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麥怎么增產,有哪些增產的技術知識? |
來源:網絡 2018-9-18 16:47:00 |
小麥種植過程中,很多農戶常常會遇到產量低的問題,嚴重降低了農戶們的種植收益。因此,采取措施提高小麥產量成為種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小麥增產的技術知識,供大家參考。 一、配方施肥技術 配方施肥技術是先對土壤進行化驗,測得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土壤容重、總孔隙度和通氣孔隙度等數值。通過分析,按照作物生產所需要各種元素的多少,再以產定肥。一般情況下小麥配方肥料中氮肥、磷肥、鉀肥的比例為1:0.6:0.25,每畝可施土雜肥4000~5000公廳,標準氮肥50~70公斤,磷肥40~50公斤;鉀肥10~15公斤。 二、肥水浸種技術 肥水浸種技術是先把肥料按一定比例溶在水里,然后放入麥種浸泡一定的時間。肥水浸泡主要能促進小麥根系生長,使面積增大,分蘗提早,成穗率高。適合肥水浸泡的肥料有1%濃度的尿素或硫酸銨或三元復合肥,0.1%濃度的磷酸二銨和3%濃度的過磷酸鈣。浸種時間一般不可超過12小時,以防漿種。如遇土壤墑情不足,又沒有灌溉條件或在短期內無降雨時,則不可用肥水浸種,否則會發生燒苗或死苗現象。 三、品種混播技術 品種混播技術是指把不同的小麥品種混播在同一塊地上,這樣做不僅能發揮各品種的優勢,還能克服各品種的弱點,充分利用空間,從而提高小麥品種對多變性氣候條件和病蟲害的抗性,有助于高產、穩產。要使小麥混播增產,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選擇品種應是冬性或半冬性,春性或半春性,播期(適期)與收獲期大體一致。 2、混播品種高矮要懸殊,可相差5~20厘米,以利于通風透光,提高光合率。 3、根據地力、肥力、產量確定適宜播量比例,如果以矮稈為主,矮稈品種占70~80%。在病蟲害嚴重、地勢低洼的地區以高稈為主,矮稈為輔;砂壤土以中低稈為主,粘土為中高稈為主。混播技術一般能使小麥增產5~10%。 四、小麥東西行向種植技術 小麥實行東西行向種植,一般比南北行向種植增產5~10%。這主要是根系分布受地球磁場的影響有“趨南”現象。選用東西行向種植,作物根系的擴展方向與行向垂直,在充分利用地力、提高根系對肥料吸收利用率、增強植株抗倒伏能力和發揮物理促控作用(如中耕斷根)等方面,都明顯優于南北行向種植。另有資料表明,玉米、大豆、棉花、水稻、番茄等作物,也都是東西行向種植比南北行向種植產量高。 五、寬窄行播種技術 高產田小麥實行寬窄行播種比等行播種能增產10~16.4%。實行寬窄行種植,不僅有利于通風透光,發揮邊際效應,方便管理,減少病蟲害,而且能為農作物增施氣肥(CO2),而增施CO2乃是高產的主要措施。 六、種子磁化技術 經過磁化處理后的種子,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具有發芽率高、出苗快、根系發達、有效分孽率高、植株粗大、抗倒伏、抗病害和抗旱能力強等優勢。據試驗表明,采用種子磁化技術可使小麥平均增產10~12%,玉米增產12~15%,大豆增產18%,花生增產22~25%。 七、小麥精少量播種技術 小麥精少量播種技術是在地力和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利用機械播種,并控制和做到減少播量,使麥田群體較少,促使個體營養良好,發育健壯,從而獲得高產。采用機械播種,每公頃播種量為105~150公斤,可增產5~10%。 八、灌水加鈣技術 小麥灌水加鈣技術就是在小麥灌溉中摻入一定量的鈣元素,以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在灌水中摻入一定比例的鈣元素,可減輕對土壤團粒的破壞,改善小麥根系生長的環境條件,促進根系更好地吸收水分養分。這項技術適宜于土壤中含鈣質少、有機肥料不足的地塊。 九、葉面噴鈦技術 在小麥拔節期和抽穗期,給葉面分別噴施濃度為1×10~6和5×10~6的鈦溶液,可顯著促進小麥根系對土壤氮素的吸收,促進小麥稃殼子中的氮元素向籽粒輸送,可使小麥增產5~7%。 |
![]() |
![]() |
相關閱讀 |
大豆草地螟癥狀識別、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 |
西瓜除草劑的有效成分、用藥時期及使用要點總結 |
避開除草劑的危害,增產種田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