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茶毛蟲的為害特性、發生規律、重發原因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7-24 17:52:00 |
近年來,茶毛蟲發生情況逐年加重,直接影響茶農的經濟收入和健康。為此,急需控制茶毛蟲的發生,減輕其危害。以下內容為大家詳細總結了茶樹茶毛蟲的為害特性、發生規律、重發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1、發生情況 茶毛蟲在我縣1年發生2代。以卵塊在茶叢中及下部老葉背面越冬,各代發生較整齊,第1代幼蟲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危害春夏茶;第2代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危害夏秋茶。各蟲態歷期:卵期10~15d(越冬卵120d以上),幼蟲期30~50d(6~7齡),蛹期10~30d,成蟲期2~10d。 2、為害特性 初孵幼蟲先食卵殼,后食葉片,1~3齡幼蟲具有群集性,取食下表皮和葉肉,呈淡褐色半透明胸膜,3齡以后食量增加,并分群,吃食葉片成缺刻狀,留下葉脈,暴發情況下,一掃而光,樹枝大受摧殘,影響次年產量。幼蟲較敏感,受驚后抬頭左右擺動,甚至吐絲下垂。同時怕強烈的陽光和高溫,早晚在茶樹葉片上取食,中午移至樹下部危害。老熟幼蟲下樹,在枝落葉或土縫間結繭化蛹。 3、發生規律 茶毛蟲發育的速度及發生遲早與溫度關系密切。一年中各世代歷期因氣溫高低不同而異,第1代氣溫低,完成1代歷期約220d,第2代氣溫高,約80d。越冬卵春后需在氣溫12℃以上、相對濕度70%以上才能孵化。因此,早春氣溫高低直接影響第1代蟲口的早遲。 氣溫同時還影響成蟲產卵場所的選擇,越冬卵多產在陽坡茶叢和茶叢向陽的側片。因此,第1代茶毛蟲以陽坡茶園為多,第2代以陰坡茶園為多。 4、重發原因分析 4.1 蟲源因素 近年來,茶園均有一定數量茶毛蟲為害。而隨著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深入發展和種植業內部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茶園耕作管理粗放,一年甚至幾年不對茶園進行人工管理,為茶毛蟲的棲息和順利越冬提供了良好場所,使大量卵塊安全度過越冬期,為茶毛蟲的重發提供了充足的蟲源,導致茶毛蟲加重發生。 4.2 人為因素 長期以來,由于茶毛蟲的特殊生活習性,茶農在對茶毛蟲防治的農藥品種選擇、使用劑量、防治時間以及防治方法等環節上極不注意,對生物因子的殺傷破壞較大,自然控制力減弱,因而誘發了茶毛蟲的加重發生。 5、田間調查 5.1 卵密度調查 選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越冬卵在3月份調查,第2代卵可在第1代成蟲產卵末期至孵化前,約在6月底7月上旬進行。每一調查點取3叢以上的茶叢,仔細觀察和記載葉背卵塊數和幼蟲群數。 5.2 茶叢幼蟲發生率(叢發生率)調查 當叢發生率達60%~100%,而且平均每叢有卵塊蟲群1個,預計將普遍成災,此類茶園列為重點,進行全面噴藥防治;當叢發生率在50%左右,平均每叢有卵塊蟲群1個,預示著半數茶叢被害成災;當平均每叢發生率在10%以下,且平均每叢有卵塊1個,僅有少數茶顆零星發生,應進行挑治,或采取人工采卵采蟲群的方法。 5.3 幼蟲孵化進度調查 在田塊固定卵塊若干,結合室內插枝水培飼養,逐日觀察卵孵化情況,計算孵化率。待孵化率達80%以上,即可預報在10d內進行防治。 6、綜合防治措施 6.1 人工防治 摘除越冬卵塊,可在11月份至翌年3月份進行,特別是向陽溫暖的茶園應重點進行,發現卵塊,連葉摘除。捕殺幼蟲應在1~3齡,剪下有蟲葉片,就地踩死。 6.2 農業防治 掌握茶毛蟲蛹期,進行茶園中耕除草,清除枯枝落葉,翻埋蟲蛹,阻止成蟲羽化。 6.3 燈光誘蛾 成蟲具有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用黑光燈進行誘殺。 6.4 化學防治 應重點抓好第1代幼蟲3齡期前用藥。常用80%DDV 1 000~1 500倍液、甲氰菊酯2 000倍液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防治。 6.5 保護利用天敵 茶毛蟲天敵較多,在化學防治時,應盡量保護天敵。 |
相關閱讀 |
佛手瓜肥害有哪些癥狀表現?農戶們又該如何應對? |
煙草斑點病可用哪些方法防治 |
油菜霜霉病的發生原因、發病癥狀及防治措施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