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芡實病蟲害的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來源:網絡    2018-6-6 16:08:00
    

    芡實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 具有較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在我國南北方均可種植。芡實生長過程中同其他水生蔬菜一樣,會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和害蟲的為害,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生長。本文為大家詳細總結了主要芡實病蟲害的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芡實病蟲害的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1、芡實主要病害

    1.1 斑腐病

    癥狀:又稱黑斑病,多從葉緣開始發病,葉片病斑圓形、多角形至不定形,發病初期葉面呈現水漬狀濕腐,后轉至暗綠色,最后呈黑褐色軟腐,有時具有輪紋,直徑3~4 mm,最大可達8~10 mm,濕度大時,斑面常生淡灰褐色霉層。受害葉部極易腐爛穿孔、破裂或脫落,從而導致葉片殘缺不整,受害嚴重的葉片大部分變黑腐爛;病原菌也可侵染花梗,花梗受害后出現黑褐枯萎。病輕者果實籽粒小而少,質地差,味道欠佳;感病重者果實籽粒少或無,一般可減產20%~25%,甚至60%以上。

    病原:為睡蓮擬叉梗霉Dichotomophthoropsis nymphaearum (Rand)M.B.Ellis = Helicosporiurn nymphaearum Rand =Helicoceras nymphaearum(Rand)Linder),舊稱睡蓮角卷霉,卷喙旋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旋孢霉屬。子實體在葉片上表面,無子座,分生孢子梗直立線狀,單生或數枝叢生,少分枝,其隔膜1~3個,頂端膨大,具2~4叉突起,近無色至淡色;分生孢子細長,兩端鈍圓,其分隔10~20個,在分隔處有明顯縊縮,上部彎曲或卷曲成“發條”狀,可卷旋1~3圈,孢璧不平滑,具微小刺突,孢子橄欖色至黑褐色.大小為(l0~18)μm×(112~232)μm。該菌在PDA培養基上分生孢子梗長達150μm,產生褐色小菌核。

    發病規律和條件:該病原菌以菌絲或厚垣孢子越冬,翌年春天產生分生孢子傳播。在較高溫度條件下易發病。該病5月開始零星發生,7月為盛發期,8月下旬發病程度有所減輕,發病期可延至10月。

    1.2 炭疽病

    癥狀:主要為害葉片,病斑圓形至橢圓形,褐色,直徑2~7 mm,后擴大并相互連接呈不規則斑塊。病斑褐色至紅褐色,中部色較淡而略下陷,邊緣色較深而稍隆起,斑面出現明顯或不明顯的輪紋。也可為害花梗,花梗病斑呈橢圓形或棱形,褐色稍下陷。

    病原: 為膠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 又名睡蓮刺盤孢菌,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炭疽菌屬真菌。有性態為圍小叢殼Glomerella cingulate(Stonem.) Spauld.et Schrenk ,為子囊菌的小叢殼屬。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淺盤狀,生于寄主植物角皮層下、表皮或表皮下,分散或合生,不規則開裂,剛毛鮮見,短刺狀,直或稍彎,黑褐色,末端尖鈍,具2~3個分隔,基部連著一個近球狀的膨大細胞;分生孢子梗從菌絲層或子座生出,常不分枝也不分隔,密集成柵欄狀,產孢細胞瓶狀;分生孢子常埋于膠質中,初無色,后變褐色,短圓柱形至近橢圓形,多數孢子中具1~2個近透明的油球,個別為3個,孢子大小為(12.8~24)?m×(3~5.5)?m。,以14.5?m×4.9?m的居多。

    有性階段的子囊殼近球形,基部埋在子座內,散生,咀喙明顯,孔口處暗褐色,大小(180~190)?m×(132~144)?m;子囊棍棒形,單層壁,內含8個子囊孢子,大小(48~77)?m×(7~12)?m,未見側絲;子囊孢子單行排列,無色單胞,長橢圓形至扁圓形,直或微彎,大小(15~26)?m×4.8?m.

    發生規律和條件: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隨病殘體遺落在種植田中存活越冬,也可在田間病株上越冬。條件適宜時,病菌分生孢子盤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氣流、風雨、灌溉水及害蟲(食根金花蟲與蚜蟲等)傳播蔓延,進行初侵染與再侵染。分生孢子在10~35 ℃萌發,20~28 ℃萌發勢強,孢子萌發最適相對濕度為100%,適應pH 3~11,pH 4~8發芽率高,51 ℃經10 min致死。

    高濕高溫,雨水頻發的年份和季節有利于發病;連作地的田塊發病重;偏施過施氮肥,植株體內游離氨態氮過多,抗病力降低也易于感病、發病。

    1.3 葉瘤病

    癥狀:發病初期受害葉面出現淡綠色黃斑,然后逐漸隆起腫大呈瘤狀,直徑4~40 cm,高2~8 cm,瘤形不規則,黃色,上有紅條紋或紅斑。后期瘤狀物腐爛或開裂,散發黑褐色的球形孢子球,可漂浮傳病。瘤狀物過大時,可使整片芡葉下沉,且芡實花果不能出水,造成減產。

    病原菌:為暗淡實球黑粉菌Doassansia opaca Setch,屬擔子菌亞門黑粉菌目實球黑粉菌屬真菌。冬孢子堆著生于寄主葉上,偶爾也著生于寄主子房內,并長期埋藏在寄主組織內。很多冬孢子集結成大型的孢子球,堅實,孢子球近球形至橢圓形,(157~290)?m×(105~248)?m,外包著一層不孕細胞。孢子圓形至橢圓形,(11~16.5)m×(9~12.5)?m,壁平滑。

    發病規律和條件:多在7-8月高溫多雨季節發病。

    2、芡實主要蟲害

    2.1 長腿水葉甲

    又名稻根金花蟲、蓮根葉蟲、長腿食根葉甲、稻根葉甲、稻食根蟲,其幼蟲叫地蛆、藕蛆、食根蛆、車兜蟲、飯米蟲、飯豆蟲、下澇蟲等。

    拉丁學名: Donacia provosti (Fairmaire) ,屬鞘翅目葉甲科。分布在黑龍江、遼寧、北京、河北、陜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四川、貴州等省份。

    寄主:芡實、蓮藕、莼菜、茭白、水稻、矮慈菇、稗、眼子菜、鴨舌草、長葉澤瀉等水生植物。成蟲、幼蟲均能為害作物,以幼蟲為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為甚。

    形態特征:成蟲為紡錘形綠褐色,基色淡棕色,有金屬光澤的小甲蟲,體長約6~9 mm,寬2~3.2 mm。頭部銅綠色到紫黑色;觸角不完全棕色,一般各節基部棕紅或淡棕,端部黑褐;前胸背板銅綠或全綠;鞘翅底色棕黃或棕栗,帶綠色光澤,有的金綠、有的藍綠;足棕紅或淡棕,腿節背面后半部具金屬深藍色大斑;腹面被銀色毛。頭被細刻點及毛;額瘤隆起。觸角第一節很膨大。前胸背板近方形,表面較光潔,具粗細不一的橫皺紋。小盾片三角形,中縱區五毛。鞘翅表面光潔無皺紋,基半部刻點較端半部的粗。后足腿節較細長,基部細狹,中后部膨大,端部具一大齒。卵長橢圓形,長約1 mm,稍扁平,表面光滑,初產時乳白色,將孵化時淡黃褐色。卵常以20~30粒聚集成塊,上覆白色透明膠體物質。幼蟲體長9~11 mm,白色蛆狀,頭小,胴體漸向后肥大,稍彎曲,有胸足3對,無腹足,腹末有1對爪狀尾鉤。蛹為裸蛹,初呈黃白后轉褐至黑褐色,外有紅褐色的膠質薄繭,狀似蠅類的圍蛹。

    生活習性:該蟲在芡實田區年發生世代不詳,以幼蟲或蛹在土下有芡實須根的地方越冬,翌年15 cm處土溫穩定在18 ℃以上,幼蟲爬至土表為害,土溫23 ℃為害最盛。一般是4-5月份幼蟲開始為害。成蟲在土中羽化,上爬浮出水面,產卵于芡實葉、荷葉、稻、長葉澤瀉、鴨舌草等的葉面上,或眼子菜的葉背上。卵期6~9 d,長者11 d。卵常20~30粒聚集成塊,上覆白色透明膠體物質。孵化最適溫度20~27 ℃,多在中午或晚20時孵化,其中14-18時最多。孵化后,幼蟲下爬入水鉆入土中為害嫩根,幼蟲期10個多月,成熟后形成薄繭化蛹,蛹期15~17 d,并在土中化蛹、羽化為成蟲,即向上爬,浮出水面,在葉片上停息,經1~2 d后交配。交配1~2 d開始產卵,成蟲壽命8~9 d,每雌平均產卵130粒。成蟲有假死性,但行動活潑,受驚嚇即貼水面飛遁,也能潛水而逃。

    發生條件:主要發生在長期積水的漚水田、低洼田、池塘、湖蕩中的芡實、蓮藕等水生蔬菜田中。另外,眼子菜、鴨舌草多的田塊,蟲量多,受害重。

    為害特點:是為害芡實最嚴重的害蟲。主要以幼蟲潛入泥土中集中根部為害,幼蟲危害芡實時,以尾鉤刺入根部,固著身體,再用口器咬根部取食,從而造成植株發育緩慢,葉片細小,發黃,大葉明顯減少,花小,果苞生長緩慢,內結籽粒少、小。為害嚴重時,使根發黑腐爛,須根小而短,植株難于固定于泥土中而全株浮出水面。其花柄不能伸長,果苞即使授粉也無法在水中發育長大。

    2.2 蓮縊管蚜

    拉丁學名為 Rhopalosiphum nymphaeae (Linnaeus) ,屬半翅目蚜科。

    寄主:為害第一寄主桃、李等;第二寄主蓮藕、慈菇、菱角、芋、綠萍、睡蓮、眼子菜、香蒲、川澤瀉、芡實等水生植物。各地均有發生。

    形態特征:成蚜有6個不同態型,其中無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是常見的2個態型。無翅胎生雌蚜卵圓形,長2.5 mm,寬1.6 mm,卵圓形,褐色至褐綠色或深褐色,額瘤不明顯,被薄蠟粉,胸腹背面具小圓圈連成的網紋,腹管長筒形,中部、頂部縊縮,端部膨大。有翅胎生雌蚜體長2.3 mm,寬1.0 mm,體背全骨化,長卵形;觸角、頭、胸黑色,腹部褐綠色至深褐色;額瘤不明顯,腹管長筒形。 卵為長卵圓形,長0.55~0.71 mm,黑色。若蚜大多4齡,體形與無翅胎生雌蚜相似,但體小。成蚜有6個不同態型,其中無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是常見的2個態型。

    生活習性:一年多代。以卵在桃、李、杏、梅、櫻桃等核果類枝條葉芽、樹皮下越冬;北緯30°以南冬季溫暖地區以無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綠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上越冬,營孤雌生殖,屬半周期生活型。越冬卵在第2年3月初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2 ℃時孵化,在桃、李等植株上繁殖4~5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產生有翅蚜遷至第2寄主植株蓮、睡蓮、芡實等水生植物上繁殖,到10月中下旬產生有翅雌性母蚜遷回越冬植株。

    發生條件:溫度適宜,高濕的環境繁殖快,為害重,高溫干燥天氣不利于繁殖發育。長期積水,植株生長茂密的田塊蚜蟲密度高。大雨對它有沖刷致死作用。蚜蟲發育與繁殖的適宜溫度為20~25 ℃,25 ℃以上生長受抑,繁殖緩慢,并轉到潮濕的水生植物上越夏,33 ℃以上停止繁殖。

    為害特點:成蟲、若蟲常成群密集于芡實的葉片、花柄上刺吸汁液,被害葉片發生黃白斑痕,重者葉片枯黃、卷曲皺縮,花梗凋萎。

芡實病蟲害的癥狀、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3、芡實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

    由于芡實生長的水域面積大、水層較深,葉盤貼水而生,化學藥劑噴施操作困難、藥劑葉面附著量少,難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在防治上提倡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為輔助,防治病害的同時還要注意防治可傳播病害的害蟲。

    3.1 農業防治

    發生嚴重的田塊實行水旱輪作,通過這種方式,使種植田的環境條件得到改變,可抑制病害與蟲害的生長繁殖,減少病蟲的發生率;有條件的冬季如能排干田水,進行冬耕凍垡,可殺死部分越冬病原菌和幼蟲,減輕危害,此時還可對田土進行撒施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每667 m2常用量為80 kg左右;清除田間浮萍、綠萍等水生植物,還要特別清除眼子菜、鴨舌草等雜草,減少食根金花蟲成蟲取食及產卵場所;在生長季節注意清除受害病殘葉片,深埋或燒毀;加強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在噴化學農藥時可結合施用微肥和葉面營養噴施劑;做好種子消毒工作,可用1%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洗種,晾干后播種。

    3.2 化學防治

    3.2.1 病害的防治

    因芡實發病后再施藥防治效果較差,所以提倡預防為主。本文所列的3種真菌性的葉部病害,時常可以選擇適宜的藥劑進行同時兼治,常用的藥劑有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或25%多菌靈4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劑5 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約7 d噴灑1次,連續噴治2~3次。

    3.2.2 蟲害的防治

    種植前結合施基肥,撒施50%辛硫磷顆粒劑(45 kg/hm2);定植后最遲于危害初期,結合追肥撒施90%敵百蟲晶體(7.5~l5 kg/hm2拌細土或尿素撒施),或撒施茶籽餅粉(300 kg/hm2)來防治食根金花蟲;可選用40%克蚜星乳油 800倍液,或35%卵蟲凈乳油 1 5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 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氰戊菊酯)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噴施敵百蟲400~600倍液來防治蚜蟲。

相關閱讀
西瓜田除草劑要這樣用,不注意當心出藥害!
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可采取的措施
煙草煙蚜的癥狀表現、發生規律及防控方案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