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新增農藥登記產品3885個,為近5年最多 |
來源:農財網農化寶典 2018-7-7 10:30:00 |
截至2017年底,我國處于有效期內的登記產品共計38,247個,相比2016年底增加了2,643個,是2016年增量的2倍多。2017年度新增登記產品3,885個,為近5年最多。 新《條例》對農藥登記政策的重要變化之一就是提高門檻,配套規章對登記管理政策、登記資料要求等進行了全新設計。農藥企業紛紛搶在新政策實施前,抓緊將舊政策體系下開發的農藥產品提交登記申請,以避免因政策要求變化導致的浪費和投入增加,致使2017年出現了登記產品數量快速增長的現象。 從近年來登記產品總量變化來看,自2013年底的不足3萬個至今,我國登記產品以平均每年2,100多個的速度凈增長。其中,新增數量年均約3,300個,退出數量年均約1,200個。 按登記類型分,有效期內的正式登記產品37,448個、臨時登記產品509個、分裝登記產品290個。從近5年的變化情況看(圖1),總量與正式登記呈逐步上升趨勢,臨時登記數量逐年遞減。而且受新《條例》取消臨時登記、放開委托分裝等政策影響,臨時登記和分裝登記數量在2017年出現了大幅減少,到2018年5月底將全部退出。 登記產品趨勢預測 1. 原藥/制劑 按原藥/制劑分,2017年底,有效期內原藥產品4,515個、制劑產品33,732個;年度新增登記原藥產品434個、制劑產品3,451個。從近5年來看(圖2),已登記產品中原藥產品的占比基本保持平穩,但2013-2015年新增登記產品中原藥產品比例逐年升高,2015年之后便開始緩慢下降,表明近2年企業申請登記制劑產品的意愿有所提高。 2. 產品類別 按產品類別分(表1),已登記產品中,殺蟲劑占比最高,其次為殺菌劑、除草劑,衛生殺蟲劑占比6.7%,植物生長調節劑占比2. 4%。2017年度新增登記產品中,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依次遞減。上述3類主要的農藥分別占到已登記產品總數的89.9%和新增登記產品的91.9%。 從近5年年度新增登記產品來看(圖3),這3類主農藥產品所占的比例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殺蟲劑逐年下降后趨穩,殺菌劑連續上升后回降,除草劑近3年持續上升,基本反映了近年來農藥研發的總體方向。隨著這種趨勢的延續,已登記產品中殺蟲劑占比降低,殺菌劑、除草劑占比升高,3類產品的比例將更加趨于均衡。此外,衛生殺蟲劑產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植物生長調節劑年度新增登記產品124個,是2016年的2.7倍,盡管近幾年所占比例略有波動,但總體呈增長態勢。 3. 產品毒性 從產品毒性看,在已登記產品中,微毒產品比例8%、低毒產品比例75.1%,兩者合計達到83.1%;中等毒產品比例15.6%、高毒及劇毒產品比例約1.3%。2017年度新增登記產品中,低毒及微毒產品比例占到94.1%,無高毒及劇毒產品新增登記。近年來,農業部門引導鼓勵高效、低毒、低風險農藥研發及登記,并加快高毒高風險農藥退出,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從近5年情況看(圖4),無論是年度新增登記產品,還是有效期內產品,低毒及微毒產品合計所占比例均穩步增長。 4. 制劑劑型 從制劑劑型看(表2),已登記產品中,數量前10位的劑型變化不大。乳油、可濕性粉劑2大傳統劑型仍然牢牢占據榜首,但在制劑中的比重均繼續下跌,且合計占比首次跌破半數,為48.6%;懸浮劑、水劑、水分散粒劑等劑型的比例基本穩定,均有所升高。新增登記產品中,數量前10位的劑型進退不一,但總體來看,環境友好型的劑型比例不斷增大。懸浮劑遙遙領先,占到制劑產品的27.9%,隨后分別是水劑、水分散粒劑、可濕性粉劑和可分散油懸浮劑。值得一提的是,水劑產品的比例明顯提升,數量增長了1倍多,由2016年的第5位躍升至第2位。 5. 登記作物 從登記作物看(表3),已登記產品及年度新增登記產品主要以大田作物為主,包括水稻、小麥、棉花和玉米等,其中水稻是登記最為集中的作物,占到登記產品總數的29%和新增登記產品數量的25.1%。此外,登記較為集中的作物還有甘藍、黃瓜、十字花科蔬菜等蔬菜類,以及柑橘、蘋果等水果類。近年來,農業部門加快推進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登記,部分農藥產品已經在鐵皮石斛、人參、冬棗、枸杞、荔枝、楊梅等作物上進行了登記,有效解決了一些特色小宗作物無登記農藥可用的問題。 登記產品品種分析 1. 現有有效成分 2017年底,我國有效期內登記產品涉及農藥有效成分共678種,平均每個有效成分登記產品為56.4個;年度新增登記產品涵蓋的有效成分共412種。 從類別看,已登記產品相關的有效成分以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為主,殺蟲劑最多,殺菌劑、除草劑次之,數量相當。年度新增登記產品涵蓋的有效成分中,殺蟲劑占比仍然較多,但殺菌劑、除草劑占比明顯提高。從年度新增登記的有效成分在已登記品種中的比例(B/A)來看,植物生長調節劑登記的品種涉及面較廣,比例超過70%;除草劑、殺菌劑的比例也均超過60%。 2. 熱門品種 從已登記產品數量靠前的品種來看(表5),熱門品種仍然以殺蟲劑為主。阿維菌素依然居首,登記產品數量達到1,728個。除此之外,還有吡蟲啉、毒死蜱、草甘膦、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的登記產品數量過千。 從年度新增登記產品數量靠前的品種看,2017年度登記的熱門品種以除草劑為主。雖然登記數量最多的是殺菌劑吡唑醚菌酯,達到211個,但草銨膦、莠去津、草甘膦、硝磺草酮占據了前5名的其余4個席位。而且,草銨膦、草甘膦作為近年來的熱門除草劑品種,登記產品數量增加了2倍多,分別升至第2、第4位。在未進入前10的品種中,2017年9月份國內化合物專利到期的五氟磺草胺,成為各家企業集中登記的對象,新增登記原藥產品40個,原藥數量從2個躍升至42個。 3. 相似產品情況 我國登記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相似產品(指有效成分、含量和劑型相同的制劑,含量和有效成分相同的原藥也按相似產品統計)較多。經初步整理統計,已登記產品中,相似產品數量達9,000多個,對應登記證產品數量超過300個的有:41%草甘膦異丙胺鹽水劑、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8%阿維菌素乳油等。平均每個有效成分對應的相似產品數量約13個,其中,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吡蟲啉、阿維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品種對應的相似產品數超過了40個。 2017年度新增登記產品中,相似產品數量也多達2,000多個,對應的登記證產品數量較多的有200 g/L草銨膦水劑、25%吡唑醚菌酯懸浮劑、98%五氟磺草胺原藥、10%草銨膦水劑等。 4. 新有效成分 2017年首次取得登記的有效成分有17個(表6),其中殺蟲劑(含殺螨劑)6個、殺菌劑5個、除草劑2個、植物生長調節劑4個。所有有效成分均屬于微毒或低毒,且生物農藥品種的比例達到58.8%(10/17),首次超過了化學農藥。境內創制的農藥品種共12個,其中生物農藥品種10個,我國企業在生物農藥開發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境外企業申請登記的新有效成分盡管不多,但多為機理新穎、低殘留、低風險的化合物,仍然主導著現代化學農藥研發的方向。 總體來看,隨著政策引導和市場主體作用,我國農藥登記產品正加快向安全高效、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高毒高風險品種加速淘汰,生物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進一步發展,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對農業生產的保障作用不斷增強。但登記產品總量仍然較多,而且受政策調整影響,增速并未放緩。同質化問題依然持續,搶登過專利保護期品種的現象仍未改觀。 新《條例》配套的《農藥登記資料要求》已于2017年11月1日施行,一大批遵照舊資料要求的登記申請已經進入評審環節。隨著這些申請的集中完成,預計2018年登記產品總量還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但隨著各項新政的逐步落實并發揮作用,一方面登記資料要求提高、含量梯度限制等進一步把緊入口關,另一方面開展周期性再評價、發現重大風險可撤銷登記等進一步暢通出口關,登記產品數量將逐漸趨穩,產品結構也將隨著新舊交替而逐步優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農業發展的重心已經由主要追求數量轉向數量與質量并重,且更加注重質量。農藥作為重要的農業投入品,不僅直接影響農業生產的產出數量,更與質量提升、綠色發展息息相關,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中將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登記作為農藥進入市場的關口,必將在調控產品結構,以適應農業發展要求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各級農藥管理部門必須將新《條例》明確的各項制度、舉措落實到位,積極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同時企業主體也要順應形勢、主動作為,合力加快推進農藥登記產品的結構優化和提質升級,為農業綠色、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和技術支撐。 |
![]() |
![]() |
相關閱讀 |
農藥經營企業必須加快自我革命 |
藥監局發布抽檢不合格食品名單 |
2011年我國農藥產量概況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