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癌腫病的危害特征、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8-10-22 14:57:00 |
癌腫病是馬鈴薯生產中出現的一種毀滅性土傳病害,主要為害植株地下部分,薯塊和匍匐莖上發生普遍。一般損失30%~40%,重病地塊可達80%以上,甚至絕收。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馬鈴薯癌腫病的危害特征、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供大家參考。 危害特征: 主要為害地下部。被害塊莖或匍匐莖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細胞不斷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頭狀的瘤,表皮常龜裂,癌腫組織前期呈黃白色,后期變黑褐色,松軟,易腐爛并產生惡臭。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繼續擴展為害,甚者造成爛窖,病薯變黑,發出惡臭。 地上部,田間病株初期與健株無明顯區別,后期病株較健株高,葉色濃綠,分枝多。重病田塊部分病株的花、莖、葉均可被害而產生癌腫病變。 發病原因: 病原菌為內生集壺菌,屬鞭毛菌亞門。種薯帶菌是健康田塊病害發生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隨播種進入田間進行初侵染。病組織腐爛后釋放出休眠孢子囊到土壤中,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隨病組織在土壤中越冬,休眠孢子囊抗逆性極強,甚至可在土壤中存活25~30年。春天溫度達到8℃以上,濕度充足時,休眠孢子囊萌發產生單核游動孢子,游動孢子擁有單一的鞭毛,能在土壤水中移動到達寄主。游動孢子失去鞭毛后從寄主表皮細胞侵入,刺激受侵染部位的寄主細胞大量增生和體積膨大。在生長季節結束時,病菌又以休眠孢子囊越冬。 病菌靠農事操作、動物糞便、雨水和灌溉水傳播。影響發病的因子有環境條件、品種、人為活動及貯藏方式等。最主要的是溫度、濕度和酸堿度。土壤相對濕度在40%以上時,休眠孢子囊萌發良好,相對濕度在90%以上時,游動孢子釋放最多。濕度合適的條件下,溫度在12~24℃范圍內,pH4.5~7.0是馬鈴薯癌腫病發生最有利的條件。降雨頻繁、氣候溫暖且晝夜溫差較大、土壤疏松又偏酸性等自然條件適合病害的發生。 綜合防治措施: 1. 農業防治 嚴格實行檢疫。對需要調進和調出的馬鈴薯種薯,要嚴格進行檢疫,防止帶菌種薯傳入和傳出,確保無病區的馬鈴薯生產安全。 種薯處理。選用抗病品種。利用脫毒莖尖苗,快繁高度抗病品種,盡快更替不抗病的品種。播種前,用1%的石灰水或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薯1小時,晾干后再播種。 選擇糧谷作物輪作,消除隔年生馬鈴薯,重病地改種非茄科作物。采用高壟栽培,減少馬鈴薯莖基部與水直接接觸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改善馬鈴薯根際土壤的通透性,提高植株的抗病力,避開低洼易澇地;施用腐熟無病肥料,增施磷鉀肥;銷毀病殘株體。用10%的甲醛溶液處理農事人員所用的農具和衣物,防止將病原菌帶到無病田塊。 2.藥劑防治 苗期和薯期,可用20%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或乳油葉面噴施,或每畝用藥400~500克,拌細土600~750千克于播種時蓋種;藥水灌窩,于馬鈴薯出苗70%時,用1000倍液灌根;藥水噴霧,于出苗70%時噴一次,初蕾期一次,每畝用1500倍液60千克。還可選用50%溶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9%烯酰·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澆。 |
相關閱讀 |
種植棉花須注意事項 |
種植越冬西葫蘆的技術要點 |
栽培耐熱花椰菜注意事項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