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水稻低產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和方法總結
來源:網絡    2018-7-30 15:40:00
    

    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很多地區均有種植。但是,水稻的種植技術要求高,大部分農民的粗放管理,致使水稻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得不到精心管理,加之種子退化混雜,同時又受到多種病蟲雜草的危害,最終導致水稻低產。本文將水稻低產的原因進行簡單分析,找出改進實施,為農戶們更好的種植水稻提供參考建議。

水稻低產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和方法總結

    一、品種退化混雜

    種子是最重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生產資料,不同的緯度、海拔、土壤、氣候,對種子的要求也就不同。多年來,由于群眾思想守舊,幾十年前種植的老品種依舊保留種植。目前,農民播種的本地常規水稻品種有:霞紅粘、大白粘、大紅糯、矮腳糯、柏果糯等,這些品種種植年代久遠,品種老化,感染病蟲害的稻株逐年增加。不僅發生嚴重混雜,原有的很多優良特性往往發生改變,也有可能是自然雜交引起的種子特性改變,水稻雖是自花授粉作物,但當開花時內外穎張開的時候,鄰近稻田同時有不同品種的稻株開花,可能借風力進行授粉。良種中夾雜著這種雜交種子,第二年以后開始出現分離,致使種子不純而改變種性。種子混雜的因素很多,最普遍的是機械混雜,因每家都種植兩個以上品種,在播種、插秧、收割等生產過程中造成混雜,在曬場、脫粒、裝運過程中也容易造成混雜。

    二、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的制約

    (一)、水資源缺乏

    多年來,由于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不足,加上人為因素對植被的嚴重破壞,原有的山塘水庫也遭到破壞。河堤、引水溝渠等基礎設施得不到修復,迫使原來靠山塘水、水庫灌溉的田塊延誤移栽的適宜時節。加之春季雨水來得晚,大多“望天田”推遲移栽期,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導致生長期延長。

    (二)土壤質地差

    因轄區內田地大部分屬黃粘土壤,土壤質地粘重,耕性不良。干時板結龜裂,濕時泥濘粘韌,耕作費勁。俗話說:“天晴一把刀,下雨爛糟糟”,這種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移栽時若渾水栽插,返青慢,苗期長勢差。責任制到戶以前,大部分田塊冬閑,水稻收割后都不進行秋耕。土地承包到戶以后,因人口逐年增長,人均耕地逐年減少,田塊不冬閑,農戶不種綠肥、蠶豆、豌豆等養地作物,而是種植需肥量大的小麥。春季土壤養分大量流失,使水稻苗期土壤養分不足,導致水稻發育不良而影響產量。

    (三)光照與溫度的影響

    常規水稻的生長期一般在175天左右,農戶為避免水稻遭受低溫災害,往往會推遲播種期,一般在4月20前后播種。隨著播種與移栽的推遲,往往使水稻到成熟期時受到低溫災害。光照不足是影響水稻生長的另一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水稻幼穗發育時期,長遇陰雨綿綿的天氣對水稻幼穗的發育十分不利,加上低溫災害,使水稻揚花期溫度不夠,致使水稻空谷率增高。

    三、育秧技術落后,肥水管理差

    (一)育秧技術落后

    多年來,農戶仍堅持水育秧方法,在育秧技術上沒有改進創新。育秧方式簡單,從來不進行種子的消毒處理,甚至最基本的曬種步驟都不進行。由于春季干旱嚴重和“倒春寒”等原因,農民采取推遲播種的方法來避免水稻爛秧,一般在“谷雨”前后播種。推遲播種,晚插晚栽,導致水稻抽穗揚花期也延遲,后期秋風秋雨低溫,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發育,致使水稻減產。

    (二)肥水管理差

    在秋田耕耘時,田塊不平整,有機肥不足。不平整的秧田不利于排水曬田和灌溉,排水不干處秧苗不定根,長勢差,易倒伏,遇到低溫災害容易爛秧。在大田移栽期有機底肥不足,供水量不合理,多數農戶還是水滿灌田,無水干旱。施肥不合理,沒有根據水稻的需肥規律配方施肥。水稻的全生育期,需要吸收的養分很多,但人為供給的主要以氮、磷、鉀三要素為主,其他十多種微量元素需求量小,可直接從土壤中獲得。在所需肥料中,氮肥對水稻產量影響最大,氮肥以硫銨的利用率最高,氮素供給適量,可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擴大莖葉面積。在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磷能促進根的生長及分蘗增加,使水稻抽穗成熟提早,谷粒飽滿。鉀能促使水稻早生快發,根系發達,莖稈粗壯,穗大、粒多、飽滿,增強抗病能力并減輕早衰現象。

    根據水稻對肥料的不同需求,水稻氮、磷、鉀的需求量比例為2:1:2。但是大部分農戶不按照比例施肥,存在的突出問題可概括為:“重氮輕磷不施鉀”,這種不平衡的施肥方式不但不能提高產量,反而會引起稻株營養元素失調,容易產生病害及早衰。

    四、病蟲雜草危害

    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病害是水稻稻瘟病,其危害較嚴重的有節瘟、穗頸瘟、谷粒瘟等。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民不進行種子消毒處理和土壤消毒處理,其次是風雨傳播引起重復侵染,加上在水稻分蘗拔節期間,又遇連綿的梅雨天氣,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入。加之農民不在發病前期噴施農藥預防,反而重施過量氮肥,使水稻植株貪青徒長,抗病能力降低,導致發病嚴重。

    蟲害主要以稻飛虱、二化螟、負泥蟲、稻蝗等害蟲為主,由于常年進行蟲害防治,蟲害不太嚴重。

    稻田雜草主要有眼子菜、其次有牛毛氈、稗子草等。眼子菜是無性繁殖的植物,以雞爪芽越冬,五月上旬發芽出苗。牛毛氈以種子和根莖繁殖,一般四月開始發芽,纖細如牛毛,密生成氈。

水稻低產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和方法總結

    五、根據水稻生產上存在的問題,為了提高水稻單產,特擬定以下主攻方向及對策,具體措施和方法如下:

    (一)選用抗病豐產的優良品種

    引進與本區海拔相近、緯度相同地區的優良品種,這是最經濟實惠的措施。可引種曲靖種子公司的楚粳24、楚粳26、粘粳7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本地當家品種提純復壯,具體方法可采取片選或穗選,在同一田塊內精選籽粒飽滿抗病力強的無病植株,當作下年的種子。為預防種子混雜,在收割脫粒時注意避免混雜。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扶貧資金,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恢復原有的山塘水庫,興修引水溝渠,抓好河灘造田工程,恢復水沖沙壓田塊,逐步解決能夠人為改善的自然條件。

    (二)改進育秧技術

    在種子處理方面,改變原有不曬種不消毒的錯誤方式,在播種催芽前嚴格采取種子消毒滅菌處理。具體方法是:首先浸種燙種,將種子浸泡24小時后,用溫度45-57攝氏度之間的溫水將種子再浸泡5分鐘,冷卻后再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克加50%巴丹可濕性粉劑33克,加入10公斤水,浸種6公斤,浸泡60小時后,取出用清水洗凈催芽。

    改普通育秧為薄膜保溫育秧,利用覆膜保溫,可適時早播,防止爛秋,提高成秧率。俗話說“秧好一半谷”,沒有健壯的秧苗就沒有好的收成。首先必須認真細致搞好水稻育秧工作,健壯的秧苗移栽到大田里,返青快分蘗早,抽穗整齊,成熟早,是高產的基礎。要培育出健壯的秧苗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選擇避風向陽,地勢平坦,土壤質地好,排灌方便的田塊做秧田,并進行秋耕、秋灌、秋施有機肥。其次,精選種子,播種前進行曬種、種子消毒、催芽,催芽時間不宜過長,播種時要均勻,不宜過密。再次,要搞好苗期田間管理,掌握秧苗的需肥需水規律,做到合理排灌,以水調肥。最后,要認真觀察苗期病蟲害發生情況,若有病蟲害發生,應及時治理。

    (三)做到合理施肥

    在保證施足有機肥做底肥的基礎上,改變 “重氮、輕磷、不施鉀”的錯誤觀念。根據水稻不同生長期的需肥規律,因地制宜地增施各類肥料。按照水稻對氮、磷、鉀三要素的需求量,以2:1:2的比例配施。對于酸性土壤應適量施用石灰,中和土壤的酸堿度,避免后期氮肥過多,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四)預防水稻稻瘟病

    應選用豐產抗病品種,不用帶菌種子,從根源上杜絕病菌,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發病率。在苗期應做好預防工作,可用75%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噴施。若發病嚴重可將多菌靈和三環唑配比噴施,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用藥后可達到最佳效果。

    (五)防治雜草

    防治水田鴨拓草,可在秧苗移栽22天后每畝用50%撲草靈可濕性粉劑30克拌細土撒田,結合人工清除。防治水田牛毛氈,每畝用25%除草醚可濕性粉劑500克拌細土移栽前撒田。防治稗子草,首先應精選稻種,苗期結合中耕除草,在水稻秧田期稗子草一葉一心時,及秧苗立針時,每畝用20%敵稗乳油750-1000毫升,加水30-40公斤噴施,噴藥前將稻田中水排出,施藥后2天不灌水,使稗苗全株受藥,曬田后灌水淹沒稗心兩晝夜,可提高藥物效果。

    (六)蟲害防治

    對于二化螟、稻飛虱的防治應注意保護天敵,以蟲治蟲,天敵與害蟲各一半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施藥。若需要施藥,要根據各類害蟲的防治指標,超過防治指標的才需要防治。稻蝗可用80%的敵敵畏乳油1000-2000倍液噴,負泥蟲可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800倍液,每畝用60公斤藥液噴霧。

    綜上所述,提高水稻單產,種子是關鍵,病蟲害防治和土壤肥料管理是重要保障,水資源是動力。一是引進海拔相當的地區抗病耐寒的常規水稻品種;二是將本地常規種進行提純復壯;三是主要品種一般推廣一到二個,不宜過多,防止混雜;四是冬季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大田期氮、磷、鉀三要素按照比例追施;五是對土壤酸性過重,以石灰加以改良,中和土壤酸堿性,為水稻的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六是要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做到從根本上杜絕病源;七是要改進育秧技術,健壯的秧苗是成熟水稻的必備條件;八實施水稻寬窄行拉繩插秧;九是要保證充足的水資源,合理的灌溉方式,以科學的方式種植水稻,必定能達到水稻增產高產的目標。

相關閱讀
怎樣管理坐瓜后的西瓜
白楊枯葉蛾怎樣治見效
香菜灰霉病的危害癥狀、傳播途徑、發病原因及預防措施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