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好農資網手機版,經銷商種植戶都在用
中國鉀肥工業40年突破層層壁壘,在全球鉀肥市場中雄踞一隅
來源:中國農資傳媒    2018-11-6 9:16:00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回望40年輝煌征程,中國腳步鏗鏘堅定;回眸20年行業巨變,中國農資故事精彩磅礴。

中國鉀肥工業40年突破層層壁壘,在全球鉀肥市場中雄踞一隅

    1958年,鹽湖上的一聲吶喊喚醒了沉睡億萬年的戈壁荒灘,拉開了中國鉀資源開發的序幕。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中國鉀肥工業從小到大、從土到洋、從弱到強。

    40年來,中國鉀肥工業用埋頭攻關打破技術封鎖,用規模產能回應貿易壁壘、平抑市場價格,更讓“中國鉀”實現500萬噸的歷史突破,使中國這個曾經的貧鉀國家,向鉀鹽富集技術邁進,由技術開發、加工生產為主導向循環經濟、資源高效利用轉變,在全球鉀肥市場中雄踞一隅。

    億萬農民作為這場改革的踐行者、見證者,眾志成城,書寫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壯麗史詩,鉀肥工業作為這場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砥礪奮進,鍛造出中國式發展樣本。

    資源  利用寶貴資源提升自給率

    “鉀”是糧食的“糧食”,是農作物三大營養元素肥料之一,對保障農業生產、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美國地調局統計和中國自然資源部信息顯示,當前世界鉀鹽含量約83億噸,儲量基礎約180億噸,資源總量達2500億噸。但世界鉀鹽的分布很不均衡,絕大部分在北半球。中國的探明儲量不多,折成氧化鉀為8291.6萬噸,約占世界的1%。不管從資源稟賦、利用價值還是開發環境,鉀肥對中國來說都是稀缺資源。

    中國人的“飯碗”要盛“中國糧”使鉀鹽開發成為必然選擇,也是構筑鉀鹽開發最大價值所在。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將各項科技研發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國目前已掌握世界上全部鉀肥生產技術,鉀鹽綜合利用率由最初的27%提升至80%以上,鉀鹽自給率由完全依賴進口上升至58%,在提升中國國際鉀肥市場話語權的同時,中國已成為世界鉀肥貿易價格凹地。鹽湖鉀肥、鹽湖循環產業已經成為青海在國家乃至世界的品牌。”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謝康民在8月22日召開的“2018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論壇”上表示。

    記者了解到,現階段我國鉀肥工業形成了科研、設計、設備制造、施工安裝、生產、銷售、農化服務等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鉀肥生產技術和單套生產能力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王孝峰介紹,2017年我國鉀肥產量達到970萬噸,在鹽湖鋰、鎂、鈉、硼等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碳酸鋰、高純氫氧化鎂、金屬鎂、純堿等一批工業化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初步形成了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鋰、鎂、鈉、硼等資源梯級開發綜合利用的工業體系。

    我國是一個鉀肥消費大國,但資源匱乏,特別是可溶性鉀資源寶貴,讓中國不得不重視資源的有序開采。為保障我國鉀資源的可持續供應,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對我國鉀鹽行業發展提出建議,他說,“為了我國鉀鹽行業順利發展,行業應當居安思危,認真分析前進中存在的問題。我國鉀鹽可采儲量不足,分布不均,尚未找到大型可溶性固體鉀鹽礦床,枸溶性雜鹵石還未得到重視和開發。”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家的戰略資源。確立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依靠技術創新,向制造業下游和高端產品延伸產業鏈,青海鹽湖正在夯實循環經濟的鹽橋,不斷延伸高質量發展的鹽路,開創世界無機鹽產業建設鎂鋰鉀鹽的中國高地。”

    技術 創新技術確保鉀肥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我國探明的資源儲量以鹽湖鉀礦為主,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和新疆羅布泊地區。鉀礦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配套開采條件差,且鉀鹽資源以鹵水鉀礦為主,鉀礦品位相對較低,因而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利用有限資源在最大程度上滿足國內鉀肥需求是中國鉀肥人的宏愿。要實現這一目標,創新開采技術勢在必行。”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國福說。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找鉀工作有了很大發展。進入1985年,為了迅速改變中國嚴重缺鉀狀況,地質部專門安排了中國柴達木盆地西部和北部鉀鹽的普查項目,為日后鉀鹽資源的重大發現,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國家政策指引和各項科研資金支持下,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含鉀硫酸鎂亞型鹵水制取硫酸鉀”工藝 ,在新疆羅布泊鹽湖建成120 萬噸/年硫酸鉀成套裝置,使我國擁有了世界領先的利用硫酸鹽型鹵水制取硫酸鉀的技術和產能世界第一的硫酸鉀大型裝置,該項目獲得 2013 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鹽湖股份公司自主研發了光鹵石水采船、反浮選冷結晶、固體溶解轉化等顛覆性技術,形成500萬噸氯化鉀、50萬噸鉀堿、40萬噸硝酸鉀、7.2萬噸碳酸鉀產能,建成中國最大鉀工業基地,創立鉀資源 “固液轉化、驅動開采、貧富兼采、循環回收”的獨特開發模式,資源保障由年產100萬噸、服務30年提高到年產500萬噸服務50年,無形中實現了新“鹽湖”的再造。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國鉀鹽鉀肥工業的快速發展助力。經國務院批準的西部大開發十大工程之一鹽湖集團百萬噸氯化鉀工程于2000年開建,2006年全面達產達標。此后,我國相繼建成多個百萬噸鉀肥工程。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鉀肥分會會長、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興富表示,中國鉀肥產業在創新氛圍中實現了快速發展。他說:“近年來,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自然資源部以及青海省直各部門等多個專項項目支持下,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在創新并舉,自助探索與產學研相結合,鹽湖股份公司實現了多項先進技術的產業化,形成了第三代氯化鉀工業技術。察爾汗鉀資源總利用率由初期的不足30%提高至70%以上,加工廠綜合回收率由60%提升至90%,產品品位KCl含量由不足90%提高到98%。察爾汗鹽湖鉀鹽開發由年產100萬噸服務38年增加至年產500萬噸服務47年,保障鹽湖鉀肥可持續發展。”

    貿易 一帶一路夯實國際市場

    近年來,隨著國內鉀肥產業不斷擴大,產量快速增加,提高國產鉀肥市場份額、保障我國鉀肥自給、提升中國在國際鉀肥市場中的地位和進口談判中的主動權,成為世界鉀肥價格洼地。國產鉀肥的發展,極大地減少了我國鉀肥的對外依存度,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全球貿易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也在逐步多元化。特別是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國企業主動出擊,積極“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

    據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蘊藏著豐富鉀鹽資源,約占世界鉀鹽資源探明總儲量的51.1%,是全球主要鉀鹽生產區,也是未來中國鉀鹽主要進口來源地。自2008年以來,我國境外鉀資源開發在北美、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約有30多個項目,預測鉀鹽資源超百億噸氯化鉀,為國家鉀資源戰略儲備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信部原材料司處長張文明表示:“我們國家在繼續實施扶持國產鉀肥發展的優惠政策,保障國產鉀肥競爭力和提升自給率的同時也要加快境外鉀肥基地建設,實現雙輪驅動,鞏固國內價格洼地,從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引導企業有序推進‘走出去’步伐。對境外鉀肥基地加大支持力度,形成雙翼協同保障我國鉀肥的穩定供應,提升我國在國際鉀肥市場的話語權。”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建設一個大型鉀鹽生產企業從勘探、設計、建設到出成品至少需要5-7年的時間,建設周期漫長且投資巨大。據了解,目前我國在境外已進入生產運營階段的企業只有在老撾的中農集團和開元集團,它們是我國“走出去”找鉀和采鉀的企業佼佼者。

    2018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成員、理事會副主任楊建平首次將中國鉀鹽產業發展提升到“兩會”高度,引起行業關注。他建議,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解決我國“缺鉀”問題。他提出,應當加強國內鉀鹽資源保護性開發,加大對“境外找鉀”的戰略統籌和引導扶持,提升我國在國際鉀肥供應中的話語權,保障我國鉀肥長期穩定供應和農業戰略安全。他建議,依托“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統籌規劃、有序引導中國企業“走出去”實施境外鉀鹽開發。

    作為中國鉀肥事業的參與者、傳播者和守望者,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對于當前中國鉀肥市場也有一定的思考。我們認為,鉀肥聯合談判機制是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應當由各行業組織牽頭,以聽證會的方式進行摸底,聽取下游用戶企業建議,形成共識、協調采購。供給方面跟蹤國內資源勘探信息、采集國內鉀肥企業產量化數據,需求方面了解復合肥企業采購意愿、針對生產規模調研和摸底。

相關閱讀
北京澳佳肥業“烏金囊”小麥試驗觀摩會圓滿結束
肥市依舊盼春風,預計鉀肥價格回落空間不大
尿素回暖中印談判八大利好因素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