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銅跟無機銅會是平分秋色還是此消彼長呢? |
來源:南方農村報 2019-5-11 10:04:00 |
與在國外占絕對優勢不同,無機銅在國內市場面臨“強勁對手”——有機銅。 曾有有機銅廠家隔空喊話:“有機銅終將替代無機銅”,底氣來源于更適宜混配,不容易產生藥害,使用方便更安全。但無機銅廠家也不服氣,搬出迭代升級后的進口產品予以回應,一副爭個你死我活的態勢。 與國外大農場式的農業管理不同,國內農業的主力軍仍是廣大種植散戶,這也導致終端農戶的用藥習慣仍較落后,為節省人力成本,農民每次噴藥時混配4-6種不同農藥的現象十分普遍,以期在防病時殺蟲,做到“病蟲兼治”。 作為一種“中國特色”式的產物,有機銅更像是為解決國內終端亂用藥、亂配藥的情況而出現,究竟跟無機銅會是平分秋色還是此消彼長呢? 有機銅能替代無機銅嗎? “這是個趨勢,目前大多數無機銅產品仍是偏堿性的,田間混配易產生藥害,且銅離子含量會比有機產品高,使用不當會燒葉,也會刺激螨類增殖,而有機產品則不會有這類問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植物細菌性病害研究專家胡白石認為,有機銅產品雖發展起步晚,價格偏高,目前認可度不如無機銅,但在一些敏感作物上應用已逐漸廣泛。 “有機銅無法替代無機銅,從目前國外無機有機9:1的市場份額就可以看出來。” 樂山市農福貿易有限公司南區經理張文銳認為,跨國企業的農藥水平一直領先國內廠家,但目前諸如先正達和科迪華的銅制劑產品都是無機銅,這也從側面驗證了無機銅可能更有市場發展的空間。“目前在芒果、柑橘等作物的敏感期(花期、幼果期)我們發現農戶用有機銅的更多,但在臺風天前后或者摘果(芒果)洗樹時,仍是以無機銅產品為主。” “就像專業的醫師用更快更猛的藥,非專業的醫師用穩定安全的藥一樣,兩者的目的都是防病,但水平不同自然有迥異的選擇。”浙江龍灣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興平認為有機銅不能完全替代無機銅:“無機銅的使用歷史悠久,農民尤其是國外大農場的使用技術掌握程度很高,也證明了它是一類非常優秀的藥劑。但因為國內終端的技術水平不一,才導致出現了一些生產上的負面情況。” 熊興平指出,無機銅和有機銅產品應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兩類,在防治細菌性病害時可成“犄角之勢”共殲強敵:“國外以預防手段為主,對治理沒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從跨國企業推廣產品的情況來看,不是說有機銅產品不好,而是在預防階段用無機銅就防住了,也自然沒有治療產品的生存空間。而國內仍是見病打藥情況較多,有機產品自然有它的市場需求,有機銅中尤其是噻唑類具有內吸性,兼顧防和治,也就被部分散戶所選擇使用了。” 面對缺陷,銅制劑正合力“升級” 事實上,在銅制劑面對市場質疑聲時,出現了“開源改流”的局面,一方面涌現了一批具有自主專利產品的有機銅廠家,另一方面,原有的無機銅廠家也在主動變革,迭代自身產品。 目前部分有機銅廠家“攻擊”無機銅的點無非是安全性和混配性差,但事實上,隨著一百多年的發展,無機銅制劑的加工工藝和助劑選擇都變化巨大,比如從冠菌銅、冠菌樂再到添金,目前氫氧化銅產品的粒徑大小已能做到100納米級,基本不會出現銅離子分布不均,局部濃度大的情況。不僅如此,張文銳提到,目前在劑型上也逐漸從過去的水分散粒徑、干粒劑升級成懸浮劑等,“因劑型的原因,過去的無機銅產品很多需要在水里充分濕潤攪拌才能懸浮噴灑,而現在的產品在水中分布和噴霧時更均勻,展著、流滯效果都提升不少。” “無機銅確實在升級換代,包括粘著度、細度、延展性、濕潤性等,但有機銅和無機銅面臨的時代是一樣的,有機產品同樣也在進步。尤其在中國未來10-20年內散戶仍為種植主力軍的背景下,只要看病打藥的現象還存在,有機銅產品就有市場。”熊興平提出,以噻菌銅、噻森銅、噻唑鋅等為代表的噻唑類有機藥劑因具有內吸性,在治療細菌性病害上具有一定優勢。無機銅壽命長,價格也比較透明,而作為較新的產品,有機銅產品的利潤還較豐富,在“見病打藥”的大勢之下,渠道發展仍有很大的潛力:“但如果主要起保護預防作用,肯定市場還會傾向無機銅,因為防治成本更具優勢。” 抗生素類嚴控壓力大,難分銅制劑江山 眾所周知,隨著農用鏈霉素和葉枯唑等性價比高的產品不再續展,相繼退市,細菌藥市場騰出了不小的空間。這其中除了銅制劑的份額外,也給抗生素類藥劑留下了想象余地。 通過梳理中國農藥信息網農藥登記情況后,記者發現,目前登記的主流無機銅產品(氫氧化銅、波爾多液、氧化亞銅、王銅、硫酸鈣銅)數量有95個,主流有機銅產品(噻菌銅、絡氨銅、壬菌銅、噻森銅、喹啉銅)數量有69個,而抗生素類僅以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兩類就合計登記有182個產品,數量超過主流銅制劑,且登記速度正逐年加快。抗生素類未來會沖擊銅制劑的市場份額嗎? “我認為不會,因為目前有些抗生素類產品的毒理作用還不明確,包括是否可能通過食物鏈在動物體內富集。”胡白石教授認為,未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收緊,不排除部分抗生素類品種會有被禁用的可能。 張文銳則認為,這種登記情況在國內容易理解:“抗生素在使用過程中安全性是比較好的,不會因濃度或施用不當產生什么問題,因此配套的安全試驗比較簡便。而銅制劑涉及安全性,這是很多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因此登記產品目前集中在一些實力企業手下。”他指出,春雷霉素的專利過期后,很多想登記的企業都搶著去登記,也因此出現登記速度加快的現象。 “量大了可能會面臨與鏈霉素一樣的命運,政府對抗生素的管理是加強的,在國外必須有處方才能用。”熊興平提到,目前抗生素在醫藥和獸藥上已有相關規定,未來是否會在農藥上也收緊,不得而知。他更傾向銅制劑的潛力會更大。 種子處理,根系優勢菌群可助力防病 在記者調研細菌性病害的過程中發現,目前很多終端種植者對待病害的態度比較消極。很多人反映細菌性病害既然治不好,那就保證病斑“不上果”,不影響農產品賣相就足夠。 “可以這么說,因為細菌性病害的傳播速度很快,尤其在南方多雨、溫熱、有臺風的氣候條件下,很適合其蔓延,目前市場上沒有一個植保藥劑能完全防住它,因此仍應加大預防措施,保證其不影響日常生產和最終農產品產出。”張文銳告訴記者。 “一些不易影響果實的作物確實控制到一定程度即可,但比如一些瓜類的果斑病,蘋果、梨的枯枝病,會導致嚴重的果斑甚至導致整株作物死亡,此時就應重點防范,比如可以在種子處理上做文章。”胡白石提到,有效的品種改良、種子種苗脫毒處理可以從源頭把控病害發生頻數,同時加大生物防控的綜合效果,比如行間生草,提高天敵生物的群落基數,可以將為害作物的害蟲基數降低,少了這些害蟲刺吸式的叮咬,作物被感染的概率也可相應降低。 據了解,諸如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代表的微生物制劑近年來也逐漸火熱,但市場反映其效果時好時壞,尤其是當為害菌群已占優勢時,想通過“以菌治菌”的方式就很難再“扭轉乾坤”。“枯草芽孢桿菌得早用,而且要單獨用,只有用的時間早,他才能在5-7天的時間里反應,在植物根系等部位形成優勢,通過位點和空間競爭,搶占為害菌群的生存空間,以此來起到預防病害侵擾的作用。”熊興平最后說到。 |
相關閱讀 |
油菜菌核病:主產區處于發展盛期 |
新種子法即將實施,“改良式育種”一去不復返? |
世界各國是如何解決果蔬農藥殘留問題的 |
首頁 | 快訊 | 產品庫 | 廠家庫 | 圖譜 | 種植技巧 |