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葫蘆莖基腐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方法總結 |
來源:網(wǎng)絡 2018-9-6 17:55:00 |
近幾年,西葫蘆莖基腐病普遍發(fā)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給西葫蘆種植產(chǎn)業(y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更好的防治該病,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西葫蘆莖基腐病的診斷要點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診斷要點 西葫蘆莖基腐病、疫病和蔓枯病都可危害西葫蘆的莖基部,造成莖基腐爛,嚴重時造成植株萎蔫,最后干枯死亡。所以診斷時要注意3種病害的癥狀區(qū)別。 1.1 看發(fā)病部位 西葫蘆莖基腐病主要危害植株的莖基部,不危害葉片和果實;疫病不但危害莖基,還可危害葉片、果實,且1條莖蔓上往往數(shù)處受害:蔓枯病既可以危害葉片和果實,但莖被害,多發(fā)生于莖下部的節(jié)部或近節(jié)部。 1.2 看是否有臭味 西葫蘆莖基腐病的發(fā)病部位腐爛后,組織黏滑,有臭味,而疫病和蔓枯病無此癥狀。 1.3 看癥狀表現(xiàn) 西葫蘆莖基腐病的病菌從寄主表皮的氣孔或傷口侵入,在離地面3~5 cm的莖基部形成不規(guī)則水漬狀褪綠斑,逐漸擴大后呈黃褐色,病部軟腐;第1果穗開花期,在去雄花后的傷口處或葉柄傷口處出現(xiàn)水浸狀淡褐色病斑,病部上下擴展,凹陷軟化腐爛,后期隨著病部擴展直至整株萎蔫死亡。疫病發(fā)病后莖基生紡錘形或橢圓形暗綠色水漬狀斑,后病部縊縮,潮濕時變暗褐色,腐爛,并生有白色棉絮狀物;干燥時呈青白色干枯,受害部以上蔓葉枯死。蔓枯病發(fā)病后莖基開始出現(xiàn)油漬狀斑,呈橢圓形或梭形,稍凹陷,灰白色至暗褐色,分泌出琥珀色的流膠物質:干燥后,呈紅褐色,病部干縮縱裂,表面散生大量的小黑點。 2、西葫蘆莖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西葫蘆莖基腐病發(fā)生后,植株一旦出現(xiàn)萎蔫癥狀,再進行防治效果較差。所以對細菌性莖基腐病的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 2.1 加強栽培管理 2.1.1 合理輪作 細菌性莖基腐病主要危害西葫蘆、冬瓜等瓜類蔬菜,所以發(fā)病中的地塊可與其他非瓜類蔬菜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 2.1.2 清除田間病殘體 西葫蘆收獲后,要把西葫蘆植株連根拔除,帶到棚外處理,并深翻土壤。以加速病殘體的腐爛,減少土壤中的菌源數(shù)量。 2.1.3 及時清除病株 田間發(fā)現(xiàn)重病株且已無法治愈的應及時拔除,以減少菌源,防止蔓延。特別是灌水前應先檢查處理,拔除后穴內可填以消石灰進行滅菌, 2.1.4 合理施肥用水 增施底肥,及時追肥,多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注意氮、磷、鉀的配比,避免過量使用氮肥,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合理用水,采取合理的生態(tài)調控技術,降低棚內濕度,避免病害的傳播蔓延,減輕病害的發(fā)生。 2.2 藥劑處理土壤 連作地塊在定植前15~20 d,采用石灰氮(氰氨化鈣)加腐熟的有機肥(牛糞、雞糞等)高溫悶棚進行土壤消毒。 2.3 定植期用藥 定植時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1500倍液灌根,返苗后灌第2次,隔7 d(天)1次,連灌2~3次。 2.4 定植后用藥 2.4.1 涂抹 當田間植株發(fā)病后,可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氨基酸銅(1:1)配成100~150倍液。并加適量淀粉糊或明膠,使之成粥狀涂抹水漬狀病斑及病斑的四周, 2.4.2 噴霧 用72%農(nóng)用鏈霉素或新植霉素1500倍液、氨基酸銅1000倍液對全田的植株莖基部噴霧,隔5~7 d噴1次,連防2~3次。 |
![]() |
![]() |
相關閱讀 |
農(nóng)藥配藥七大禁忌你知道多少 |
茴香軟腐病的為害癥狀有哪些?該怎么防治? |
芥藍葉斑病的為害癥狀、發(fā)病條件及防治措施 |
![]() |
首頁 | 快訊 | 產(chǎn)品庫 | 廠家?guī)?/a>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