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萵苣菌核病的發生癥狀、發生原因及綜防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9-25 17:27:00 |
隨著大棚萵苣栽培面積的發展迅速,大棚萵苣菌核病發生越來越重,一般減產30%左右,嚴重時達50%以上,成為影響萵苣生產的一個主要制約因子。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大棚萵苣菌核病的發生癥狀、發生原因及綜防措施,希望能夠幫助農戶保證萵苣的產量和品質。 1、發生癥狀 初期在頂部葉片的頂端呈現焦黑狀,是發病預兆。接著在莖基部開始形成褐色水漬狀病斑,并逐漸擴散和破壞健部組織,最后擴展到整個基部腐爛。也可通過病健株之間的莖葉接觸蔓延發病。在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棉絮狀菌絲,后期菌絲聚集而形成鼠屎狀黑色顆粒。病株葉片變黃凋萎,生長不良,呈青枯狀萎蔫,重則整株腐爛癱倒。 2、發生原因 據系統監測與田間普查,春季大棚萵苣菌核病發生較重,其次是秋季,遠遠重于露地栽培的萵苣。多年種植萵苣或萵苣與瓜類、茄果類蔬菜輪作的大棚發病逐年加重。偏施速效氮肥比施用氮磷鉀混合肥的田塊發病重。棚內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差的地塊以及地勢低洼、田間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重。 2.1生育期 以2006―2009年的萵苣菌核病測報數據為基礎,分析結果表明:萵苣幼苗期未見發病株,一直到萵苣蓮座期后期的2月中旬出現病斑,病斑始見期2006年為2月15日,2007年為2月13日,2008年為2月17日,2009年為2月14日,萵苣植株染病均從靠近地面的莖部或基部接觸土壤的衰老葉片開始。隨著時間的推移,2月底萵苣中部莖、葉開始發病,此時處于旺盛生長期;3月中旬萵苣上部莖、葉開始發病,此時處于莖部膨大期,這一段時間為病害的激增期,遇到適宜的溫濕度,病害暴發流行[2]。直到4月上旬隨著氣溫回升,開棚通風降濕次數增多,濕度下降,發病程度才下降,此時進入成熟采收期。這說明萵苣最適感病生育期在莖部膨大期。 2.2品種 海門市大棚栽培的萵苣品種有2種,一種是青皮型品種,一種是白皮型品種。2007年在萵苣菌核病盛發期,調查不同類型品種發病程度,在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青皮型品種與白皮型品種對萵苣菌核病的抗性明顯不同,其中青皮型品種病株(莖)率為19.67%,白皮型品種病株率為12.33%,結果顯示青皮型品種病株(莖)率明顯高于白皮型品種。調查的白皮品種主要有科興2號、科興10號、正興2號;青皮品種主要有竹葉青、三青皮、驕青王。 2.3溫濕度 菌核病是適溫高濕病害,海門市春季一般回暖早,春末夏初多雨濕潤,大棚內極易形成利于菌核病萌發的小氣候環境(發病適溫20 ℃左右,相對濕度85%以上)。如果田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菌源,并且持續陰雨、寡照、通風不良,病害發展極快,到莖基部肥大期出現發病高峰,并且呈暴發性與毀滅性的特點。分析2006―2009年調查資料,菌核病在大棚萵苣上發生期為2月中旬至4月中旬,3月上中旬達發病高峰,4月上旬隨著氣溫回升,通風降濕的加強,發病開始下降。分析4年的氣候資料,病害流行主要與當年2月10日至4月10日連陰雨關系密切,如果雨日連續達3 d以上,發病程度較重,因為此時萵苣處于生長旺盛階段,抗病力弱,同時由于棚內密閉、溫濕度能滿足病害流行的要求,陰雨日多,棚內通風降濕的次數減少,發病就重。如2009年2月下旬連續降雨6 d,雨量達843 mm,病株(率)達65%以上,發病重與棚內未通風降濕、濕度大于95%有關。而2007年氣溫回暖相對遲緩,連陰雨天氣出現不多,空氣濕度不大,棚內有利于病害發生的小氣候形成滯后,菌核病發生程度低,平均病株(率)為16.23%。 2.4連作 大棚內由于溫濕度不隨季節而變化顯著,因此復種指數高,海門市菜農喜歡常年進行葉菜類、茄果類及瓜類連作。經過多年連作,土壤中積累了大量菌核,為菌核病的發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經觀察,連作使病害逐年加重,第1年大棚萵苣菌核病病株(莖)率0~10.90%,平均7.23%,第2年為6.00%~20.00%,平均14.47%,第3年為18.00%~59.00%,平均30.80%。凡連作3年以上,病棚率達80%以上,病株率達48%以上。 2.5施肥 經觀察,萵苣菌核病發病程度與追肥的種類、時間關系密切。2008年選擇了2個大棚作為對比試驗,播種時間、品種、基肥種類相同,培管措施也相同,一個棚在2月25日左右施氮磷鉀混合肥12 kg,另一個棚(200 m2)在3月10日左右施速效氮肥15 kg。3月底調查發病情況,結果表明,2月25日左右施用氮磷鉀混合肥的大棚萵苣菌核病發病較輕,平均病株(莖)率為10.5%,而3月10日施用速效氮的大棚萵苣菌核病發病較重,平均病株(莖)率為19.3%。原因在于適期(旺盛生長期)施用氮磷鉀混合肥的植株生長均勻健壯,抗病性增強,發病較輕,產量高;而在后期(莖部膨大期)施用氮肥的植株生長突旺、過嫩,病菌容易侵入,發病加重,產量降低。 3、綜防措施 3.1選用優良抗病品種,輪作換茬 針對海門市生態環境、栽培條件和萵苣菌核病發生情況,在豐產性、口味一致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在當地通過試驗、抗病性和商品性較好的的白皮型品種,如正興2號、正興10號、科興2號、科興10號等品種。自留種子一定要精選種子,剔除菌核。連作使病害逐年加重,對此,利用蔬菜生長期短、茬口安排較快的特點,與花生、甘薯、芋艿等根菜類作物輪作,能收到很好的防效。如海門鎮通源北村一農戶2006年前大棚蔬菜上菌核病發生較重,2006年開始與芋艿輪作,2008年開始種植萵苣,經調查,田間萵苣發病輕。同時,通過合理輪作,能調節地力,有利于蔬菜的生長發育,增強其抗病力。 3.2深翻土壤,提高土溫殺菌 對第1年種植大棚的田塊,全田采用拖拉機進行深翻,要求深度達到達25 cm以上。對已種植的大棚,在大棚上茬收獲后,采用小型耕翻機或進行人工翻地,要求深度達到20~25 cm。深翻使田間菌核及其他病蟲的傳播源埋到深土層,可有效地減少發生基數。如海門鎮通源北村一農戶大棚歷年種植萵苣及茄果類,2007―2009年3年內每年進行了深翻,田間發病高峰期調查,平均病株(莖)率為8.3%。在夏季空茬時機,利用天氣晴好、氣溫較高的時機,將土壤深翻25~30 cm,破碎大土塊,進行大水漫灌,在土壤濕潤后,撒碳酸氫銨,蓋上透明薄膜7~9 d,使土溫上升至60 ℃以上,土壤因高溫缺氧,使菌核大量死亡。此法具有成本低、無污染、效果好的特點,且能兼防其他土傳病蟲害,達到一舉多防的目的。據2008年觀察,防治萵苣菌核病效果達30.7%。 3.3筑壟栽培,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在平時病害調查中發現,海門市菜農往往把露地種菜經驗應用到大棚生產,習慣種在低洼處,便于澆水施肥,認為水肥不易流失,但卻加重了病害的發生。對此,要求菜農筑壟栽培,壟高一般5 cm,起到防地濕、防暗漬、減輕病害的作用。2008年大棚萵苣筑壟栽培與平地栽培對比試驗結果表明,筑壟栽培的菌核病株(莖)率下降10.2%。移栽前施足基肥,有機肥應充分腐熟,生長期要合理施肥,施肥要氮磷鉀肥搭配,避免氮肥過多,才能使植株生長良好,增強抗病能力。每個棚(200 m2)要控制在1 500~1 600株為宜,以便通風透光。 3.4清潔田園,控制棚室溫濕度 當棚內發現少量植株發病時,去掉病葉或拔掉病株,將其帶出大棚外深埋。平時及時去除植株下部老葉及田間雜草并帶出棚外處理。萵苣收獲后,將丟棄的殘株敗葉及時清運出棚深埋,減少病菌的傳播,同時不把病葉、病株丟在棚邊泯溝里,否則將通過河水灌溉或用藥噴霧后再次病菌侵染。本地菜農剛種植大棚時模仿山東地區,不了解山東干燥的氣候條件,把大棚兩邊薄膜壓死,不利于降溫除濕。對此,協助菜農改進蓋膜方法,在大棚兩側(邊)離地面60~80 cm,用舊薄膜做成圍裙,棚頂再蓋整張薄膜,即二次蓋膜法。這樣有利于棚內溫濕從大棚兩側降排。對大棚澆水,實施科學澆水法,澆小水不澆大水(不漫灌),澆水后及時通風排濕,連陰雨天和發病后控制澆水。向有條件的菜農推廣鋪設滴管,實行滴灌、滲透。并在大棚四周開挖排水溝,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3.5合理運籌化學防治 采取不同時期,不同施藥方法相結合。一是土壤消毒,最好在夏季高溫時進行,高溫悶棚時加入藥土,殺死病菌。二是及早用藥,以發病初期即旺盛生長期和將進入莖部膨大期用藥為佳,采用噴霧、煙熏等方法相結合。在發病初期選用50%撲海因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菌核凈1 000倍液噴霧。如遇陰雨天采用煙熏法,每200 m2大棚用20%速克靈百菌清煙霧劑100 g,晚上閉棚前點燃藥劑,第2天開棚通氣,每隔7~10 d噴(熏)1次,視病情用藥2~3次。 |
相關閱讀 |
怎樣對大蒜進行良種繁育 |
水稻苗疫霉病的危害癥狀、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
果樹徒長什么原因,果樹徒長怎么辦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