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芡實葉斑病和葉瘤病的發生特點、發展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 |
來源:網絡 2018-6-6 15:24:00 |
芡實是睡蓮科芡屬一年生大型草本水生蔬菜,芡米含豐富營養成分和礦物質,深受消費者喜愛。隨著芡實種植發展速度的加快,芡實葉斑病和葉瘤病嚴重發生,成為優質、高產和高效的重要制約因素。本文為大家總結了芡實葉斑病和葉瘤病的發生特點、發展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供大家參考。 1、病害發生特點 1.1 病原菌與侵染傳播 ①葉瘤病 屬擔子菌亞門實球黑粉菌屬的真菌,以厚垣孢子團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溫度達18℃以上,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借氣流、雨水、田水傳播侵染健康葉引起發病,病部產生擔孢子進行再侵染。 ②葉斑病 為角卷霉、卷喙旋孢霉或睡蓮擬叉梗霉侵染引起,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在病殘體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靠水流、氣流和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可引起全田發病。 1.2 發生期與癥狀 ①葉瘤病 常于植株生長前中期開始發生,早的年份在定植后即發病,遲的年份在將“封行”時發病。蘇州地區常年在入梅時即6月下旬始發病,個別年份6月中旬發病,晚的年份在6月底7月初始見病,至果實采收前期(9月中旬)均可發病。一般來說,發病越早,病害發生越重。發病初期受害葉片出現淡綠色黃斑,然后漸漸隆起膨大形成不規則黃色瘤,后期開裂或腐爛下沉,使芡花不能出水開放,對產量影響極大。大發生年每葉最多病瘤數可達6~7個,最大病瘤直徑可達30 cm左右,單瘤質量可達1 000~1 500 g,輕發生年病瘤少而小,病瘤的直徑僅1~2 cm。 ②葉斑病 俗稱“麩皮瘟”,又稱芡實黑斑病,為生長中后期主要病害。蘇州地區常年在7月中旬發病,一直到果實采收后期。發病初期芡葉外緣有許多暗綠色圓形病斑,后轉為深褐色,有時具輪紋,直徑在3~4 mm,嚴重時病斑連片,使整片葉腐爛,對產量影響較大。此病最大的特點是暴發性、流行速度快,當病原菌積累到一定基數時,遇到“臺風”或大風暴雨,造成芡葉破損,病菌通過傷口侵入,快速傳播,短短幾天內即可全田發病。 2、影響病害發生的主要因子 2.1 氣候 由于芡實是淺水栽種植物,葉片緊貼水面,因此與病害發生、發展最為密切的是氣溫和大風暴雨,6月中旬入梅以后氣溫高,病害發生早,7~8月氣溫高于35℃的天數多,也就是水溫高于30℃的天數多,病害發展快,9月氣溫偏高的年份,會加重病害的發生。7~8月臺風、大風暴雨天氣多,加速病害的流行。2009年蘇州地區7~9月高溫天數多,大風暴雨頻繁,葉斑病、葉瘤病大發生。 2.2 品種 據大面積調查和比較試驗表明,品種間對葉斑病、葉瘤病存在明顯抗性差異。通常以刺芡的抗病性好于蘇芡,蘇芡不同品種間抗病性也有差異。由蘇州市蔬菜研究所選育的雜交優良品種姑蘇芡2號、4號以及黃籽紫花蘇芡,抗病性明顯優于寶應刺芡,其中尤以姑蘇芡2號抗病性為好。 2.3 生境狀況 包括茬口、水、土質。20世紀80-90年代,蘇州地區多利用低洼的太湖圍墾地種植芡實,并以傳統水生作物茭白為前茬,席草、燈草為后作,一年一茬,病害發生較少。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利用糧田栽種的面積不斷增多,病害發生逐年加重,且重茬田發病重于輪作田。從土質來說,土層深、污泥層厚、有機質含量偏低的田塊,不但發病早,而且發病重。水,包括田間水量及水質。水位過深(高于80 cm),造成水溫低,不利芡實生長,抗逆性差;水位過淺(低于30 cm),造成水溫偏高,有利病害發生發展,一般以60~70 cm為宜,水體不清,流動性差、腐葉多,受污嚴重,有利病害發生。 2.4 田間管理 移栽基礎、肥水管理等措施對病害發生發展也有較大影響。弱苗定植、栽植密度不當(過少影響產量,過多不利生長)、偏施氮肥都會加重病害發生。不同農藥防病效果差異顯著。 3、綜合防控措施 根據葉瘤病、葉斑病的發生發展特點及影響病害發生的主要因子,應采取以“農業防治為基礎,藥劑防治為重點”的綜合治理對策,藥劑防治應堅持“防早治小,治前保后”的策略。 3.1 農業措施 ①選用抗病良種 經過多年多地生產實踐,姑蘇芡2號、姑蘇芡4號雜交品種不但病害輕,且產量高、品質優,十分適宜長江中下游地區栽種。 ②合理安排茬口 可與其他水生蔬菜輪作,如藕蓮、水芹、菱、茭白等;也可與旱生蔬菜或糧油作物輪作換茬,以有效降低發病基數、推遲病害發生期。 ③堅持適期播種 盲目提早育苗,不但秧苗生長發育差,而且易導致病害發生重。合適的播種時間原則上以定植時秧苗達到圓葉3~4張、大葉直徑20~25 cm、葉柄長40~50 cm、粗1.0~1.5 cm的壯苗標準即可。蘇州地區露地播種以4月上中旬為宜,采用薄膜覆蓋育苗的可適當提前5~10天,最早于3月底播種。 ④科學施用肥料 在肥料運籌上,以常規肥與微量元素肥結合,基肥與追肥相結合,速效與遲效相結合為原則;在肥料結構上,做到氮、磷、鉀與微量元量合理搭配。蘇州地區的施肥方法是:施好基肥,667 m2施腐熟有機肥500 kg左右,施后耕翻耙平。定植后10~15天,每株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0.15 kg;施后15~20天,每株追施三元復合肥0.15 kg;封行前,每株再追施三元復合肥0.3 kg和硫酸鉀0.1 kg。此外,開花結果期噴施0.2%磷酸二氫鉀液和0.1%硼酸液葉面肥,有利促進生長,減輕病害,提高結果率。 ⑤合理調節水位 合理的灌溉,要做到隨著芡實植株生長,田間水位由低到高逐步加深,定植初期水位控制在10 cm左右,以后逐漸增至30~60 cm,果實采收期水位不低于35 cm。 ⑥及時摘除殘葉 病殘葉是病害再侵染的重要菌源,而且病葉浮于水面,十分有利病菌通過水流傳播。為此,及時摘除能有效減輕病害發展。 3.2 藥劑防治 根據田間藥效防治數據(未發表)發現,不同農藥防病效果差異顯著,藥劑防治時可參考以下方法。 ①選擇高效藥劑 防治葉瘤病可選用10%腈菌唑乳油350倍液,75%波爾錳鋅可溶性粉劑3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防治葉斑病可選用10%腈菌唑乳油350倍液,65%代森鋅可溶性粉劑300倍液,20%嘧菌酯懸浮劑750倍液或30%苯甲丙環唑乳油1 500倍液。 ②掌握防治策略 根據“兩病”的發生規律,在藥劑防治時要堅持“選準藥劑,兩病兼治,適時用藥”的策略,根據病害實際發生情況用好2~3次藥。具體來說,第1次用藥在定植活棵后封行前,常年一般在7月上中旬,主治葉瘤病,兼治葉斑病;第2次用藥在7月下旬,主治葉斑病,兼治葉瘤病;8月上旬視田間病害發生情況用好第3次藥。 ③科學選配藥種 由于葉斑病、葉瘤病常常混發,為此要按不同時期的主攻對象,科學選配農藥,同時要注意藥劑的交替混合使用,延緩抗性產生。 ④注重用藥方法 堅持適期用藥,以病害發生初期及時噴藥效果最好。此外,鑒于芡實葉片浮生在水面,因此要做到細霧滴、均勻、針對性噴霧,用藥時每桶(12.5~15.0 kg)加入衛農助劑2 mL,可提高藥液在葉面的展布黏著力,提高防效。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無人機低空噴霧,省工節本。 ⑤加強螺害防治 椎實螺、扁卷螺啃食植株造成傷口,加重病害發生,因此在螺害發生重的田塊,要及時用藥防治。 |
![]() |
![]() |
相關閱讀 |
怎樣有效預防草莓長畸形 |
防治茭白胡麻斑病的技術要點 |
山楂青霉病的有效治療法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