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永遠拼不過簡單,細數農資行業的簡單經典 |
來源:農藥市場信息 2019-1-22 10:28:00 |
《胡耀邦傳》中說:延安時期,毛澤東問:什么叫軍事?胡耀邦講了書本上解釋的很多東西。毛澤東說:“沒那么復雜,軍事就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毛澤東又問:什么叫政治?胡耀邦又洋洋灑灑說古論今,毛澤東說:“沒那么復雜,政治就是,把支持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得少少的!”。 復雜永遠拼不過簡單, 這已成為真理。 農資行業也如此。 我們來細數農資行業的簡單經典: 1.惠州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黑燈工廠。 社會的發展需求,對環保猛下狠手,固然有些極端,卻也卓見成效。 化工企業環境污染、高耗低能,制約了社會綠色、生態的發展進程。 而高昂的物流、存儲、人工等費用,對各類企業的智能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新高度。 2018年惠州銀農采用全自動化設備,DCS系統升級至MES系統,建成無人工廠,也就是黑燈工廠,在農藥領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這不僅是取代工廠人力,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具有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事故率,提升產品品質等優勢。 不僅是要建無人工廠,在中國,還應建設更多的智慧工廠、智能工廠。那么,讓現代化來的更迅猛一些吧。 2.綠業元的“蕓保凱”。 單品、爆品,近幾年此起彼伏,但“蕓保凱”單年度銷售近17.7億的記錄,創造的是農資行業的神話,并且,這個傳奇還在繼續。 綠業元總裁范國防說:2019年員工自報銷量統計為42.5億,目標定為40億。2019年1月15日—1月18日鄭州綠業元全國精英客戶年會預約銷量達41.26億。 有很多人對“蕓保凱”產品里面的組合質疑,同樣的產品,銷售的差距為什么那么大呢?值得我們思考。 3.海南正達永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哈密瓜單作物銷售3200萬。 海南正達將真正的服務對象定位為作物,按照哈密瓜從育苗到收獲的3個月時間節點,通過半托管的模式,用技術+服務,對上萬畝的哈密瓜進行精準管理。 時間的歷練,海南正達在哈密瓜這種作物上做到了病情診斷、技術指導、精準配藥、配比施肥等一體化的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戶帶去了全方位的幫助。 2018年銷售額3200萬,只是一個數字,代表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更廣闊的市場。 4.跨國公司平臺、渠道建設。 農資人都知道,跨國企業業務員非常少,謂之曰業務代表,其技術水平因公司內部培訓機制決定,對產品認知及行業動態了如指掌。在渠道建設方面,這些公司往往是避重就輕,只求質量,不要數量。 產品高端化、客戶精致化、市場精細化,在產品促銷、推廣上,做到的也可稱之為精準。 針對靶標,讓農民更是無可挑剔。 隨著國內農藥科研的進步,無數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誕生,讓外企有了些許緊迫感。筆者預感,行業動蕩,跨國公司在渠道建設上會進一步下功夫調整。 5.廣州益才農資供應鏈系統。 當網絡還在爭論經銷商和鄉鎮零售商生死存亡之時,廣州益才集團總經理陳瑞明拓展了一條新出路。 益才農資供應系統的產生,是把廠方、終端進行對接,把社會閑散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合力服務農業,不可謂之為奇思妙想,筆者非常看好其未來。 大家可以看一下,資源的整合,是否給了零售商完美的后勤保障,并且還可以更好的為農民服務。不管是散戶,還是規模種植農場主,能否抵擋這套“組合拳”? 這樣的鏈條,將農資渠道有效的拴在了一條安全繩上,試問還有哪些方面令人不放心? 成功不是個例,經典還在繼續。這些成功甚至于讓我們產生疑問:這樣就能成功了?他們是怎么做到的?我們這樣做可不可以? 經典可以重現,歷史卻不可重演。因此我們看待問題要有深度。 咱們先看一則笑話: 一老頭說:“當日華山論劍,先是他用黯然銷魂掌,破了我的七十二路空明拳;然后我改打降龍十八掌,卻不防他伸開右手食指中指,竟是六脈神劍商陽劍和中沖劍并用,又勝我一籌。可見天下武功彼此克制,武學之道玄之又玄!” 少年聽得心馳目眩,正要再問,旁邊老太太罵道:mb玩個石頭剪子布都說的這般威風! 笑話過后,大家有什么感悟? 能把簡單的事說的精彩也是一種能力,公司會說故事,股價上來了;人會說故事,職位便上來了。 當然,在內行人眼里,這一切都是個屁! 筆者想說:農資行業,每一個簡單地成功背后,蘊藏著太多的不簡單。 黑燈工廠不用工人,簡化工序;“蕓保凱”幾個產品組合銷售,單品上量;海南永昌在哈密瓜上創造銷售傳奇;跨國企業平臺運轉,精簡客戶;益才農資供應鏈減少銷售渠道等,在農資行業,與傳統模式相比,這都不能不說是簡單地作為,但它們卻無比成功。 這些所謂簡單的成功背后,蘊藏著太多大智慧、繁雜的付出。具體體現為:精準定位、聚焦、成功后無數次的復制等等。 馬云說:“復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簡單的事情重復做,你就是行家;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贏家。” 惠州銀農的黑燈工廠,是創始人錢炫舟用“工匠精神”打造“銀農智造”,規范化管理,制度完善、組織構建,基礎積累,一步一步走下來的。 沒有對企業發展方向的準確定位和規劃布局,筆者認為銀農走不到這一天。 綠業元對產品的定位與推廣更是出神入化。把農民迫切需求的“增產”意識強化為“賣點”,不廣告宣傳,只示范推薦,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后,市場應運而開。 包含董事長在內,每年人均200次以上的農民會數量,是不是嚇到了無數人? 透過數字積累看結果 每天努力一點,時間積累,成就就會是龐然大物。 海南永昌的發跡不是個例,精準定位,聚焦發力,讓合適的人做適合的事,重復的事情用心做,必然成功。 跨國公司的渠道設立,是基于對市場的充分調研,種植結構、主打作物、客戶網絡……選擇大于努力用在此處十分恰當。 廣州益才的創新之路迎合了時代的發展需求,農資行業銷售渠道的茫然,是有心無力,資源整合會幫助各渠道規避行業弊病,合力服務中國農業規模化發展。 筆者認為:化繁為簡,農資人方能走的更遠。 沒有什么事能隨隨便便成功。毛主席也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中國農業十四連增后,耕地面積在減少,農技服務尚不能支撐更快速的發展,農化行業正在經歷大洗牌,農資人何去何從? 拋卻事情的簡單與繁雜,農資人當對自己的未來有所規劃。 如同大連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提出的,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這個目標不一定是銷量,或許是方向,或許是改變,又或是學習的提升,給自己定好位,霸王弓撐開,您這支箭也將奔赴遠方。 |
相關閱讀 |
假農資:傷農之痛何時消 |
好消息!127億元貸款支持春耕、14億元防控重大病蟲害 |
鉀肥需求發生變化,全球需求量呈逐年增長趨勢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