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型肥企破產重組,經濟新常態要求企業轉型 |
來源:中國農資傳媒 2019-1-4 9:22:00 |
2018年終歲尾,《中國農資》刊登《破產寒流來襲,肥企如何“過冬”?》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 面對這些大型肥企,人們有太多不舍,也不禁發問,為何這些大型國企會淪為僵尸企業,以致重組破產?這些企業的存在對行業有什么不利影響?企業如何才能走出泥潭,重獲新生?對此,《中國農資》記者又進行了深入調查。 破產背后,原因是多樣的 事實上,這些大型僵尸肥企的破產重組,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國際環境、金融環境,還有環保、原材料、搬遷、改造、負債等因素。 首先,僵尸企業僵而不死、劣不能汰。這部分僵尸企業是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的產物,背負的舊賬斬不斷、理還亂,逐步形成僵尸企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僵尸企業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政府的過度保護。政府出于保住經濟增量基數、維護社會穩定等考慮,不愿企業倒閉破產,于是不惜連續通過財政補貼和銀行支持等手段,維持企業存活,使企業負債如滾雪球,越積越大;而銀行出于對不良貸款率的擔憂只能被迫向其繼續提供信貸支持。此外,企業自身也在“熬”,不愿主動退出市場,認為破產是件“丟面子的事情”,尤其管理者擔心破產后會被追究責任,利用政府追求 GDP、保社會穩定的心理,等待政府來幫扶兜底。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使部分企業面臨重組、清退。前些年,部分企業盲目借債擴產,根本沒有考慮到想要投產的項目的成本及競爭優勢。從而導致近幾年產能嚴重過剩。貴州省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周宏告訴記者,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下,在有效需求不能滿足和新供給還未形成的檔期,原有產品不能適應現在的需求而出現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經營困難,轉型升級難。廣西南寧兆豐農資有限責任公司丁衛平認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也使得一些不符合行業發展、區域布局、產品需求的企業成為兼并重組和清理退出的對象。 第三、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轉型困難。丁衛平表示,老企業遺留下來的舊有體制,導致其轉型困難加大。老國有企業面臨“三供一業”移交、廠辦大集體改革、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和企業職工安置等問題,歷史遺留問題負擔沉重。周宏也提出,老國企在生產設備、用料方面都比較挑剔,出貨的成本也相應增加,從而失去競爭力,比新廠、新設備要增加20%的成本才能生產出1噸化肥。老國企雖然也想創新轉型,但是包袱太沉重,基本沒有能力再投入資金,惡性循環之下,逐漸拖成“僵尸企業”。丁衛平還說,在磷復肥化工方面,要處理固體廢棄物,大大增加成本,而且這一要求很嚴格,這種形勢下,大國企要遵守國家的法規,既有成本方面的困難,而且幾十年來積攢下來的弊端很多,不像一些新的企業能夠以輕裝上陣的姿態來面對。 第四、“資金鏈”“擔保鏈”斷裂。部分企業因經營不善,加上市場萎縮,以及環保、原料等因素運轉不暢。此外,以前是政策性貸款,而現在已經市場化,企業長期拖欠對銀行正常運轉已造成威脅。這樣一來,企業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銀行無法繼續為他們供血,導致“資金鏈”“擔保鏈”斷裂,無力支撐下去。如四川鎣峰化工是比較早期的復合肥品牌,因經營不可持續,最終資金鏈斷裂而破產。”丁衛平說。 第五、經濟新常態下,無法與市場接軌。精細作物和水肥一體化設施的普及也導致傳統固體肥料用量減少,如廣西地區的柑橘、香蕉等基本是水肥一體化種植。另外,國家綠色食品、平衡施肥等政策主導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不合理施用,倡導有機質的增加,增施有機肥也導致傳統化肥的使用量在縮減。傳統化肥市場在萎縮,傳統肥料生產企業產能過剩。丁衛平告訴記者,單一做傳統肥料、走老路的企業目前狀況基本不太理想,如尿素等大化肥,價格十分透明,如果沒有政府補貼,加上高昂的運費、人工費、油價等,一旦中間稍有紕漏,就很容易出現破產重組、倒閉退出現象。 殃及商家,業內態度趨于理性 對于大型肥企的接連破產重組,近期業內可謂氣壓很低。對于生產企業來講,帶來一種恐慌的情緒,因為他們要解決工人的飯碗,解決企業的生存問題及還貸等問題,所以當前形勢十分嚴峻。而對于與這些企業合作的經銷商來講,損失極為慘重,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合興農資經營部的李紅霞告訴記者:“江西六國是我們一直以來長期合作的企業,正因此,我們公司在2017下半年和2018上半年出于采購便宜的考慮而提前打款,直到聽聞江西六國破產的消息,我們之前打的部分款還未拿到貨。在這種形勢下,公司出于資金回籠的考慮做了部分冬儲,廠家按照最高價格發貨。雖然價格高,但是如果等企業走完相關程序,那么前期所打的款項清算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而且也不知道最終結果會如何。所以被迫高價儲了一些貨,把損失降到最低。”李紅霞表示:“如果出于自愿,在今年化肥價格如此高的情況下,是不會像去年一樣主動儲備的,無論廠家最終處理結果如何,對于與這些廠家合作的經銷商來說都是很被動的。” 對于今年多家肥企重組破產,業內人士多表示很吃驚,但是態度卻比較理性。丁衛平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整個行業十分嚴峻的問題。當前大氣候、大環境如此,很多老國企及中小型企業都面臨這樣的困境,所以部分企業破產、重組只是市場的自我調整,破產重組、倒閉退出是整個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或者說是競爭格局的變化和加劇。而且僵尸企業的存在對于社會而言,已經成為政府的包袱,更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大量土地、原材料、勞動力等資源被白白浪費,造成生產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有效利用率不高。所以有的政府給企業員工買斷工齡,讓他們自謀出路。未來,部分運轉不暢的企業可能還將面臨破產、倒閉或者重組。”對此,周宏也表示:“這部分老國有企業的困境無法避免,對于老企業的倒閉,內心是舍不得的,但是破產重組、倒閉退出也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資源就這么多,市場蛋糕就這么大,業內人士認為,或許淘汰、死掉一批,剩下的才能活得好。 適應市場,方能走得長遠 經濟新常態要求企業轉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周宏強調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強調要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完善企業退出機制。中央的要求指明了我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路徑和方法,“僵尸企業”走向破產是必然。 一些老企業在優勝劣汰中退出了市場,然而一些新型肥料龍頭企業在市場中逆勢飛揚。部分上市公司如金正大、芭田、史丹利等企則做到了產品類型全覆蓋,產品的豐滿度方面做得很好,能夠把脈市場動態,及時更新換代,產品覆蓋率很高,從低端到高端,從固體肥到水溶肥,以及有機肥都有涉獵。有的企業即使沒有生產有機肥,但是哪怕貼牌生產,也要涉獵,做到了產品細分和全覆蓋。這些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并不斷創新品種,目的是找到突破口,找到利潤的新的增長點。 “潮起潮落是自然現象,所以對于當前企業的破產、重組,當以平常心去看待。”丁衛平表示。企業要想走得長遠,要注重自身內在品質,還要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應對市場時要有一種長遠的目光,洞悉行業發展的軌道和趨勢,找準未來的趨勢在哪里,才能夠走對路,走對方向。 |
![]() |
![]() |
相關閱讀 |
湖北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 |
氯化銨:12.27日江蘇德邦報價情況 |
本月化肥市場應該被期待嗎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