種植田塊進行雜物清理,減少病毒的其他寄主的數量以及蚜蟲、白粉虱等蟲媒生存的空間。西葫蘆定植后要加強溫度管理,溫度過高時,可適當噴水來降低田塊溫度。土壤水分含量較大時,要適當減少氮肥的使用量;西葫蘆結果以后,要適當提高溫度,白天溫度保持在25~30 ℃,有利于有機物質的合成,夜間要適當降溫,一般溫度保持15~18 ℃。發現病株時,要及時將其拔除并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以防病原體傳染到其他健康植株上,造成病害的蔓延。 3.4 噴施化學藥劑 目前,藥劑防治最常見,噴施化學藥劑主要有3種作用:一是殺滅蚜蟲和白粉虱等病害傳播的媒介,防止病害蔓延;二是殺滅西葫蘆病毒病的病原,減輕病害發病癥狀;三是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殺滅蚜蟲和白粉虱的藥劑要盡早噴施,可于西葫蘆定植后,在地表及田塊四周噴灑殺蟲劑,一般選用阿克泰水分散粒劑,使用時要對水稀釋。此外,50%吡蚜酮殺蟲效果也很好。殺滅病毒病病原的藥劑要及時噴施,否則效果不佳,要在發病初期,病害還沒大面積蔓延之前使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油800倍液對患病植株進行噴施,每周用藥1次,連續噴藥3~4周能有效殺滅病毒,緩解病害癥狀。提高西葫蘆植株的抗病性可用植保素7 500倍液,或愛多收6 000倍液,在發病初期對所有西葫蘆植株進行噴施,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
相關閱讀 |
菜種的處理方法 |
黃瓜灰霉病防治技術深入分析介紹 |
黃瓜干葉病的癥狀表現、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