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節節麥的發生特點、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及防除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9-29 16:43:00 |
節節麥在小麥生長期間非常常見,由于其與小麥爭奪水肥和光照,對小麥產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農戶們必須提前做好相應的防除工作。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了節節麥的發生特點、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及防除措施,供大家參考。 1、節節麥的發生特點 1.1出苗期長 冬小麥田節節麥出苗有2個主要時期:一是秋季出苗期,主要在小麥播種之后,于10月上中旬至11月初,形成冬前出苗高峰;二是翌年2月下旬至3月,仍有部分出苗。出苗深度不同,據在大田調查,發芽出苗的節節麥種子主要集中在3~8cm的土層中。 1.2以幼苗或種子越冬 節節麥在冬小麥田主要以幼苗越冬,也可以種子越冬。秋季出苗的節節麥冬前產生分蘗,一般分蘗3~4個,多者10個以上。分蘗幼苗和單株幼苗都可以越冬,很少死亡。翌年春季氣溫回升后,未出苗的種子還可出苗,越冬幼苗還可產生分蘗,主莖和分蘗一般都能抽穗結籽。 1.3生命力強 節節麥的分蘗能力強,生長旺盛。據調查,春季節節麥一般每株10~20個分蘗,最多達每株32個分蘗。且節節麥的發生量隨水肥條件的改善而增加。 2、生物學特性及傳播途徑 節節麥以種子傳播繁殖,種子發芽所需最低積溫比小麥高,出草時間比小麥晚,10月下旬至11月形成出草高峰。節節麥分蘗力極強,單株分蘗一般3~12個,最多16個。抽穗及穎果成熟期比小麥早,每穗結實粒數一般28~40粒。其傳播途徑主要有3個:一是隨小麥種子傳播。盡管節節麥成熟期比小麥略早,并逐節脫落,但每年仍有部分成熟偏晚的節節麥混雜在小麥種子中,農民在自由購換這些未經嚴格機選和檢驗的麥種時,即可造成遠距離傳入。二是隨風雨、水流傳播。多數農戶將從田間拔除的節節麥隨意丟在田頭、溝邊、路邊,其種子極易隨風雨、水流近距離進入相鄰農田。三是隨土雜肥再入田間。清理出的節節麥種子倒入肥堆或漚糞池后,因其穎果外殼皮厚質硬,難以充分腐爛,隨肥施入田間后,其種子能正常生長,繼續造成危害。 3、節節麥的識別 節節麥屬禾本科山羊草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稈叢生,幼苗期及生長在路邊的節節麥有時伏地,拔節后斜上或近直立生長。節節麥幼苗期基部呈紫紅色,幼葉初出時卷為筒狀,展開葉為長條形,葉片狹窄且薄,分蘗后的正常展開葉寬在3.6~5.6mm,不到小麥平均寬度的1/2;葉片厚在0.28~0.37mm,接近小麥平均厚度的1/2;抽穗后株高90~125cm,高于小麥3~10cm,成株期的莖稈有4~5個節間,節間長度自下而上漸長;葉片以倒2葉最長,基部葉片最短。穗狀花絮,圓柱形,穗長11~12cm,每穗具8~15小穗。每小穗2~5粒種子。緊貼穗軸節間具長芒。成熟后的穎果外殼深褐色,皮厚質硬。籽粒卵狀長圓形,黃褐色,腹面具縱溝,外形極似小麥粒,但其大小及粒重僅相當于小麥的1/3左右,平均千粒重14.5g。 4、防除措施 在近幾年的實際工作中發現,要有效控制節節麥的進一步擴散蔓延,并減輕其危害,應采取以下綜合防除措施。 4.1加強檢疫 嚴把種子關。植保部門和小麥制種單位要狠抓種子繁殖田的產地檢疫及種子的機選工作,同時做到統一供種,從源頭上杜絕節節麥隨麥種傳播。 4.2及早人工拔除 結合麥田管理,在節節麥苗期,最遲在其種子成熟前,拔除植株。為了做到不留后患,以防種子再次進入麥田,拔除要徹底,并將拔除后的節節麥帶出田外集中銷毀。 4.3開展高效安全的化學防除 連續3年多次田間試驗和較大面積示范結果表明,3%世瑪是防除節節麥的有效除草劑。秋季小麥3葉1心以上、節節麥出土后,用3%世瑪375~450mL/hm2,春季小麥返青期用450~525mL/hm2,對水450~600kg,用手動噴霧器進行莖葉處理。在施藥時要嚴格做到不漏噴、不重噴,施藥后2d內不得灌水;噴藥時藥要準,水量要足,噴霧要細,噴灑要均勻,否則會影響除草效果或對小麥及下茬作物產生藥害。 |
![]() |
![]() |
相關閱讀 |
甜菜田化學除草劑要點需知 |
絲瓜瓜實蠅的為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 |
防治黑心菊花葉病有良方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