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鈴薯土傳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 |
來源:網絡 2019-4-12 15:13:00 |
馬鈴薯土傳病害是一類常見的病害,容易對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造成毀滅性的的危害。為了幫助農戶們更好的應對該類病害,本文為大家總結了馬鈴薯土傳病害的危害癥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措施,詳情如下: 危害癥狀: 土傳病害一般危害植物的根和莖,作物生長前期一旦發生病害,會引起幼莖潰瘍或腐爛猝倒,幼苗很快就會死亡,嚴重影響作物生產。作物生長后期發生病害,一般年份減產20%-30%,嚴重年份減產50%-60%,甚至絕收。土傳病害發病后,比較難以防治,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很難被殺死,來年繼續侵害作物,如此循環,病害越來越嚴重。 發生規律: 馬鈴薯土傳病害病原菌能打破表皮的保護侵染馬鈴薯,主要侵染根、嫩芽、地下莖、匍匐莖和塊莖。有些病原菌不能透過完整表皮而只能通過傷口侵染,有的病原菌則能通過氣孔、皮孔等自然口侵染植株。病原菌一旦侵染植株,就會在植物組織中快速繁殖擴增。真菌大多具有主動性,是以孢子萌發的牙管或以菌絲從傷口、自然孔口或直接侵入,細菌主要以菌體隨水滴或者植物表面的水膜從傷口或自然傷口侵入,存在于氣孔上水膜內的細菌可通過氣孔游入氣孔下室,再繁殖侵染,而有的只能從傷口侵入。 真菌和細菌可引起植物組織腐爛,產生一系列水解酶,如纖維素酶、果膠酶、木聚糖酶和蛋白酶,這些酶類使植物細胞壁軟化最終導致細胞死亡,為微生物創造機會獲取死亡細胞內的營養物質,果膠桿菌屬病菌基于群體感應產生的一類致病原,它利用自由擴散的化學信號分子,使致病菌同步產生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攻擊更有效。線蟲又分為皮外寄生和皮內寄生兩大類,皮外寄生線蟲可以短距離蠕動,以分生區的馬鈴薯根為食,不進入根內寄生即可生長繁殖;馬鈴薯金線蟲、馬鈴薯白線蟲在根細胞中形成空腔,最終形成癭瘤。 防治措施: 1、化學防治 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是防治土傳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化學約劑的使用往往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同時,病原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因此,選擇化學藥劑防治病害需謹慎,應盡量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藥劑,也可交替使用各種藥劑,以避免病原菌產生抗藥性。 2、農藝防治 由于化學防治對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因而,以改善栽培技術為主的農藝防治方法更可選。馬鈴薯和其他禾谷類作物4~5年的輪作可有效防治多種土傳和病殘體傳播病害的發生。早熟品種可避免某些病害的危害,如主要在植物生長后期造成傷害的黑痣病和炭疽病。將甘藍與綠肥作物輪作,產生的揮發性含硫化合物可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減少與害蟲相關的病原體數量。若某種病害只在某一區域發生,則應采取措施避免病害蔓延,如淘汰或燒毀所有病變植株。堆肥也能對土壤消毒,有機廢物是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常用的堆肥(污泥、糞便等),它們會在溫暖環境下經歷漫長的有氧分解過程,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此外,通過某些方法增加馬鈴薯根莖數量,可間接起到綜合防治土壤中的線蟲及根瘤菌的作用。 3、其他防治方法 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種生物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法,即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以菌治病。此外,研究表明,利用水楊酸誘導馬鈴薯瘡痂病抗性,開發新型高效誘抗劑是可行的。使用病原體本身產生的天然有毒化合物,如利用揮發性油脂熏蒸,可防治干腐病、黑痣病和莖潰病。通過生物熏蒸或暴曬,能對土壤起到消毒作用,從而預防土傳病害。生物試劑的選用對土傳病害的防治有—定效果,但是,選擇生物試劑,必須考慮其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 |
![]() |
![]() |
相關閱讀 |
龍眼落果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
哪些因素會導致玉米禿尖 |
小麥麥芒發白發干原因是什么 |
![]()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