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點蜂緣蝽的危害、識別要點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7-26 17:01:00 |
點蜂緣蝽是為害豆類作物最嚴重的一種害蟲,主要以吸食莖、葉、花、莢汁液的方式為害大豆,輕則霉腐粒增加,重則植株卷曲生長發育不良,籽粒不飽滿,有莢無粒。點蜂緣蝽在大豆作物上的蟲害發生率已接近九成以上,造成大豆嚴重減產,品質下降。所以,認清點蜂緣蝽危害,嚴防點蜂緣蝽,對于更好的種植大豆至關重要。本文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大豆點蜂緣蝽的相關防治知識,供農戶們參考。 1、識別點蜂緣蝽,了解點蜂緣蝽的危害 成蟲身體特征:身體長約14~16毫米,寬約3.3~4.4毫米,淺黃褐或黑褐色,身體布滿細絨毛。復眼,頭呈三角形。觸角第1節長于第2節,第1、2、3節端部稍膨大,基半部色淡,第4節基部色彩變淡。喙自然狀態可達到中足節間部位。頭與胸部兩側可見黃色點斑狀光滑斑紋。前胸背板及胸側板可見不規則的點狀分布黑色顆粒,前胸部位著背板前葉向前傾斜,前端緣具有領片,后緣處可見2個彎曲。小盾片呈三角形。前端翅膀膜為淡棕褐色,比腹稍長些許。腹部外露于翅外,分黃色與黑色錯落排列。四足和身體顏色相同,脛節中段顏色略淺于外端,后足有黃斑,腿節較前足粗壯,腹部表面可見幾個小齒和4個長刺,后足的脛節形狀朝背面彎曲。腹下可見許多小黑點,呈不規則分布。 蟲卵特征:長約1.2毫米,寬約1.1毫米。單卵為半卵形狀,多附著面呈扇形,上面平滑,中間略顯一條橫形帶狀連通。 若蟲特征:1~4齡蟲體與螞蟻相像,5齡體若蟲形如成蟲,但翅膀未豐滿。各齡若蟲體長:1齡蟲2.7~3.4毫米,2齡蟲4.4~4.8毫米,3齡蟲6.7~8.5毫米,4齡蟲9.8~11.4毫米,5齡蟲12.6~14.1毫米。 危害癥狀特征:成蟲與若蟲常刺吸植物體液,在大豆結實早期,往往以群集性為害為主要特征,致使大豆結實早期蕾、花凋落,導致果莢不結實或形成癟粒;嚴重時全株枯死,絕收。 在北京地區危害典型癥狀如下:豆莢外皮,從豆莢外面可以看到小黑點;豆莢內皮,打開豆莢,去掉莢膜,可以看到刺孔;籽粒,與豆皮對應的籽粒上有小孔,有的小孔處正常,有的已開始變黑腐爛;植株,絕收地塊因為沒有生殖生長,造成大豆貪青生長,到老秋不落黃;找蟲子,趟進豆地,可以看到灰顏色、形狀類似馬蜂的飛蟲,也可看到形狀類似,體形小,顏色黑,好像螞蟻的蟲子。這些都是點蜂緣蝽,不過是不同代數的若蟲。 2、防治點蜂緣蝽 2.1點蜂緣蝽的生活特征 目前觀察,根據當地氣候特征,年可發生2~3代,成蟲在枯枝落葉和草叢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至6月上旬產卵。5月上旬~6月中旬第一代若蟲孵化,羽化為成蟲在6月上旬~7月上旬,產卵于6月中旬~8月中旬。6月中旬末~8月下旬第二代若蟲孵化,羽化為成蟲于7月中旬~9月中旬,產卵于8月上旬~10月下旬。8月上旬末~11月初孵化第三代若蟲,羽化為成蟲于9月上旬~11月中旬,越冬于10月下旬后。卵產于植物嫩莖、葉柄及葉背上,可見2枚或多枚在一起,雌蟲一生可產卵20~48枚。成蟲可在地邊廢棄秸稈、枯枝落葉等處越冬。若蟲在白天可見迅速爬行和騷動,成蟲不易徒手捕捉,碰之即飛,形狀與馬蜂相似,早晚或陰雨天氣溫稍低時反應遲緩,陽光下多躲避在植物背陰處。 2.2點蜂緣蝽的防治措施 尋找成蟲越冬躲避處,在冬前清理地邊秸稈、枯枝落葉,可于地邊收集,用土填埋,拍實越冬腐熟,作為來翌年田有機質,并可清除躲避越冬成蟲。實行輪作,在大豆地塊實行至少1年以上輪作期,減少大豆病蟲害宿主寄生。對大豆地收獲后于秋后進行深耕,深埋豆類枯枝落葉,斬斷卵來年孵化。培肥地力,增施有機肥或土壤改良,培育壯苗,增強大豆機體抵抗力。 選擇吡蟲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兩種藥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在種植作物前,對有過雜草或新出雜草的重點邊角地塊噴藥滅蟲。幼蟲和成蟲的化學防治。大豆花莢期,出現危害時,于傍晚16~17時,用5000倍液的3%阿維菌素乳油,或4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3000倍液5%啶蟲脒乳油,或2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畝用藥液40~50公斤,進行植株整體噴霧防治。每隔6~7天噴藥一次,因為點蜂緣蝽具有遷飛性,所以要連噴2~3次,噴藥時要做到不重噴、不漏噴。 |
相關閱讀 |
丹參育苗怎么做?丹參育苗技術 |
辣椒的高產栽培技術 |
蔬菜缺硼的癥狀、原因及防治方法分析介紹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