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國產肥已成行業主流 |
來源:農財網農化寶典 2018-7-18 10:15:00 |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軸上,國產肥注定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本乃至一個時代的傳奇:2017年,我國化肥產量達7000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對比進口肥,2016 年,我國肥料進口數量(自然噸)為 832 萬噸,同比降低 25.48%。與2002年相比,化肥進口量減少800多萬噸。國肥無論從產銷量、市場占有率,都已成行業主流。 國肥,特指國產肥領域誕生的優秀產品或極具特點、在水準上達到或超國際同類企業發展水平,引領中國民族肥業制造方向,種出高品質安全的優質農產品,能給農戶帶來增產增收的代表性品牌。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一批國產化肥企業實現了從價值鏈的低端逐步游向高端,“中國制造”催生一批自主品牌。“化肥農藥零增長”政策的出臺已過去3年,目前國內環保督查動作頻頻,打擊“散污亂”力度持續加大。在政策及消費者需求驅動下,化肥產業不斷升級轉型。 國肥迅速崛起,扮演中堅力量 國肥是隨著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保障中國糧食供給的中堅力量,已成為中國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版塊中,國肥始終占有一席之地,并隨著農業現代化、裝備科技化、產品品牌化的趨勢,在農資供給側改革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改變中國化肥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提高國產磷復肥的市場占有率,全行業開展了“以產頂進”工作。在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化肥工業突飛猛進,國產磷復肥走過了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凈進口到凈出口的發展歷程。時至今日,國產磷銨產能比上世紀90年代末翻了近三番,為保障農業生產、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形成24 個百萬噸級大型化肥生產企業,其中3 家企業產能達500 萬噸級,大中型化肥企業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化肥自給率迅速提高,進口量逐步減少,而出口量則呈現出增長趨勢。氮肥、磷肥、復混肥出現過剩局面,一度主要依賴進口的鉀肥自給率也躍升至接近60%。2016 年,我國肥料進口數量(自然噸)為 832 萬噸,同比降低 25.48%。與2002年相比,化肥進口量減少800多萬噸。 國產肥效果不輸進口肥 農化專家對于國外進口復合肥品牌很多人都認為比國內好,實際上這是一個不合理的認識。其實除了價格比國內的貴而已基本沒什么區別,只要國內的復合肥品牌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和規格,效果就是一樣的。比如尿素,國產尿素的生產設備、技術、工藝流程、養分含量等與進口肥沒有體現大的區別,含氮量與進口肥沒有大區別。 據了解,進口復合肥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有較大市場,價格比國產肥高出一大截,每袋(50公斤)零售價基本上都在250元以上,高的超過300元。而有些農民仍樂于使用,對進口肥盲目依賴,把它視為高檔肥的象征。 在經濟作物種植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由于經濟作物對肥料要求較高,主流進口肥以其高品質長期占據市場。但是,隨著國內研發、工藝水平整體大幅上升,國內肥料企業已經可以生產出與進口肥同等品質的肥料。并且,由于進口肥價格高居不下,對農民而言,在農產品價格低迷的時期,無疑是高風險投入。近年國產肥在品質上進行升級,在規模化效應下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國產肥對進口肥的進擊讓肥料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天脊集團廣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建表示,國有大型化肥企業的產品在技術、工藝與進口肥相比,不相上下,這也贏得了種植戶、經銷商的信賴。其次,國產肥在區域布局、輻射范圍、市場價格上的優勢更為明顯。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越來越多,他們的種植理念更為先進,最為看重的是肥料的質量和性價比,這對國產肥來說,是天然的優勢。 中化化肥分銷事業部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國產肥目前最明顯的變化是營銷少了、噱頭少了,企業開始回歸本質,聚焦產品和技術,優勢是將服務作為重中之重,服務產前、產中、產后環節,這將是國產肥最明顯的競爭優勢。此外,國產肥的性價比越來越高,產品迭代迅速,新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快。同時,國產肥更加注重專用性、功能性,能夠解決作物、土壤的具體問題。 三寧化工副總經理毛國斌表示,國內優秀化肥生產企業的高端肥料基本達到與進口肥相同的水準,少數企業甚至超過了進口肥品質。未來三年左右,中國高端經濟作物將會普遍用上國產肥。中國被譽為世界制造中心,化肥產業亦不例外,但和其它產品一樣,高端制造仍由發達國家牢牢占據,我國農業市場高端經濟作物用肥仍然依賴進口,且價格昂貴。三寧公司利用新上的先進生產裝置,與中國農科院聯合研發出三寧金鈦能硝基肥,質量優于進口肥,價格更實惠。 據悉,三寧化工等國內復合肥生產企業,致力于開啟替代進口的新時代。三寧化工喊出了“取代進口,舍我其誰”的口號,并陸續在全國20多個省、市、區招募示范田,針對國外同類型高品質肥料,在作物產量、肥料利用率、水溶性、施用成本等方面進行全面對比試驗。事實證明,國產肥并不比進口肥差,國產肥完全可以替代進口肥。國肥依托自身的資源和技術優勢,不但做到了國際化品質,更做到了平民化價格。 國肥大品牌涌現 近年來,涌現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國產肥品牌,諸如金正大、新洋豐、西洋、云天化、芭田、魯西、史丹利……這些國肥品牌以優質的肥效,助力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 國肥企業猶如滿天星斗,唯獨缺乏一輪明月。這句話恰恰點中了國肥發展的“軟肋”。從最新的國家品牌培育計劃名單來看,僅有金正大一家入選國家級品牌戰略,可見,大的國產肥品牌上升空間很大。 當前中國復合肥產業已由無序競爭進入到品牌化競爭時代,大企業、大品牌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在轉型的道路上,產品升級是首要任務和重要抓手,特別是資源型傳統磷肥企業,當資源優勢不占市場主導后,產品創新成了唯一思路。國內復合肥企業比拼內功、科學發展,提升了行業整體的發展水平。不斷涌現的優秀企業通過扎實的產品、過硬的技術在市場上攻城拔寨,也在客觀上引領了中國肥料行業的發展潮流。 目前,我國進口的復合肥多為高端復合肥,主要施用在經濟作物。隨著國復合肥企業的崛起,進口復合肥的數量和價格呈現下滑趨勢,市場空間進一步壓縮。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2月我國進口三元復合肥113.22萬噸,進口均價在490美元/噸,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22.54%和13.27%。與2015年數據相比,來自各國的進口肥數量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挪威。 從企業端來看,我國規模化以上的復混肥生產企業家數持續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僅在2015年我國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復混肥生產企業有1214家,較2014年增長1%,較2011年增長22.87%。 越來越多的化肥企業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樹立品牌,實現了從過去的OEM(貼牌生產)到ODM(原始設計制造)再到OBM(自有品牌生產)的轉型。 品牌需要長時間培育。以國產肥龍頭企業之一新洋豐肥業為例,新洋豐肥業于2007年連摘“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兩頂桂冠;隨后,中國制造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國化工100強、中國化肥10強,諸多榮譽加冕,洋豐肥料暢銷全國,走出國門,成為種植戶最值得信賴的品牌之一。 知名農資營銷專家肖然老師認為,單純地割裂產品去談品牌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真正的品牌,是消費者長期使用體驗的整體印象,是屬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離開產品本身的品牌規劃都是空談。未來品牌建設跟隨市場發展進化著,精準化、多樣化也將隨之發展。 從2017年開始,中國政府就設立中國品牌日為每年5月10號,這其實也是號召大家支持國產品牌、支持民族企業。有了這樣的倡導,打造品牌的浪潮應該會更快的到來。 國產肥科技愈發成熟 在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中,美國瞄準的是中國要發展的高科技產品。這一選擇的背后,與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不無關系。《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首次將建設制造強國作為戰略目標提出,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而國肥工藝,也在中國制造中占有一席地位。 當前,一大批國肥企業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不斷進行配方升級、產品優化、生產線改造、服務提升等,憑借研發、設備、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在創新、生產及推廣方面均取得較大進步。梧州市綠萌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程繼敏表示,國產肥性價比高,產品質量越來越好,尤其是有機肥類功能多樣化,解決土壤酸化板結等具體問題。 以近年紅紅火火的水溶肥為例,通過創新性地研發懸浮技術,使得液體肥中所包含的營養元素分布更均勻、養分更全面。針對不同的作物,結合測土配方技術,為作物提供專業化的精準施肥。 在產品同質化日趨嚴重的環境下,國肥企業應該尋求解決方案,做到產品差異化生產。企業的激烈競爭促使產品升級,響應國家生態綠色產業發展的號召,肖然老師在為湖北祥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做產品品牌策劃時,提出“健康肥料”的理念,在農資行業中掀起一股生態熱潮,引領農資企業向安全健康的新型肥料發展。祥云健康肥物如其名,這款肥料能夠有效改善土壤活性,解決土壤問題,增強作物抗性,提高農產品品質,在市場的考驗下,祥云健康肥成為眾多農資產品消費者心中的高端肥料。 在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利用好好數據資源,結合智能化設備,將會大大提高國肥產業的發展速度。 國產肥售后服務更完善 發展科技型產品,走服務化道路。農戶缺少專業的技術指導也是高端國肥普及的一大重要因素。目前市面上缺乏的并不是好的產品,而是缺少好的配套農技推廣服務,推廣關鍵還是在完善其配套的農技服務。 相比之下,國產肥具有主場優勢,憑借更齊全的農技服務隊伍,更接地氣的服務形式,國產肥可以做到貼心的農技服務。進口復合肥在施用過程中因為沒有良好的售后服務,也讓農民在遇到假冒偽劣進口肥時,無處申訴。 就中國農業產業發展現狀來看,對農業服務業將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農業服務業將作為一個新興服務業態,成為下一個巨大的產業發展“風口”。 國肥企業的售后服務,要做到圍繞種植產業鏈、加工產業鏈、銷售產業鏈等鏈條謀劃發展;二要提供“大服務”。種植土壤治理、產品生產組織、市場銷售信息等方面全面服務;三是要構建“大平臺”。要建設農資供應平臺、農技服務平臺、產品信息平臺等多種服務平臺;四是要建設“大體系”。要圍繞服務標準化體系、供應信息體系、健全組織體系等系統化體系建設。 惠州柑桔種植戶李明表示,近年來,隨著國產肥質量提升,國產肥在經濟作用上展現的肥效已不輸進口肥,現在在經濟作物區國產肥的比重越來越高,由于農技服務到位,加上性價比高,讓更多農戶更愿意選擇優質的國產肥。 廣州協農田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霍桂艷表示,這些年來,國產肥品質不斷提升,經銷商賣的安心;國內企業更接地氣,能夠投入人力物力來做服務。 國肥企業參與國際化標準制訂 有行業領先技術,能引領行業標準的工藝,便是核心競爭力般的存在。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型國肥企業參與國際肥料標準制訂,這既是中國肥料實現技術領先的標志,也是中國肥料在國際舞臺上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充分展示,也是我國由化肥制造大國向化肥制造強國轉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通過制定國際標準,也將進一步規范我國肥料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促進產品的規模化應用。 中國化肥行業的高速發展、化肥標準的集中增加以及化肥企業對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國際標準的日益重視密不可分。據了解,從2009年起,中國提出了多項國際肥料標準,其中緩控釋肥料、水溶性肥料等9項標準已經發布實施,由中國制定的肥料世界標準占標準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這加快了其他國家肥料標準制定工作的速度,帶動了整個肥料標準制定工作快速發展。 2017年,由中國主導的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的頒布實施,填補了國際上沒有脲醛緩釋肥料標準的空白。據了解,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是由金正大集團、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單位牽頭制定,于2013年向國際標準化組織提交了申請,經過近4年時間多次、數輪的反復討論和修改,最終在今年投票通過,發布成為ISO標準。 |
![]() |
![]() |
相關閱讀 |
尿素:7.16日山西天脊高平價格行情分析 |
近期化肥冬儲啟動緩慢,磷酸二銨市場維穩運行 |
金正大2017年度分公司總經理管理提升培訓完美收官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