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藥生產,如何更好的推動產學研合作?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2018-6-28 10:49:00 |
當前,農藥生產受環保的制約越來越大,農藥環保技術與工藝的改進卻是個“燙手的山芋”。企業存在的問題本應該由企業來解決,然而,很多企業在這方面的技術和人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學和科研院所自然是擁有技術和人才,如果兩者來個很好的合作,豈不是件美事! 按理說,大學校園里人才濟濟,有良好科研設備與條件,只要發揮老師的積極性,問題解決應該不在話下;對于科研院所來說,也是如此。既然大學和科研院所都是這方面的主力軍,還有什么難以解決的問題? 但問題是在現有考核體制下,大學和科研院所都在瞄準頂尖期刊如SCI上面發表論文,都在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都在做一些學術性含金量高的項目,至于這些與考核相差八百里遠的服務于企業的事情,風馬牛不相及,誰會愿意做?再說,繁重的月度季度年度考核下,那有閑心和精力去做這些? 現今社會都很浮躁,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沒有誰會愿意做?大家都在說產學研結合,實際上是雷聲大、雨點小。即使有一些教授不為名利,主動深入到工廠去,圍繞企業一些實際問題沉下心來尋找問題癥結所在,想助企業解決。但也受到很多的困擾,遇到許多尷尬的事情。 近日,一家農藥企業遇到了農藥廢水排放不達標的問題,由于馬拉硫磷等產品的廢水排放量大,高毒性廢水進入水體環境,威脅水環境安全。環保部門要求限期改進,否則關停。于是,就慕名邀請一大學老師來企業討論廢水治理問題。 一開始,這家企業老總格外熱情,熱心的老師也很感動,說干就干,但這些項目都需要反復摸索做實驗,實驗人員勞務費要發,實驗藥品需要購買,儀器需要添置,所有這些都要有費用,錢從何處來,自然想讓企業老板先拿出一部分錢來作為墊底資金啟動。但一說起錢來,老板就熱情減半,越談越不爽了。 老板說了,“您先把問題給我研究透了,實驗成功了,問題解決了,我把錢再付給您不晚,現在我付您了,你沒有給我弄出來明堂,問題沒有解決,我的錢豈不是打了水漂。” 可老師說,“我們做實驗是有風險的,我做100次實驗,可能99次是失敗的,那么,99次我都要付出人力、物力、財力,都要熬夜辛苦付出,如果你只購買成功的結果,而不對99次失敗買單,加上我們還是針對您一家企業的產品情況來進行的,如果我們不能風險共擔的話,我們就無法合作。” 可老板并不以為然,認為學校實驗室是國家的,你帶學生做實驗是不用發工資的,我就這么點小問題,需要什么墊底資金呀!結果是這次產學研活動不歡而散。 更另老師苦惱的是,企業三番五次邀請教授到企業,年近60的教授帶著研究生駕車千里迢迢,可老總連車馬費也沒有給,作為財大氣粗的老總讓教授情何以堪! 可能下次,您親自上門八臺大轎去請也請不來了。 上述事例并不是個案,最近有不少科技人員向筆者就述說了這樣的產學研難題,碰上了這樣的老板。 他們的敘述基本上如同一轍,先是熱情邀請,電話里夸下海口,只要幫我解決了難題,資金不是問題!可是,見面一談,牽涉到經費資金問題,都開始打退堂鼓了。 科研創新本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具有周期長、投入高和風險高的特點。 還有這樣一件事情可能讓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無法接受。 有個化工企業的老總竟然無誠信,邀請一大學老師來企業做環保工藝改進項目,先讓這位老師自己墊付資金,說等資金回籠了,就打款,心無彎彎繞的老師自然就信了。這家企業規模不小,前期環保投入不大,更不先進,現在環保設備與工藝改進不是個小項目,需要大筆投入和時間,結果,這位老師貸款費心力做實驗搞科研,但做完環保工藝改進后,環保局這一關過去了,可老板又以效果達不到他的預期等各種借口拒絕付款,氣的這位老師差點自盡,以后再也不去企業、再也不干這樣的事情了。 針對企業老總與科技人員總是談不攏、大學老師和科技人員在和企業的對接中產學研夭折的現象,專家認為:“產學研難以結合的主要原因是幾方缺乏緊密合作的動力和機制,缺乏合作的通道、紐帶,缺乏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轉移創新服務體系,也缺乏政府的組織和協調。” 其實,說白了,就是難在機制與體制的束縛,機制體制不創新,產學研難以結合就會永遠繼續下去。 筆者也與多年進行產學研的煙臺大學藥學院的姚建文教授進行了座。 他認為,一個好的技術工藝或者農藥品種是農藥企業打開市場的金鑰匙,那么創制或者改進這個技術工藝或農藥品種的人則是這把金鑰匙的持有者。如果說,現有體制下,持有金鑰匙者得不到實惠和尊重,研究成果沒有很好的平臺交換,那么產學研結合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我們行業的創新就會裹步不前! 政府有責任從政策上增強產學研緊密合作的動力,建立產學研聯合體,加強通道、紐帶和服務體系建設。把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轉化成為面向市場、產學研合作的研發服務聯合體。 多年來的經驗和教訓證明,建立產學研聯合體是真正做到產學研結合,解決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的有效途徑。 學者馬德秀先生認為:“高校及其教學科研人員的內驅力不足根源于辦學思想、科研工作評價體系。一些教師只看重科研論文、專著和獲獎,并不關心科研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應用價值,一些高校只關注政府縱向課題項目及經費、學術理論水平,并不關心企業市場需求、橫向課題研究。這種評價體系必須改變。”他認為,這是高校與企業合作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必須通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把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重點放在教育堅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上來。 而農藥專家劉長令教授則認為:“農藥行業產學研聯合產品創新包含過程或工藝創新和應用創新,不僅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或企業需加大對農藥創制的支持,保證研究經費的持續投入,以解決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 總之,新時代下的產學研問題的解決看起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但說白了,仍然是一個機制體制問題,需要體制機制創新,需要國家政策方面的引導,更需要多部門或單位的聯手攻關、建立產學研聯合體。要發揮各自的優勢,緊密結合、分工合作,解決好投入與產出有關的各種關系,以實現雙贏或多贏。 因此,必須在產學研的體制機制上下工夫,大膽改革創新,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調動廣大企業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產學研活動的開展! |
![]() |
![]() |
相關閱讀 |
農業部藥檢所赴邊疆獻愛心感受民族情 |
農業部未來對多菌靈的處理意見 |
附近農藥廠危害四鄰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